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第一相”管仲,靠什么辅佐齐桓公,成“春秋五霸”之首

 小播读书 2021-07-14

首先,我们来简单认识一下管仲,管仲出生于公元前723年,在所有百家思想之前,比老子都要早100多年。管仲成名当然不是以其思想,而是政治成就,他被誉为是“千古第一相”,他辅佐了齐桓公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是中国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开山鼻祖,主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经济改革,很多经济制度今天还在沿用,比如我们现在的国企和央企体制,就是管仲的发明。在当时的经济改革中,管仲为了增加国家的经济收入,提出了著名的“盐铁专营”,也就是国家垄断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盐铁是当时国家的支柱产业)。

当然,管仲也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他是法家思想的先驱,甚至我们的儒家、道家思想在《管子》这本书里面也有涉及。管仲虽然是春秋时期的人,但是《管子》这本书当然不是管仲亲笔所作,而是后世帮忙整理编著而成,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管子》全书原本有86篇,现在仅存实存76篇﹐其余10篇只有目录。《管子》思想涉及了儒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其中以黄老道家著作最多,其次法家著作18篇,其余各家杂之,其中的法家思想是道家影响下的法家思维,所以管仲也是法家思想的先驱。

请输入图片描述

《管子》的思想内容较为庞杂,汇集了道、法、儒、名、兵、农、阴阳、轻重等百家之学,其中《牧民》篇称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称“四维不张,国家乃亡”,体现了道家的思想;《修权》篇称“法者,将用民之死命者也”,可以看到法家的思想;《幼官》和《幼官图》,将人事行为限定顺守时令的用心,体现了阴阳家的思想等等。

比如在《管子·内业》这一篇中说:“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其往不复,其来不舍。谋乎莫闻其音,卒乎乃在于心;冥冥乎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俱生。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

大概意思是说:道,是用来充实新的形体的,但人们往往不能固守。它走开就不再来,来了又不肯安家常住。模糊得没有人听出它的声音,却又高大地显现在人的心里;昏暗得看不到它的形状,却又滋滋润润地与我们共同生长。看不到形体,听不到声音,却是有步骤地使万物成长着,它就是道。

请输入图片描述

这其实和老子《道德经》中描述的“道”非常相似,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在老子和管子的思想中,“道”都是那个似在非在的存在。

我们简单了解了管仲的贡献,接下来,我们开始解读《管子》一书中的精华内容。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篇《牧民》。

“牧”是统治、治理的意思,所以“牧民”就是治国治民的意思,这是《管子》一书的纲领性内容,主要阐述了管仲的治国治民理念,那如何治理国家呢?

首先是:张四维

所谓“张四维”,就是贯彻、倡导和施行四个准则或者纲领,这四个方面是:礼、义、廉、耻。

管子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

意思是说,当一个国家的财力充足,远方的人们就能自动来归附,荒地充分开辟,本国的百姓就能长久地留下来居住。粮食充足,人们就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人们就懂得荣辱。君主的服饰及所用的器物合乎法度,百姓的亲属间就可以相安无事;倡导礼义廉耻这思维,君主的政令就可以贯彻推行。

管子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请输入图片描述

这四条失去一条,国家将会倾斜;失去两条,国家就危险;失去三条,国家就颠覆;四条全无,国家就会灭亡。所以,这四条纲领,是治理一个国家的基本。

有礼,人们就不会超越应守的规范;有义,就不会妄自求进;有廉,就不会掩饰过错;有耻,就不会追随邪恶。所以,只要百姓不越出应守的规范,君主的地位就安定;不妄自求进,就不会滋生浮巧奸诈;不掩饰过错,行为就自然端正;不追随邪恶,邪乱的事就不会发生。

其实这四条可以看出,要治理要一个国家,约束和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至关重要的,管子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政令能够推广,在于顺应民心;政令所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

其实这种思想,一方面有儒家思想的影子,也有法家思想的影子。儒家孟子的治国理念的核心是“仁政”,是一种“民本主义”的治国理念,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真正的君王应该忧民之所忧,乐民之所乐。这和孟子几百年前的管子说的“顺民心”是类似的意思。

其次是:四顺

什么是“四顺”呢?也就是满足和顺应老百姓四种愿望。前面“四维”,管子讲了治理一个国家的四个基本纲领“礼义廉耻”,这四条纲领的核心是“顺民心”,那接下来“四顺”就是探讨民心对于治国的重要性。

请输入图片描述

那老百姓一般来说会担心什么呢?管子列出了四个:劳累、贫穷、灾难、灭族。

管子说“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意思是说,百姓厌恶忧劳,君主可以使他们感到安逸快乐;百姓憎恶贫贱,君主可以使他们富贵;百姓担心危险灾祸,君主便使他们生存安定;百姓害怕家族灭绝,君主可以使他们生育繁息。

能使百姓安逸快乐的人,他们就愿意为他忧劳;能使百姓富贵的人,他们就愿意为他忍受贫贱;能使百姓生存安定的人,他们就愿意为他承担危难;能使百姓生育繁息,他们也愿为他而牺牲。

所以,单靠刑罚是不足以使百姓感到畏惧的,仅凭杀戮不足以使他们服帖。刑罚繁重百姓反而不害怕,法令就无法推行了;杀戮太多而民心不服,君主的地位就危险了。

所以,满足百姓上述四种愿望,疏远的人自会变得亲近;如果使百姓陷于上述四种厌恶的境地,亲近人的也会叛离。由此可见,懂得给予就是取得的道理,才是治国的法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