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西兰变性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引发争议:违背公平还是保护人权?

 慧跑 2021-07-27

下周一8月2日,东京奥运会迎来女子87公斤级举重比赛的日子。

届时在赛场上,我们将见到本次奥运会最具争议的选手之一,来自于新西兰的劳瑞尔·哈伯德(Laurel Hubbard),她是整个奥运史上首位男性变为女性后的参赛运动员,她和这个级别的中国名将李雯雯将展开激烈竞争。

哈伯德的故事

哈伯德生于1978年2月,现年43岁,也是一位年龄较大的运动员,在35岁之前,她都以男性的身份生活,曾用名加文·哈伯德(Gavin Hubbard)。

在成为女性之前,哈伯德就以男性身份参加举重比赛,1994年,16岁的哈伯德在99公斤级以上的新西兰少年锦标赛中夺下冠军。

1998年,20岁的他在男子105+公斤级比赛上成功抓举135公斤,挺举170公斤,总重量超过300公斤。

哈伯德变性前

哈伯德的举重训练在2001年戛然而止,她表示“试图融入一个也许并非可以容纳我这样的人的世界”压力过大,自己很难承受。

2012年,35岁的哈伯德通过变性手术正式变性成为女性,2017年,她以女性选手的身份登上国际举重比赛的赛场,并立即取得成功;

这一年里,她不仅在澳大利亚举重比赛中赢得金牌,还在美国加州举行的世界举重锦标赛上又赢得了两枚银牌,哈伯德也由此成为第一位登上世界举重锦标赛领奖台的新西兰举重运动员。

但自从变性后的哈伯德重回赛场,关于她的争议就没有停下来过,尽管每次检测都能证实她体内的雄激素——睾酮水平符合参赛要求,但在很多人眼中,她的胜利充满争议。

有女子运动员曾经“吃醋”地表示:“大家都明白,无论我们如何努力训练,女性的力量都远远比不上男性。”

国际奥委会规定,跨性别选手如果要参加女子比赛,血清中的睾酮水平在参赛前的至少12个月内保持低于10nmol/L,而哈伯德符合这一标准。

而即便哈伯德符合这一标准,可能其体内睾酮水平也比普通女性高上好几倍,因为正常女性体内睾酮水平大约为1.4-2.8 nmol/L。

研究也发现12个月的雄性激素抑制后对于生理机能影响仅5%,在成年之后睾酮的作用已经成型,其对生理机能的影响仍然可以高达30%到40%。

这也就意味着男子一旦经历青春期,那么在肌肉力量等生理指标上将完全超过女性,所以即便是后期变性,并进行抑制,优势也是非常巨大的。

哈伯德的参赛,获得了新西兰奥委会的全力支持。新西兰奥委会首席执行官Kereyn Smith说到:“哈伯德不仅是她参赛项目的最佳人选,而且符合国际奥委会的准则。

新西兰队有着强大的“尊重”文化,对所有人都表示包容和尊重。

我们承认,体育中的性别认同是一个高度敏感和复杂的问题,但我们需要在人权和赛场公平性之间取得平衡”。

显而易见,新西兰肯定是支持哈伯德参加奥运会,但并非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合理的,哈伯德出战东京奥运会的消息引起各界极大关注,同时也招致一些举重运动员和教练批评。

比利时举重运动员Anna Vanbellinghen就曾表示,如果哈伯德出现在奥运赛场上,那么就像是一个“糟糕的笑话”一样,她说:“自己对于变性人群体给予全心全意的支持,但包容不应以牺牲他人为代价,任何进行过高水平举重训练的人都心知肚明;

这种特殊情况无论是对运动本身还是运动员来讲都是不公平的,一些运动员会由此错失奖牌和参加奥运的资格,而我们对此却无能为力”。”

安能辨我是雄雌

众所周知,体育比赛被严格分为两个分类——男子和女子项目,国际奥组委为此制定了一系列标准来判定一个运动员是否适合参加女子项目,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性别检查。

