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唇风论治

 憩苑 2021-07-18

 【概述】

唇风,是以唇部肿胀、干燥脱屑、皲裂出血、溃烂,渗出结痂等为特征的疾病,又有唇睢,驴嘴风等别称。风火邪毒,或脾胃湿热上犯于唇而发为本病。应与口糜,唇痈等鉴别。相当于西医慢性唇炎,口唇血管神经性水肿。

【辨证治疗】

1.风毒化火

临床表现:口唇干燥瘙痒,脱屑或皲裂出血,日久不愈.伴有恶风头痛,口渴喜饮,舌红苔薄,脉浮数。

立法:疏风泻火,清热解毒。

主方:疏风清热汤(《中医耳鼻喉科学》),加黄连、知母。

加减:唇眶者,加蜈蚣,地龙;瘙痒甚者,加地肤子,苦参;出血多,去防风、桔梗,加生地、丹皮。

2.脾胃湿热

临床表现:口唇红肿,皮损溃烂,流水结痂.伴有头重头痛,食欲不振,口甘而粘,大便秘结或溏而秽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立法:清胃泻脾,利湿消肿。

主方:清热泻脾散(《医宗金鉴》),加滑石、生苡仁。

加减:脘腹胀者,加枳壳、厚朴;唇痒者,加白鲜皮、蚤休。

3.血虚风燥

临床表现:口唇燥痒或绷紧感,糠鳞样皮屑,缠绵不愈,甚则表皮剥脱结痂,面色无华,烦躁失眠,舌质淡红,脉细数无力。

立法:补血熄风,养阴润燥。

主方:生血润肤饮(《沈氏尊生书),加地骨皮,去黄芩。

加减:奇痒难忍者,加荆芥、白蒺藜,薄荷;皲裂出血者,加仙鹤草、早莲草,茜草4.气血瘀滞

临床表现:唇胀痛或刺痒,肥厚明显,扪之有小结节,胸胁闷满,疼痛,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立法:行气活血,祛瘀消肿。

主方: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加减:唇脂动,加白附子、蝉衣、地龙;硬结多者,加橘核、夏枯草、皂刺;伴疲乏无力者,加党参、黄芪;失眠多梦,加远志,柏子仁。

【其它疗法】

1.紫草油涂搽唇部,每日3~4次。

2.用板蓝根、地骨皮、苦参、白鲜皮熬水浸泡患唇,每日2~3次,适用表皮无溃烂者。

3.拳参,蚤休、川乌捣为粉末,用香油或麻油调糊,贴敷患部,每日1~2次,适用于唇有硬结者。

4.针刺地仓透颊车、承浆、复留等穴:中强刺激,用泻法。

5.取口、唇、交感、神门、皮质下等耳穴埋耳针或贴压王不留行:6天换1次。

【文献参考】

1.许姜泽报道,用白鲜皮15克,蛇床子,川槿皮各10克,地肤子,苦参各30克,每日1剂,煮沸约10分钟,取汁浸泡患唇,每次15分钟,治疗慢性唇炎20例,治愈17例,显效3例;剥脱性唇炎3例+显效2例,进步1例;1例粘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显效.(《中医杂志)2.盛业志等报道,自拟加味增液汤玄参、银花各12克,生地,麦冬、石斛、丹皮、生甘草各10克,临床加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治疗剥脱性、接触性、光线性屑炎共15例,服药期间忌食牛、羊、鱼肉等发物和辛辣刺激性食品。结果痊愈12例,好转1例,显效2例。(《四川中医》(12):48,1986)。

【调护、禁忌】

1.注意食物调养,饮食宜清淡滑润。

2.忌烟戒酒及辛辣食品:

3.禁止揉搓、挤压、搔抓唇部和舔唇、咬唇、撕揭皮屑等.

4.唇部禁止使用龙胆紫、甘油等敛湿剂。

5.禁止用肥皂水清洗患蓐。

【西医诊断参考】

慢性唇炎:

(1)唇部肿胀,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2)唇红部干燥,呈灰白色鳞屑,或有纵形裂口、出血,或发生水疱,演烂,结为痴皮。

(3)触诊可扪及粟粒至绿豆大小硬结。

血管神经性水肿:

(1)发病突然,发展迅速,色潮红光亮。

(2)病程短,一般2~3天恢复正常。

(3)可追溯到明显诱因。

唇风之辨分虚实。实为风火湿热,唇红肿痒溃痛且剧;虚为阴虚血燥,唇红燥裂溢水结痂。内治为主,辅以外治。

内治法

1.风火湿热,外犯唇口

临床表现:唇红部肿痒,破裂流水,灼热疼痛,嘴唇不时瞤动。口渴饮冷,口臭,大便干。舌质偏红,脉滑数。

证候分析:风热湿邪循经上蒸,故见唇红部红肿痛痒;湿热久蒸则破裂流水,灼热疼痛;风性主动,风邪偏胜则嘴唇不时瞤动;全身及舌脉所见为湿热之征。

治法:疏风散邪,清热利湿。

方药:双解通圣散。方中荆芥、防风、薄荷、麻黄疏散风邪;连翘、栀子、黄芩、石膏清热;白术、滑石利湿;川芎、当归、白芍、甘草活血养血散瘀肿以止痛,桔梗载药上行。

若局部肿胀甚者,加黄连、白鲜皮、银花清热解毒;破裂糜烂流水者,加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嘴唇?动,红肿,食少便溏,气短乏力,乃风盛脾虚之症,治宜健脾益气祛风,用参苓白术散加黄芪、防风治之。

