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集市间,得与失

 麦浪孤帆 2021-07-19

注:本公众号的所有图文均出自作者本人,如果转载请注明出处。(公众号“麦浪孤帆”)


很多时候好运气能带给我们许多的自信,这随意捡来的遂意却成了令自己膨胀的基石。开始一本正经的捡漏,笃定那难得的运气绝对是自己慧眼识珠的结果。

然而实际情况确是自己想多了而已,哪有那么多的漏可以捡!

茶文化本就很深,几千年的沉淀早已积攒起了厚厚一堆的内蕴。“品”学不来就简单些,“喝”,为了解渴、为了自己的一杯清幽,怎么舒服这么喝。

只能摸索着找寻适合自己的味道,苦的、甘的、清新的、沉闷的······且不去说“品”,“品”字太深,苦苦探究了也未必能懂。倒不如不去理会山头不山头、也不理会年份不年份的,自己觉得顺口了、舒服了就好。

原来喜欢在药材堆里找寻兰花,而现在有多了份喜欢,喜欢茶市里闲逛。我知道小城不产老班章、不产昔归、冰岛,但也有几片上了年纪的老茶树。逛茶市也只是骗骗自己“或许会有不小心流入此地的老树”,其实心里比谁都清楚古树茶再怎么不济也不至于沦落到地摊寻出路的境地。

可既然喜欢逛,给自己些缥缈的愿望又有什么关系呢?毕竟没遇到也不至于失望,而万一遇见了就是大喜。如此算来,有愿望是很划算的事情。

雨季的茶叶烂市,三十五十一公斤的海了去了。味道也各有千秋,糊的、半生不熟的各自隐藏着身份,混迹于热闹喧哗之中。

在这个地方茶商不在乎你的茶叶口感如何、是不是老树,只在乎“品相”,也就是芽条是不是整齐、看上去是不是“白一点”······而黢黑的茶身价总是不如人愿的低。

茶商们收茶论车,再次也得论袋,只要品相善可就收了往茶堆里一倒,收市了就大口袋装车。接下来就拉去包装,至于产地······

茶市是早市,基本上就是两三个小时;一般是任凭茶农开价,然后茶商回一个价,接下来就是爱买不买,绝不僵持;毕竟这个季节的茶叶太多,留在家里又不当吃喝还占地方。

这样的地方往往不会有所谓的好茶,毕竟再好的茶挤进这里也不会有意外的好身价。所以我虽然喜欢转、也留了愿望,但也只是随意看看。

好东西要单卖,要冲出群体悄无声息的出现在意料之外的地方。但也有只是稍微曲线一番——流落集市的。比如我遇到的这个茶,和我家里花了高价(对我来说是高价)买来的老树口感一致,我几乎可以断定他们属于同片产地——因为两种茶再相同的条件各个泡一杯,根本就是一模一样的。

只是由于不确定自己遇到时的判断,坚持想先尝一尝,所以只买了一点。当发现不错,再想去卖一些,人家直接价翻十倍“我儿子说了,这是人家送的老树茶。早上的两包卖亏了。”(如图一)还好,早上的便宜是被我捡了。

“便宜”这东西一旦捡过就会念念不忘,总觉得再走走就还能遇上;于是就继续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继续找寻,期待着下一个“便宜”的来临。

终于我又遇上了,两份与众不同的茶;蓬松松的,像干木耳一样。抓起来闻,香味有些沉闷不如春茶般的通透——我明白这是雨季茶叶的通病。随意一问,卖家就言之凿凿“深山老林里采得的老树茶”而且不论斤卖、论袋。

茶是不是老树我倒不敢确定,价格倒是“蛮老树”的。这种茶仿佛在哪里见过,但想了半天也终究没能找到个能说服自己的相遇场景;些许熟悉感却始终盘踞心头挥之不去。

我问:“这是哪里摘的茶?”

老妇人:“癸能,靠近碧溪界的林子里。”

地点是对的,虽没亲自去过,但听言那座山头上生活着一群鸟瞰红尘而不染的茶树,而且树龄比任何一个能说出这片茶树的人们的爷爷还要老得多。我心想“哈尼人心善,尤其是老人,不会骗人”就信了。于是花了不算太大的价格将两份茶买下。

回了家就迫不及待的张罗开水泡茶,虽没有沐浴更衣、紫砂土罐,但也还是一本正经。

第一份水灵灵的,香味也闷,喝了感觉像在面壁思过一样压抑。没有甘甜、茶汤也薄、甚至连苦味都找寻不见得清淡。我只好安慰自己:这是雨季茶叶的通病。

第二份水灵灵的,香味也闷,喝了感觉像在面壁思过一样压抑。喝起来苦味隐约、回甘很快,茶汤淡黄、比晨尿稍微淡了几分。

再看看茶叶本身——竟然没有芽尖,水里飘着的仅仅是一小节嫩杆加一片洒脱的嫩叶;宛若一杆卷曲的小旗帜在水里,打算学着风中的旗子轻轻飘扬一般。

我一拍脑袋“哎呀!这茶在老娘家见过,就是他们摘白茶时采回来的一叶一芽中挑拣出来的一叶呀!(这边的月光白通常只要一芽,所以摘得一叶一芽的都要将那一片叶去掉,余下的一叶就炒制以后自己留着喝,虽不好看,但味道还是一样的。)”怪不得叶子大、怪不得像干木耳、怪不得·······

好吧!我几乎可以确定自己是上当了。虽然这茶也还可以、虽然······

总之,这不是我想要的。

有得有失,生活本就是在不断的倾斜中找寻平衡。如果之前低价卖得的老树是“得”,那这高价选来的没有芽孢的白茶就是“失”了。同一条街道上相遇的两位卖茶老人、两处有趣的相遇,一得一失契合得巧妙而有趣。

集市本就是惊喜与失望一同摆在街面上的地方,选择间自然得失交织着。我不难怨自己在前一次买茶时眼拙而少占了便宜、也不能怨第二次买茶时因为眼拙而吃了小亏。愿打愿挨的交易,何必耿耿于怀?喝茶喝茶,先喝一壶“面壁思过”再喝一壶“沾沾自喜”。

大集犹在,又何愁不会在遇见惊喜?大集犹在,又何必在意拙眼错选了惊喜?吃茶去、吃茶去,一口“面壁思过”、一口“沾沾自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