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句“我不敢”,可能隐藏着孩子的性格,父母的第一反应很重要

 老张育儿 2021-07-17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恐惧的东西,若是不能战胜心理的恐惧,大多时候可能就会选择放弃。成年人,可能会缄默不言;但孩子不同,他们会把这份恐惧说出来,而“我不敢”就是最好的证明。

故事案例:

三岁的彤彤,挂在嘴边的三个字就是“我不敢”,这让妈妈特别苦恼。明明是很简单的小事,但是彤彤就是不敢付诸行动。外出玩耍时,她不敢上前跟小朋友打招呼;即便是被抢了玩具,她也不敢要回来,而是站在旁边低声啜泣。

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事情,彤彤将她的胆怯,表现在很多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妈妈担心她的社交、自理和即将到来的幼儿园生活。听到她说“我不敢”时,不管妈妈在做什么,都会停下手中的事情,然后真诚的告诉彤彤:“妈妈在,会保护你”。

可是不管妈妈如何给她能量,好像都无法战胜内心的胆怯。那些在大人眼中很小的事情,在孩子的世界里,却被无限的放大。只能说,大人和孩子的阅历不同,所以看待事情的角度和想法不同。

想让孩子战胜恐惧,了解他们的恐惧清单才是重点

不同的年龄段,孩子恐惧的事情不同,只有深入了解这些恐惧,才能帮助他们早日摘下“恐惧”的帽子。

幼儿园之前:现阶段,孩子的认知有限,但是好奇心却又很重,所以他们恐惧的东西,大多都是不够了解的缘故。调查显示,孩子对于黑暗的恐惧最为严重,甚至还会被自己的影子吓到。再有就是对分离特别惧怕,这是因为从小到大,都不曾跟父母家人分开的缘故。

幼儿园之后:虽说孩子学到的东西不是很多,但是他的认知和眼界在不断提高,具备了自我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当然恐惧的东西也发生了改变。有些孩子害怕臆想出来的怪物,以及闪电打雷等自然现象;也有孩子害怕医生,每次打针和看牙医时,经常会瑟瑟发抖。

可能这些让孩子恐惧害怕的东西,看在家长眼里都是“笑话”。但若是处在孩子的高度看问题,家长就会发现,这一切恐惧都情有可原。说到底,还是因为孩子的认知度,以及生活常识有限,无法真正了解这些恐惧的事情。很多时候,恐惧都是源于不够了解。

孩子再说“我不敢”时,父母的第一反应很重要

随着年龄和认知度的增长,孩子恐惧的事情,也会变得越来越少。等到小学后,他们都会变成无所畏惧的孩子,经常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但若是这时,孩子依旧会把“我不敢”挂在嘴边,说明他的性格胆怯,骨子里自卑和内向。正是因为自信心不够的缘故,孩子在做事时才会思虑再三,总是担心做不好。

大多数父母会耐心开导孩子,也会温柔的说“别怕,妈妈在”。可是,对于胆怯的孩子而言,一句“别怕”并没有效果,无法及时疏导他们内心的恐惧和自卑。此时,父母的反应和做法,直接影响着孩子接下来的性格及表现。

1、换位思考

不管何时教育孩子,都请父母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他们幼稚的思想去考虑问题。若是孩子害怕怪物,就为他准备一个保护伞,喜欢的玩偶,或者玩具都可以。并且告诉孩子,玩偶或玩具会保护他。

要试着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恐惧情绪,并且找到发泄出口,将这些不好的情绪都释放出来。慢慢的,孩子对于恐惧的事情就会重新定义,好像也没有那么害怕。

2、耐心陪伴

想要彻底帮助孩子克服内心的恐惧,父母就要做好耐心陪伴的准备。之所以会告诉父母“我不敢”,就是出于对家人的信任,相信在陌生人面前,孩子是不愿开口的。因此,就要给足他们安全感,通过耐心的陪伴,让孩子感受到满满的爱意。

记住,陪伴在乎的是质量,而不是时间。既然选择陪在孩子身边,那就要让陪伴变得有意义,而不是浪费时间。陪着孩子讲故事,玩游戏,阅读,或者交流沟通,不论是哪种方式,都能拉近亲子距离。

总结

只有身心放松的时候,孩子的情绪才能得到调节。因此,在生活中,请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和束缚,让他们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下长大。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