2.阴虚血燥,唇口失养

临床表现:唇肿燥裂,流水,甚者流血,痛如火燎,犹如无皮之状,结痂。鼻息焮热,小便黄赤短涩。舌干少律,脉细数。。

证候分析:脾气虚弱,燥邪为患,唇口失养,故见唇肿燥裂、流水流血或结痂,疼如火燎。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脾经血燥之征。

治法:凉血祛风,养阴润燥。

方药:四物消风饮。方中荆芥、薄荷疏风清热;柴胡、黄芩、甘草清热解毒;当归、川芎、生地黄、赤芍凉血润燥。酌加牡丹皮、玄参、麦冬、石斛以增强滋明清热,凉血润燥之功。

外治法

外搽法 宜清热解毒,凉血润燥。用黄连膏、紫归油、青吹口散油膏外搽患处,每日3~4次。或用马齿苋、芙蓉叶鲜品捣烂外敷,每日2次。可用儿茶、五倍子、枯矾等研粉,调香油涂,注意不要常用舌头呡患处。

日常养护

1、要改正不良习惯,勿舔唇、咬唇或揭唇部皮屑;

2、要减少烟酒刺激,少食辛辣厚腻之品,避免烈日暴晒。

3、常服健脾、利湿之品,如薏米、芡实、荸荠、赤小豆等煎汤饮。

4、使用具有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的花香花宜润唇精华液和多效修复霜修复养护;

5、切不可使用稠厚的普通润唇膏、唇彩;

6、切勿症状稍有改善就中断治疗,越迁延越不易根治。

7、不能使用激素药膏,以免依赖继而产生激素依赖性皮炎。

古代文献摘录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脾与胃合足阳明之经,胃之脉也,其经起于鼻,环于唇,其支脉入络于脾,脾胃有风热邪气乘之,而肿发于唇。”

《严氏济生方?口齿门》:“唇者,脾之所主……盖风胜则动,寒胜则揭,燥胜则干,热胜则裂,气郁则生疮,血少则沉而无色。治之之法,内则当理其脾,外则当敷以药,无不效者矣。”

《医宗金鉴?卷六十五》:“此症多生于下唇,由阳明胃经风火凝结而成。初时发痒,色红作肿,日久破裂流水,疼如火燎,又似无皮,故风盛则唇不时瞤动。”

银耳,莲米,百合,冰糖同熬,每日早晚各吃一碗,坚持2个月后尽然痊愈(之前唇风3月中西医都试过无效)。同病的朋友可以试试,忌吃一切上火实物和上火的佐料(包括胡椒等)。食疗重在坚持,虽然很慢但会看到它在一点一点的治愈,这个过程让人惊讶又欣喜。

唇风大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剥脱性唇炎。该病是由于外界环境刺激、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导致的唇黏膜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可能与寒冷、干燥、日光照射、烟酒刺激以及舔唇、咬唇或体内缺乏B族维生素等因素有关,常见于儿童和青年女性,以冬春干燥季节多发,严重者可四季发病。

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小儿唇风发生的原因不外乎内、外二因。内因乃小儿心常有余,脾常不足。

认为,无论是感受外邪、伤于乳食,还是他脏疾病伤及心脾两脏,均可导致心脾积热,上发于口唇;外因与风邪、湿邪关系最大,伤于口唇,内外合邪,循经上泛于唇而发病。“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心为脾之母,火乘土位,脾虚则血不荣于口唇,风火由发,而成唇风。唇风的病位在心脾,心脾积热,外邪侵袭是主要病机,故治疗应不离清热养阴、祛风化湿。

经某,女,8岁,因口唇皮肤干裂红肿1月来诊,自觉口唇热痛而痒,以口唇为中心弧形分布,喜伸舌舔唇,伴食欲不振,小便赤,大便干结。面赤,咽红,扁桃体度肿大,腹软稍胀,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有力。证属心脾热甚、外受风邪、上泛口唇。治拟清心泻脾、疏散风邪。处方:生栀子5克,生石膏(先煎)20克,生地黄10克,黄芩10克,陈皮6克,石斛(先煎)15克,连翘10克,淡竹叶20克,炙鸡内金6克,莱菔子10克,蝉蜕10克,生甘草5克。5剂,水煎服。复诊时患儿口唇无痛、痒,饮食、二便正常。精神愉悦,面色淡红,口唇略干,偶有脱皮,舌红少苔,脉数,治法更为养阴清热润燥,处方:沙参10克,麦冬10克,生地黄10克,黄芩10克,陈皮6克,石斛(先煎)15克,淡竹叶20克,生白芍10克,生甘草5克。5剂服后诸症消失痊愈。

方中栀子为主药,性味苦寒,功可泻火清热,善清三焦之火,配合生石膏、石斛,善清脾胃之火;生地黄、淡竹叶、生甘草配黄芩清心脾积热;蝉蜕祛风止痒;连翘、莱菔子、鸡内金、陈皮消积助运,仿保和丸法。后期用沙参麦冬汤加减以滋阴润燥,唇风得愈。时刻注意祛邪不伤阴、养阴不助湿。另嘱托患儿和家长禁辛辣刺激之品,调节情志,戒除舔唇、咬唇、揭剥唇口死皮等不良习惯,从而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