分享

【名家论孟子】(17)张九成对孟子思想的阐发

 情缘半岛 2022-01-18

图片

张九成,字子韶,浙江嘉兴人。天生聪颖,幼年家境贫困,读书勤奋刻苦,八岁能默诵四书五经,十岁能作文章,十八岁做家庭私塾老师。后游学京师,问仁于杨时,遂拜杨时为师。当时京城权贵闻其名声,许以高官厚禄,皆被张九成严词拒绝。后半生回家乡任私塾老师,生活清贫,节操却如松柏,后人十分敬重。

张九成一生在仕途上十分坎坷。虽然在省试和殿试中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但是在政治上坚决不肯和秦桧为伍,因此遭到了排挤,未能在仕途上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其一生出仕、辞职、再入朝均非为了一己之私,目的在于为国为民。张九成曾说:“山林之士忘进,市朝之士忘退,皆非见道,进退无意而唯其正则善矣。”正是其一生从政生涯的真实写照。从仕途上退隐出来后,张九成偏居南安十四年,孜孜不倦地为学、著述。在学问传承上,张九成属于二程的传人,但在教人和修身上又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张九成因贬居而致力于学问,其对孟学的研究尤为独到,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卓越的贡献。

张九成著述丰富,据《直斋书录题解》、《宋史·艺文志》等书记载其著作达二十一余种,有《尚书详说》五卜卷、《中庸说》一卷、《大学说》一卷、《孝经解》四卷、《论语解》十卷、《孟子解》十四卷、《乡党少仪咸有一德沦孟一子拾遗》共一卷、《无垢心传录》十二卷、《语录》十四卷,后人将其部分作品合编为《横浦集》。其对孟子思想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其著作《孟子解》一书中。具体如下:

图片

一、人性论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诸侯争霸,战乱不断。受此环境影响,出现了不同的人性论思想,比如告子的人性无善恶论,世子的人性可善可恶论,唯独孟子主张性善论,性善论是理解整个孟子思想的基础。孟子认为人性天生就是善的,人性本善是因为人天生就有善性的种子,也就是其所说的四端。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和“辞让之心”,这四端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善根,是人生来就具有的。

到了宋代,程颐、程颢继承并发展了孟子的性善论。二程认为,人的性体天然是善的,之所有有人有恶行,那是因为气禀的不同所导致的。程颢说:“人生气票,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恶,是气票有然也。”张九成乃二程洛学再传弟子,其性善论必然受到二程影响,同时也有自己的特色之处。

   张九成对孟子的性善论大加赞赏,他认为孟子“学入精微,思极深渺,深合孔子之论,而超百家诸子之”。在张九成看来,人的道德本心就是宇宙本体,在此基础上,张九成对孟子的性善论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同时对告子的人性无善恶论进行了大力批判。张九成认为,荀子、杨雄等人以人欲为性,所以认为人性或恶或善;告子等人又以习为性,这些人均是错位的。唯独孟子为善论性,但其性善论的真谛却没有被世人所真正理解。

图片

张九成说:“孟子之论性,乃性之本体也。性随所之而见,为善为恶初无分也。”张九成将孟子的性善作了两个方面的区分,一是木体之善,二是染习之善,这二者处于不同的层次。此外,张九成认为人的本心性体纯然至善,本心既是宇宙本体又是道德本体。在张九成看来,本体之善是绝对的、超越的、无对的,即本体是至善无恶的。而人的行为会受到社会环境和道德教化等影响从而形成“染习”,由此有了善恶对立之善。张九成认为,从“性之本体”来说,人人具有“善”—道德之自觉,此善是就性之本体。

