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广申先生《八六子•爱如春草》赏析

 新用户2161EPl3 2021-07-16


        倚长亭,爱如春草,船行渐远还生。念树下花前别后,日沉明月升时,黯然泪惊。
        无端相距双城,却若轨般平行,时时怅望柔情。怎知晓、风吹落花枝冷,曲停歌断,翠消香减,雨中伞影悠悠渐远,丝丝离怨频生。夜凄零,鹂鸣更添别情。

       赏析:常读刘广申先生的词,每每读来,都有一番美的感受,仿佛让人又回到了宋朝的感觉。这首《八六子·爱如春草》主要写别后相思。一般来说,词以景起为多,由景而情,平缓推开。然而,刘广申先生这首词却是开篇由情直入,“爱如春草,船行渐远还生。”把爱比作春天绵延无际的芳草,随着船之离去,爱意却是渐远还生。让读者深深感受到别离之“爱”从未有过的强度与深度,可谓是开篇夺人,起处神来之笔。用“念”字领起一对句,引出回忆,点明“滋生之爱”的由来,“树下花前别后,日沉明月升时”,脑海中分别时的景象十分清晰,久久难忘。本来是倚亭远望,意在赏景抒怀,不料却是由景生情,随着船的渐渐远去,看着岸边漫无边际的芳草,不由地又勾起了作者花前月下别后的痛楚回忆。对这种突如其来的情绪,词作者一时间也不知所以然,唯有“黯然泪惊”。为什么分别之后会黯然泪惊呢?细读之下发现,词人惊的是随着与爱人的分别,竟然没有冲淡彼此的思念,离别时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让人记忆犹新,不得不让人回忆往昔。惊的是离愁别恨却如眼前“渐远还生”的芳草一样,一直萦绕在心头,久久挥之不去。所以说,“黯然泪惊”四字言简意深,形神兼备,内蕴丰富。从结构技巧上说,它既暗应篇首,突出爱意绵绵,又煞住上片,为下片的叙事抒情留出宽阔余地,任由发挥。

        下片回溯别前的欢娱之情。“无端”三句感叹两人虽然处于两座城市之间,但是却如铁轨一样平行,很难有交集,只能是时时怅望相聚时的似水柔情了。把爱的交集少之又少,写成“轨般平行”,这种爱之无奈可谓妙极。整体上“无端”三句时时处处表现出词人对于爱的追求,字里行间表达出一种难以抑制的深爱。“怎知晓”以下陡转,五句一气呵成,有情有景,再次表达了别后的相思之苦。“风吹落花枝冷,曲停歌断,翠消香减”,风儿把鲜艳的花朵从枝头吹下,徒留下光秃秃的枝丫,欢愉的曲子也停了下来,美妙缠绵的歌曲也中断了,打着伞的爱人在悠长的雨巷中渐行渐远。人去情在,睹物思人,人已不堪其愁,更何况是词人在春意盎然的春天,面对着遥至天际的青青芳草呢?“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词人面对片片飞花,似晴还阴的蒙蒙细雨,黯然销魂,所抒发的正是这种春去人孤的强烈“春恨”——别离之恨。末句“夜凄零”三字一顿,继之又用“鹂鸣更添别情”,把词意向更深层次上推进,以转为收。在凄零之夜,耳边忽然又传来了声声黄鹂的啼叫。是鸟啼春归之苦,还是鸟乐人愁之恨?结尾可以说是含而不露,让人想象,饶有余味,可谓神来之笔。
        这首词寓情于景,空灵含蓄,炼字精巧,虚实结合,意象频生,实属一篇不错的抒写别离忧思的优秀作品。(笑笑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