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近诗人>>慕容 · 诗歌道路上纯粹悲悯的行者

 诗百家 2021-07-15

诗歌道路上纯粹悲悯的行者





走近诗人慕容

 慕容,又名慕容楚客,本名彭海波,80后,湖南永州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湘诗歌》杂志执行主编,【纯粹】诗刊公众平台主编,著有个人诗集《行走的忧伤》。

    慕容的诗观:始终认为诗歌是灵性的文字,一旦根植于内心,就会不断地成长。

    慕容是80后里比较晚熟的诗人,生于湘南永州一个小镇,漂泊于南方,做过流水线工人,摆过地摊,当过餐厅服务员,开过书店,也经营过咖啡馆……他的人生经历可谓丰富多彩,而他自己说书本是他最忠实的伙伴,行走是他解除忧伤最好的方式。现实生活中的他有些内敛少言,像个成熟的大叔,在诗歌的世界里,他却是个活跃分子,将快乐与忧伤寄情于诗行,像个纯粹的孩子一般。2016年7月,他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本个人诗集《行走的忧伤》。

    【慕容的诗有种天生的悲悯情怀!】这是中国诗歌学会副秘书长、诗刊社资深编审周所同在看过慕容的诗以后,对其作的评价。

     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何光顺教授评价慕容的诗【有金属的质地和寒秋的冷凝】。

     何光顺教授说:慕容的诗有一种极冷的色调,一种沉入黑夜、寒冷、深渊的自我放逐,有着金属的质地和寒秋的肃杀,这也构成了其在当代诗坛的独特存在。

比如他的几首短诗《秋梦》《夜读》《夜读里尔克》,就是典型的慕容的风格,那对于寒秋和冷夜的孤独感悟。 青铜、秋叶、魅惑、毒液、时间,构成了慕容诗篇的时间生命意象,化生存为时间交缠的复杂体验,诗人在沉重和寒冷中期待一场猛烈的暴雨,让燃烧不尽的残骨被洗尽……诗人并不愿意为这残朽的生命镀上欺骗性的暖色调,而是更愿意让其发出的寒光刺醒沉迷未醒的世人,这诗意的光芒,不再是温暖的,而是寒气逼人的,慕容的诗有着金属的质地和寒秋的肃杀,这也构成了其在当代诗坛的独特存在。正如他的诗句“在静默的意象里,一个真实的自己/呼之欲出”所述一样,诗人永远是人群里的独行者,在最喧闹处,他孤独的醒来……

     华南农业大学中文系主任王瑛教授评价慕容的诗【兼有理趣和情趣。内心本多有心绪的,文字背后全是悲悯与苍凉,却灌注哲性思考。难得的是其形式锻造,句式整齐,格调统一且画面感强。】她读完慕容的一组读人诗后说道:读世界易,读人难。对人诚恳,作诗庄严,灵魂诗人慕容楚客的诗歌创作,其熟练的诗艺不是最动人的部分,那些来自灵魂深处的声音最为动容。字字真切,句句用心,细细审之,便有一股小小电流击中心灵。慕容的那一组读人诗犹为典型,它即是诗人的阅读史,也是诗人的穿越史,与先人的心灵对话史,又何妨不是与读者的交流史?这里面有多少沉潜,多少体悟,多少相知,多少相惜,多少疼痛,诗人知,读者也许知。慕容笔下的人物,有何必不是他自己?读一个人,伤一次心,以灵为笔,以魂为墨,读人写诗,也是写自己。销诗人魂,耗诗人神。诵其诗,也销人魂也。

     诗评人马小春则这样评价:慕容的诗回归到生命个体的抒写,向世界呈现自己的真实内心。通过那些生话场景的描写,传达出了生命个体精神世界的荒凉以及对生命的怀疑。诗歌运用短句,言简义丰,这些短句圹展了语言的张力和诗歌的空间。  

     华文作家、诗人,新西兰知名媒体人毛芃博士则认为:慕容的诗因深刻而悲伤,精练地陈述冷血的事实,这是诗魂的伟大,悲悯中自有一股力量,这是大诗人的架势!  

慕容诗歌精选

           

城镇化                

最后,我们不得不虚构一切 

虚构炊烟、虚构田野 

虚构老屋、虚构水牛 

或者,虚构一堆堆坟土 

用以安放,早已无处安放的 

乡愁



           

夜读里尔克                

把所有的句子,砸在心里

把所有的孤寂所有的哀伤,都砸在心里

第十只夜莺死了,在万籁俱寂的时刻

看着虚无的伤口一一裂开,低头不语

它们用发黑的血液,洗濯自己的尸体

上帝选择了沉默,用众生的悲悯将之抚平

倾听吧,倾听它们,细流无声的回响

在静默的意象里,一个真实的自己

呼之欲出



           

春分辞                

那朵含恨盛开的玫瑰
被众神的眼泪,浸泡得支离破碎

赶在青春枯萎前的午夜,遗忘
那场纸质的雨。梧桐树下
并没有想象中的缠绵,或者热吻

春分,那群饮醉的雀鸟
依然觊觎着世界,仅剩的残羹
你素手剥离春风,抽出珍藏的茧
编织这个,凝固的时节

年少是一匹烈性的马
跳着紊乱,而又脆弱的舞步
我弯腰细嗅,飘零的落红
却一不小心,错过了你


让生活插上诗歌的翅膀

在最好时光 读喜欢诗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