张九成认为人的仁义道德就是纯然至善的性体。张九成十分认同孟子所说:“夫性则仁义也。居之则为仁,行之则为义。仁义乃性之自然,非私意所能为也。告子之意以谓性本无仁义乃娇柔而成仁义耳。”他认为人的仁义道德是处于天然本性,是性体最基本的内容,并非个人所能为的。此外,张九成还提出了“以情补性”的思想,他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休惕侧隐之心。休惕恻隐忽然而发己,堕于情矣,阻一发为情,乃为休惕恻隐。以情卜吐,可以见其为善矣。”张九成强调善之情必须通过至善之性体才能显现,所以可以“以情补性”。

总之,张九成极力推崇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他将人的道德本心提升到了宇宙本体的位置,将此作为其整个人性论思想的基石,进一步对孟子的性善论做了全新的阐释,从而明确地区分了本体之善和习性之善,同时提出了“以情补性”的观点,这些思想都进一步丰富了儒家的人性论思想。

图片

二、王道思想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学说,他对于王霸问题的基本立场是“尊王贱霸”,孟子反对霸道,推崇王道。孟子的王霸观根植于其所信奉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只要顺应人性之本然,发挥人的仁义礼智这四德的自己觉性,自然可以实现王道乐土。另一方面,孟子反对霸道,对春秋五霸持批判态度,他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孟子认为,这些霸主表面上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实际上却是为了本国的利益。他又说:“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总之,孟子认为只有王道才能统一天下,霸道是毫不可取的。孟子说:“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认为王道是“以德行仁”、“以德服人”。而霸道是“以力假仁”、“以力服人”。王道也就是真正地实行仁政的政治模式,而霸道却是以仁义为标榜,实际实行的是依靠武力的强权政治,王道和霸道是两种不同的政治路线,他们的区别就在于是否真正地依靠仁义道德去实行仁政。

   张九成说:“先王之道,何道也?植桑种田,育鸡豚畜狗氦,谨库序申孝锑,使老者衣帛食肉,不负戴于道路,黎民不饥不寒,不漂流于沟壑者,此先王之道也。见之法度则谓之先王之法,施之政事则谓之仁政,谓之不忍仁之政。”张九成对孟子王道的具体内涵作了如此界定,孟子选择齐宣王,是看到了齐宣王有施行仁政的潜质和外部实力。齐宣王有“易牛之心”,这在当时的环境一下,是难能可贵的,这就是不忍之心的萌芽,同时齐宣王也有意识到自己的短处及罪过,有虚心求教之心。关键是齐宣王具有仁爱之心的萌芽。同时齐宣王也拥有施行仁政的外部实力,拥有广阔的土地和众多的人口,因为施行仁政宽厚仁爱之心固然很重要,但是外部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此,张九成如是说:“夫地如齐王,民如齐王,资质如齐王。……止欠行仁政耳。”齐宣王具有千里之国,又有诸侯的势位,关键是具有不忍之心,如若能推不忍仁之心而行仁政,成就王道,可能性较人。张九成说:“夫所一谓王者,非王者之位,王者之道也。”张九成认为想要称王,或者说真正的王并非占据王者之位就可以治理国家,老百姓就会主动服从治理,如果想要使国家富强,老百姓服从治理,社会和谐,必须要施行王道,这才是真正的王者。张九成虽然也非常推崇三代之治,但是他也认为三代之后亦有欲行王道之君,九成除了赞扬和推崇三代圣王之外,同时也认为三代之后的君主帝王也不能一概而否定。


    总之,张九成对很多儒家经典都有自己的注解,尤其是对孟子用功极深。张九成对孟子极力推崇,尊其为“颜氏之后一人而已”。首先,张九成继承并发挥了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他将“心”提升宇宙本体的地位,并将此作为其人性论的思想基础,从而对孟子性善论作了进一步的的发挥。其次,张九成作为洛学传人,继承了二程的思想,区分了本体之善与习性之善,同时提出“以情卜性”的思想,更加丰富了儒家传统人性论思想。最后,张九成对孟子王道思想也多有发挥,认为孟子之所以倡导王道,原因就在于他在道德实践上的功夫。总而言之,张九成以为“善用圣人之道者,孟子也。明乎此,然后可以知孟子,而破当世疑孟子之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