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诗人慕容 慕容,又名慕容楚客,本名彭海波,80后,湖南永州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湘诗歌》杂志执行主编,【纯粹】诗刊公众平台主编,著有个人诗集《行走的忧伤》。 慕容的诗观:始终认为诗歌是灵性的文字,一旦根植于内心,就会不断地成长。 慕容是80后里比较晚熟的诗人,生于湘南永州一个小镇,漂泊于南方,做过流水线工人,摆过地摊,当过餐厅服务员,开过书店,也经营过咖啡馆……他的人生经历可谓丰富多彩,而他自己说书本是他最忠实的伙伴,行走是他解除忧伤最好的方式。现实生活中的他有些内敛少言,像个成熟的大叔,在诗歌的世界里,他却是个活跃分子,将快乐与忧伤寄情于诗行,像个纯粹的孩子一般。2016年7月,他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本个人诗集《行走的忧伤》。 【慕容的诗有种天生的悲悯情怀!】这是中国诗歌学会副秘书长、诗刊社资深编审周所同在看过慕容的诗以后,对其作的评价。 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何光顺教授评价慕容的诗【有金属的质地和寒秋的冷凝】。 何光顺教授说:慕容的诗有一种极冷的色调,一种沉入黑夜、寒冷、深渊的自我放逐,有着金属的质地和寒秋的肃杀,这也构成了其在当代诗坛的独特存在。 比如他的几首短诗《秋梦》《夜读》《夜读里尔克》,就是典型的慕容的风格,那对于寒秋和冷夜的孤独感悟。 青铜、秋叶、魅惑、毒液、时间,构成了慕容诗篇的时间生命意象,化生存为时间交缠的复杂体验,诗人在沉重和寒冷中期待一场猛烈的暴雨,让燃烧不尽的残骨被洗尽……诗人并不愿意为这残朽的生命镀上欺骗性的暖色调,而是更愿意让其发出的寒光刺醒沉迷未醒的世人,这诗意的光芒,不再是温暖的,而是寒气逼人的,慕容的诗有着金属的质地和寒秋的肃杀,这也构成了其在当代诗坛的独特存在。正如他的诗句“在静默的意象里,一个真实的自己/呼之欲出”所述一样,诗人永远是人群里的独行者,在最喧闹处,他孤独的醒来…… 华南农业大学中文系主任王瑛教授评价慕容的诗【兼有理趣和情趣。内心本多有心绪的,文字背后全是悲悯与苍凉,却灌注哲性思考。难得的是其形式锻造,句式整齐,格调统一且画面感强。】她读完慕容的一组读人诗后说道:读世界易,读人难。对人诚恳,作诗庄严,灵魂诗人慕容楚客的诗歌创作,其熟练的诗艺不是最动人的部分,那些来自灵魂深处的声音最为动容。字字真切,句句用心,细细审之,便有一股小小电流击中心灵。慕容的那一组读人诗犹为典型,它即是诗人的阅读史,也是诗人的穿越史,与先人的心灵对话史,又何妨不是与读者的交流史?这里面有多少沉潜,多少体悟,多少相知,多少相惜,多少疼痛,诗人知,读者也许知。慕容笔下的人物,有何必不是他自己?读一个人,伤一次心,以灵为笔,以魂为墨,读人写诗,也是写自己。销诗人魂,耗诗人神。诵其诗,也销人魂也。 诗评人马小春则这样评价:慕容的诗回归到生命个体的抒写,向世界呈现自己的真实内心。通过那些生话场景的描写,传达出了生命个体精神世界的荒凉以及对生命的怀疑。诗歌运用短句,言简义丰,这些短句圹展了语言的张力和诗歌的空间。 华文作家、诗人,新西兰知名媒体人毛芃博士则认为:慕容的诗因深刻而悲伤,精练地陈述冷血的事实,这是诗魂的伟大,悲悯中自有一股力量,这是大诗人的架势! 慕容诗歌精选 ◎城镇化 最后,我们不得不虚构一切 虚构炊烟、虚构田野 虚构老屋、虚构水牛 或者,虚构一堆堆坟土 用以安放,早已无处安放的 乡愁 ![]() ◎夜读里尔克 把所有的句子,砸在心里 把所有的孤寂所有的哀伤,都砸在心里 第十只夜莺死了,在万籁俱寂的时刻 看着虚无的伤口一一裂开,低头不语 它们用发黑的血液,洗濯自己的尸体 上帝选择了沉默,用众生的悲悯将之抚平 倾听吧,倾听它们,细流无声的回响 在静默的意象里,一个真实的自己 呼之欲出 ![]() ![]() ◎春分辞 那朵含恨盛开的玫瑰 让生活插上诗歌的翅膀 在最好时光 读喜欢诗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