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中学重点名著《史记》

 zjp67 2021-07-15
中学的语文学习,文言文占有很大比重,而中学的语文考试,特别是中考和高考,考的都是课外的文言文。所以,要学好文言文,一方面需要把课内学的的文言文知识迁移运用,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文言文的阅读,读一些适宜的文言文著作,增强文言文的积累。
《史记》作为一本经典的文言文著作,很适合中学生去阅读,今天,笔者来聊聊《史记》这本书。
一、为什么要看《史记》
1.《史记》故事性强、可读性强,其文言文语言较为浅显,易于理解。读《史记》,对积累文言文知识很有益处。
2.从初二开始,初三、高中都会学到《史记》中的篇目。如初二上册的《周亚夫军细柳》、初三上册的《陈涉世家》、高一的《鸿门宴》等等。
3.中学语文考试经常选取《史记》中的选段来出题。如2019年全国I卷语文高考题中的文言文试题就是出自于《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
资深语文老师漫谈中学重点名著《史记》
2019年全国I卷语文高考题
二、看《史记》前需要了解的常识
1.《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2.什么叫纪传体?纪传体,是史书的一种形式,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体裁。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的方式记叙史实。《史记》是第一部采用纪传体来记叙的史书,与之相区别的还有编年体(《左传》)和国别体(《战国策》)。
3.通史和断代史的不同。通史可以理解为贯通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从最早文明到史书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的历史。断代史是只记述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史记》是一部通史,它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都是断代史。
4.《史记》包含十二篇“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篇“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篇“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篇“表”(大事年表)、八篇“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三、《史记》为什么被奉为经典
1.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汉书》中记录了汉代文学家刘向、扬雄对《史记》非常高的评价: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翻译成现代文的意思就是擅长讲述事情的道理,不用华丽的词藻说明,质朴而不粗俗;文章直白,所记载事情经过核实,不凭空加以赞美,不掩饰其过错,因此称它为符合实际的记载。
2.现代文学家鲁迅对《史记》也是不吝赞美之词: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强调了《史记》在史学上的成就空前绝后,“无韵之《离骚》”强调了《史记》在文学上的成就可以和屈原的《离骚》媲美。
3.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如《史记》中的“本纪”是记录历代帝王的政绩,但司马迁却被项羽记入了“本纪”里面,项羽号为“霸王”,并未称帝,但其推翻暴秦的功劳亘古未有,把项羽记入“本纪”是肯定了项羽的历史功绩;“世家”是记录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但司马迁把不属于诸侯的孔子和陈胜记入了“世家”当中,肯定了孔子的历史贡献和影响,肯定了第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的历史价值。此外,司马迁还为少数民族、商人、刺客等列传,表现出司马迁不同于其他史官的大民族观念、平等的观念。
4.司马迁的悲剧、励志人生赋予《史记》特殊情怀。
司马迁因为为李陵的投降辩护,被处以极具侮辱人格的刑罚——宫刑,但没有像其他士大夫们选择自杀来保全名声,而是忍辱负重完成《史记》的撰写。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果自己为了名节而轻生,对后世来说,自己死的价值比鸿毛还要轻,司马迁希望自己能留下流传千古的名声,面对宫刑,自己选择“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他忍辱负重创作《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现在,当我们阅读《史记》,会不由自主地被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所感动。
四、中学生怎样读《史记》
1.从“本纪”、“世家”、“列传”中选择历史上著名人物的故事来阅读。“表”和“书”是历史学专业人士看的,对中学生而言,可以略过。推荐以下篇目:《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孔子世家》《陈涉世家》《留侯世家》《绛侯周勃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贾生列传》《淮阴侯列传》《李将军列传》《刺客列传》等等。这些篇目里面的故事大多耳熟能详,除了这些篇目之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
