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供春壶真的是子虚乌有?错

 瓦片王老五 2021-07-20

一、紫砂壶的起源与供春壶历史地位

李广林先生在《紫砂壶的起源与供春壶》一文中,从文献及出土文物各角度,分析论证紫砂壶应起源于明代,其始祖为供春(亦作龚春)。

明代供春壶真的是子虚乌有?错

《紫砂壶起源与供春壶》

明代供春壶真的是子虚乌有?错

《紫砂壶起源与供春壶》

供春,明朝正德年间宜兴人氏,原是显宦吴颐山的家僮。据《宜兴县志》记载。“明代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1521年),提学副使吴颐山,携带书僮供春,读书于湖金沙寺中。”周高起(约1599-1645)《阳羡名陶录》说:“供春,学宪吴颐山公青衣也。颐山读书金沙寺中,供春于给役之暇,窃彷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胚,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文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视以辨真。今传世者,栗色暗暗,如古金铁,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垂则矣。世以其孙龚姓,亦书为龚春。”

明代供春壶真的是子虚乌有?错

《阳羡名陶录节选》

这个书僮,在侍奉主人的闲余时间,偷看金沙寺僧人制作紫砂壶,几近痴迷,梦想着做一把真正的壶,可惜一直未有思路。直到有一天,沉迷在思考中的供春,在金沙寺一棵千年银杏树上(未知出处,但诸资料皆确定为银杏树),看到了一把绝妙的壶,伸手去取,才发现这壶是银杏树上的一个大树瘤子。供春福至心灵,对照树瘤子,捏制出了举世闻名的树瘿“供春壶”,随着名气的渐渐传开,供春最终成为紫砂壶史上最负盛名的一位艺术大师,他的作品造型新颖精巧,温雅天然,质地薄而结实。在当时,“供春壶”就已经深受人们珍爱,竞相收购,作为稀世珍品收藏。

明代供春壶真的是子虚乌有?错

《银杏树》

以下是部分典籍对于供春壶的记载。

明许次纾(1549-1604)的《茶疏》,撰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其在“瓯注”条载:“往时龚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

明周容(1619-1679)的《宜兴甆壶记》,其记:“大朝山老僧传供春。供春者,吴氏小史也,至时大彬最著。僧始止削竹如刃刳山土为之;供春更斫木为模;时悟其法则又弃模。……工日:'僧草创,供春取华于土,发声光尚已一’;

清吴梅鼎(1631-1700)的《阳羡茗壶赋》,其云:“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缶,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世所称供春壶是也。嗣是时子大彬师之,……爰有供春,侍我从祖。在髫龄而颖异,寓目成能。借小伎以娱闲,因心挈矩。过土人之陶穴,变瓦甒以为壶。”

宋元时期,世饮团茶,其饮茶斗茶皆用盏。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明太祖朱元璋下旨:“ 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 ”,改团茶为散茶,其冲泡方式与前朝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后导致紫砂壶流行于世。供春壶的地位,不仅仅是因为其造型绝美,更因为其是紫砂壶之鼻祖,所以其在文化史、美学史、紫砂史上,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被数百年来众多文人雅士豪门巨富所追捧,是价值连城的国之瑰宝。

二、树瘿供春壶特征及历代文人评价

1、首先可以肯定,树瘿供春壶,以千年银杏树树瘤造型,其壶面凹凸不平,古朴苍劲,极富美感,别具匠心,这别具一格的紫砂壶,受到当时社会名流雅士们的认同、欣赏和赞叹,给起名叫“供春壶”。好的作品自己会说话,不极具震撼力并让人啧啧赞叹的壶,不可能是真品。有人作文质疑供春为初学者,其作品应该很浅白,此判断大错!不能以普通人的视觉去评判一个天才,供春就是绝顶天才。

2、供春壶应极具原始性,这个原始性,一是制壶工艺原始。现在的制壶,壶身、壶底、壶盖、壶把、壶嘴等全都不同工序,最后衔接合一。而供春当年,并无此等成熟技艺,他的壶,其壶把与壶嘴的连接,应该与现代的粘接技术不一样。明周容《宜兴甆壶记》记载供春更斫木为模”,这说明供春专门做了一根小圆柱,然后用一块泥料包围圆柱整体成型,之后抽出圆柱,之后用茶匙修整壶的内膛,因为工具简陋,加之操作空间狭小,所以內膛应该有修整后留下的痕迹,或为表面不平整,或为两茶匙相交形成的线条,总之不可能光滑;但木柱对应的內膛表面应该光滑。壶嘴壶把要么是整体成型,要么是嵌入,要么是铆接。其出水口,只会是独孔,不会是网孔甚至球孔;二是其胎土应该非常粗糙,细腻的材质不可能为真。三是壶身可能残存指纹,因为没有工具,整个造型是用手指按压出来,所以或许有指纹遗留在壶身表面,但明显的指纹应无可能,毕竟无论是谁,都会在制作过程中,刻意消除指纹。四是供春并非专业紫砂工匠出身,没有前人的作品可做参考,也无任何制壶经验可谈,更无合适趁手工具,所以他的作品,应该是天才的灵光一闪,天然但绝美的造型加上粗陋的工艺,集原始、粗犷、古朴、大气、狂野、奔放特质于一身。这种“气”,被历代文人普遍认可,一望可知。

3、有款无款不能作为真伪的依据,但有款,只能是楷书款。从常理判断,供春壶既然闻名于当时,那说明其作品不可能是一件两件,因为太少不足以传播;但也不可能太多,太多则影响其珍贵程度(个人判断供春制树瘿壶应低于十件)。供春此人,初制壶为一书僮,极为年轻,后来专注制壶,未知其去世准确年月,因史籍记载曾收时大彬为徒,所以其制壶时间至少二十年以上。初期落款与否皆有可能,因为其主人为一名仕,且赞赏书童的茶壶,顺手刻款并无不可,后期声名大盛,则应落款。明朝人,极其注重自家名号,比如“六必居”,一个做咸菜的,都知道立自己的牌子,这说明当时树立品牌已经成了普遍共识。有人作文引用文献称时大彬最开始请人刻款,最后才自己刻,辩称紫砂刻款由大彬始,大谬!这只能说明当年时大彬虽然制壶水平高超,但文化程度有限,为提升自家品牌,专门请人刻字,之后文化提升,方才自己刻款。从出土的明代壶看,皆为楷书。而所谓篆书款,太文人,跟粗犷的工匠气息格格不入,不伦不类,应为清末民国仿品。

4、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创始篇》一书中记载:“金沙寺僧,逸其名,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握筑为胎,规而圆之,刻使中空,睡傅口柄盖者,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供春壶作为鼻祖,当年并无专窑匣钵烧制,而是混入缸瓮窑中同烧,因此极可能溅上釉泪。这一点,从南京马家山司礼太监吴经墓中出土的紫砂提梁壶上可以得到验证。

5、供春壶应为小壶。因为文献记载,供春跟老僧初学制壶时,仅为一童子,童子做壶,为涂鸦之作,从常理判断,虽然此子天赋绝伦,但供春为大壶的可能性很小。

明代供春壶真的是子虚乌有?错

《吴经提梁壶》

以下是部分史籍对供春壶的评价:

明周高起(约1599-1645)的《阳羡茗壶系》,其在“正始”中载:“今传世者,栗色暗暗,如古金铁,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垂则矣!”,“至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可见其时名家壶值黄金10至20两之间,比壶本身的重量大数倍。

明袁宏道(1568-1610))的随笔《时尚》篇,约撰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至二十八年(1600),其云:“近日小技著名者尤多,然皆吴人。瓦瓶如龚春、时大彬,价至二、三干钱,龚春尤称难得,黄质而腻,光华若玉。”

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称供春壶“极古秀可爱”,并赞日:“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以元功,信陶壶之鼻祖,亦天下之良工”。

所谓“供春之壶,胜于金玉”。清代诗人周澍曾有这样的诗句赞誉供春的作品:“寒梧垂荫日初晴,自泻供春蟹眼生。疑是闭门风雨候,竹梢露重瓦沟鸣。”又在《台阳百咏注》中记述:“台湾郡人,茗皆自煮……最重供春上壶,一具用之数十年,则值金一笏。”可见供春壶的工艺成就和当时的社会声望。

徐喈凤《重修宜兴县志》写道:“供春制茶壶, 款式不一,虽属瓷器,海内珍之。用以盛茶,不失元味,故名公巨卿、文人墨士,恒不惜重金购之。继如时大彬,益加精巧,价愈腾。”

三、目前存世的“供春壶”及考证

明代供春壶真的是子虚乌有?错

《国家博物馆藏供春壶》

此壶由储南强先生捐献,盖缺失,裴石民后配,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明代供春壶真的是子虚乌有?错