2.反复阅读、背诵经典文段。不要去看现代文翻译,读文言文原文,培养自己的文言文语感。不要求能逐词逐句翻译,只有能理解大概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即可。结合课内学过的文言知识,迁移运用。
3.讲故事。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向父母或朋友讲关于这个人物的故事。这样,更能激发阅读兴趣,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五、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比较
《史记》中很多人物是写得很精彩的。项羽和刘邦就是其中的代表。笔者以这两个人为例,分析一下《史记》中的人物刻画。项羽24岁起兵反秦,刘邦48岁起兵。两人相差24岁。刘邦和秦始皇是同一时代的人,他比秦始皇小3岁。在那个人的寿命本来就不长的年代,刘邦起兵时,相当于已经比如中老年了。所谓的楚汉之争,其实就是青壮年和中老年之争。从出身而言,项羽出身贵族,他所属的项家一直是楚国的贵族,而刘邦则是一个小小的亭长。
1.项羽志向高远;刘邦贪图富贵。
《史记》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细节描写,生动地描写出两个人的这一性格特点。秦始皇出游,两个人都亲眼看到过,项羽道:“彼可取而代之。”而刘邦则道:“大丈夫应如是。”两句话,看似意思相差不大,但却明显地反应了两人不同的性格。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之”表现出项羽想推翻秦朝,恢复楚国的志向,而刘邦的“大丈夫应如是”则表现出对权力和富贵的追逐。
2.项羽勇猛无双;刘邦贪生怕死。
项羽破釜沉舟,赢得巨鹿之战。召见那些作壁上观的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膝行而前”就是用跪在地上,用膝盖向前行走,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对诸侯将的震撼。
乌江自刎前,项羽总结自己一生“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项羽的勇猛,当世无人可匹敌。
而刘邦呢,当刘邦被项羽军追杀时,为了减轻马车重量,把自己的两个孩子三次从马车上推下去,幸好被刘邦手下救起。
为了让刘邦开城投降,项羽用刘邦的父亲威胁他说:“吾烹太公。”刘邦却说:“我们结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把我们的父亲煮来吃,请分我一杯肉汤。”
两相对比,项羽的形象更高大,而刘邦的形象则矮小猥琐。
3.项羽刚愎自用、目光短浅;刘邦工于心计、从谏如流。
鸿门宴上,项羽轻易就放过了对自己最有威胁的刘邦,其谋士范增都说:“竖子不足与谋。”表现出妇人之仁。
鸿门宴前,项伯前来给有恩于自己的张良报信,希望张良能离开。刘邦很善于把握机会,拉拢项伯,“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才有了后面,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刺杀刘邦,而项伯主动用身体护着刘邦的故事。
刘邦对自己善于用人的总结是这样的,“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败,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可见,刘邦对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楚,他知道自己没有什么才能,但他却能让自己手下的人才人尽其用。
4.项羽残忍暴虐、政治幼稚;刘邦善获人心、政治成熟。
项羽残忍暴虐,四处烧杀,坑杀秦卒二十余万,入关后不但杀掉子婴,甚至一把火烧了阿房宫,经过之处无不残灭,逐渐失去人心。
刘邦出身平民,最能了解普通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于是着重于收买人心。刘邦入关,不扰秦人,婉言拒绝秦人的慰劳品,对于子婴也多加保护。他与秦父老约法三章,不滥杀无辜,于是得到了秦人的拥护。
5.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最为精彩,既有褒奖,又有痛心和批评。
《史记》中每一个篇目的最后都有一个“太史公曰”,这是司马迁自己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其中对项羽的评价写得最为精彩,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背下来。
司马迁由于自己的悲剧人生,所以对同样是悲剧英雄的项羽倾注了充沛的感情。但司马迁秉着实录精神,“不虚美,不隐恶”,褒奖项羽的功绩的同时,也毫不掩饰项羽的过错。我来看看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这段评价以“未尝有也”为界,前半段肯定了项羽极高的历史功绩,后半段批评了项羽刚愎自用,临死也没有认清自己的过错,反而怨“天亡我”。可以说对项羽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以上,只是《史记》冰山一角,《史记》的更多精彩的地方,有待我们去阅读,去发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