《故宫博物馆藏供春壶》

此为清黄玉麟制树瘿供春壶。

明代供春壶真的是子虚乌有?错

《香港中文大学藏供春壶》

明代供春壶真的是子虚乌有?错

《匡时秋拍供春壶》

余壶不表。

以上诸壶,虽极力模仿传说中的供春壶,但均精巧有余,大气不足,缺乏神韵,一看就是训练有素的成熟工匠作品,跟制壶新手相去甚远。其壶身表面,尽管凹凸不平,但与银杏树瘤相去甚远,特别是瘿壶配瓜盖,更是风马牛不相及。所以自问世以来,被诸多名家文人质疑。紫砂大家顾景舟,一生中曾见过13把供春(含储壶施壶),以其高绝的制壶天赋及无与伦比的经验,他的判断应该是极为准确的。

以下文字摘录于潘持平大师《供春壶之争》一文。

“1996年5月29日下午,在宜兴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病房中,顾景舟叫笔者记录他口授的关于供春壶的鉴别。此时顾老头脑虽清晰,但吐字已不清楚,且言不达意,历时两小时,知其所述之意。顾老说他一生曾看过13把供春壶(含上海施镇昌藏壶),藏家都说:“壶是供春制作,只因壶盖已坏,由黄玉麟配盖”(这也未免太巧合了)顾景舟对其中的12把都说明本来就是黄玉麟制作,只有对上海松江徐姓老人之壶违心说是真的,笔者亦曾问顾景舟为何违心?他说:“徐姓老人年逾古稀,视此壶为珍宝,且又有心脏病,我怕闯大祸,故违心说是真的,仅此一把而已。”

也就是说,哪怕是顾景舟这样的泰斗,一生之中也无缘见识到真正的供春壶,目前现世的,包含国博故宫所藏,均被顾老判定为黄玉麟仿。

明代供春壶真的是子虚乌有?错

《供春壶之争》

四、还有真正的明代供春壶存世吗?

清·吴骞编《阳羡名陶录》一书里。对紫砂壶搜罗极广,记载详尽,可是单单缺少供春壶,吴氏以未曾亲眼见过供春壶为终身遗憾。稍后的张廷济,收藏巨丰,其藏品金石书画无所不包,著述有《金石文字》、《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清仪阁金石题识》、《清仪阁古印偶存》、《清仪阁题跋》、《清仪阁印谱》等,实为文物考证领域极为难得的资料。这样一位收藏家鉴赏家,平生看过诸多紫砂壶,但在他的《清仪阁杂咏》中,他自叹福薄,没有看到过供春壶,甚至还感慨:“这个瑰宝,世间已经不复存在了!”

从文献看,周高起(约1599-1645)吴梅鼎(1631-1700)应亲眼见过供春壶;周澍(1684-1776?)可能也见过;吴骞(1733-1813)张廷济(1768-1848)确认没见过。储施诸壶被顾大师判为仿品。也就是说,时至今日,供春树瘿壶真品,至少245年未曾现世了。

供春壶长时间隐世,造成了诸多质疑。甚至有人怀疑这是一个“惊天骗局”,只是古代文人臆造,事情上历史上根本就没有供春壶出现过。这种歪理学说,在现在网络时代,流毒甚广,但因无实物存在,任何反驳都显得很无力。

笔者不敢苟同“供春壶是惊天骗局”,供春壶是中华五千年内极小的一个点,但就是这些点,组成历史,而壮丽的历史,是我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岂能被一群别有用心的人所破坏。我更相信,具备无上盛名供春壶肯定存在过,只是经过数百年的时间消磨,消失无踪了而已。

惊喜往往不期而至。在美国一处小卖场,笔者得见此壶,其银杏为身,灵芝作盖,造型原始而又浑然天成。釉泪点点,遍布壶身。“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文隐起可按”,栗色暗暗,如古金铁,敦庞周正”。底竹刀刻楷书款“供春”二字,极具书法至美。此壶究竟如何,实在难以言表,唯有图示。

明代供春壶真的是子虚乌有?错

《明代树瘿供春壶》

明代供春壶真的是子虚乌有?错

《明代树瘿供春壶》

明代供春壶真的是子虚乌有?错

笔者查遍文献,对比实物,确认此壶为明代供春真迹无疑。此等盛事,当青史留名,故学储南强吟诗一首。

《贺供春忽现》

室藏万金未足夸,

但求名壶供春茶。

晓东幸识瑰宝面,

紫砂鼻祖终归家。

2021-7-19

题外话:

文中引用了部分资料,感谢《紫砂壶的起源与供春壶》作者李广林先生、《供春壶之争》作者潘持平先生。此二位先生,如对图示供春壶有兴趣鉴赏,请私信作者,必将扫榻以待。二位先生或许年事已高,不涉网络,未能及时收到邀请。或有读到此文网友为先生近亲,请代为转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