简单地说,如果一个女性运动员以出色的成绩胜出的话,赛后她很可能会被要求性别测试。

有意思的是,男性是没有这些标准的,因为这意味着理论上女性是可以参加男性项目的,而男性不能参加女性项目。

由于男性相比女性先天具有的力量以及内分泌方面的优势,从古至今,就有男子运动员试图男扮女装参加女子比赛而获得优势,这就是为什么要进行性别检查的原因所在。

德国运动员Heinrich Ratje参加女性项目实际上是男性或双性人

在日常生活中,区别男人和女人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凭借外貌和体形,所以一开始人们也是按照一般性别特征的常识来判断区分男女运动员,但现实情况远非想象中那般简单。

在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创造女子百米世界纪录的波兰选手斯坦尼斯洛娃·瓦洛斯维奇因其男人般强壮的身体和低沉的声音曾招致许多人的猜疑。

而四年之后,当她再度出征柏林时却意外地输给了美国人海伦·斯蒂芬,瓦洛斯维奇愤然指责斯蒂芬是男性。

由于当时缺乏可靠的科学检查手段,国际奥委会只能要求斯蒂芬本人证明自己确是女子。

迫于无奈,斯蒂芬只得在裁判团面前脱光衣服证明自己是女儿身,这其实是一件充满羞耻感的事情。

原本以为一切都已尘埃落定,岂料时隔44 年后此事再生波澜。1980 年,结婚后移居美国的瓦洛斯维奇被歹徒劫杀,尸检结果表明瓦洛斯维奇拥有完整的男性外生殖器及含混的染色体,此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在1964 年东京奥运会上,强壮的前苏联运动员塔玛拉·普莱斯(Tamara Press)获得两块金牌,伊尔娜·普莱斯(Irina Press)取得了五项全能冠军。

两姐妹在职业生涯中创造了23 项世界纪录,但她们过于强健的体格令人生疑,甚至有媒体猜测说她们被注射了男性荷尔蒙,也有人说她们就是男性。

最后,“她们没有长胡须”的定论堵住了众人的嘴。但在下一届奥运会决定实施性别检测的时候,两姐妹却悄然退出了奥运舞台,这一举动更使得事件本身扑朔迷离。

性别争议成为1964 年东京奥运会上的焦点,汹汹舆论已经影响到奥运会本身的公平性与公正性,有鉴于此,国际奥委会决定,从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开始,对女性运动员进行性别检测,以此来防止男性运动员利用生理优势混入女子项目窃取荣誉,并为真正的女性运动员提供公平良好的竞赛环境。

当时采取的是对第二性征(乳房、阴腋毛等)和外生殖器进行性别鉴定,这要求女运动员接受身体检查,或直接进行妇科检查。在这次检测中,所有接受检测的女性运动员都得以通过,但这后来被证明不够科学。

于是从1976 年起,国际奥委会决定对女选手进行染色质检测。通常,女子细胞中有两条X 染色体,男子细胞中有一条X 染色体和一条Y 染色体,Y 染色体决定人类性别,即有Y 染色体是男人,没有Y 染色体则是女人。

但是事实证明这种方法也并不完全可靠。但在1999 年6 月,国际奥委会取消了“所有参加奥运会的女运动员必须参加性别检查”的规定,宣布只在发现有“问题”的时候才进行性别检测。

从2000 年悉尼奥运会开始,规定只有在对个别运动员的性别存在疑问的情况下,才采用医学人员的干预和评价。

2008 年北京奥运会首次在奥运会设置了性别专业检测的机构。

根据医学分类,最权威的检测需进行6 种性别的鉴定(染色体性别、性腺性别、内外生殖器性别、基因性别、社会性别、心理性别),才能得出男女性别的最终鉴定。

有专家表示:“事实上,谁也不能够仅仅通过观看他或者她的外生殖器,就确定一个人是男还是女。

有的人生下来时性器官就暧昧不明,另外一些人的解剖组织构造与他们的性染色体不匹配。”

此外,现实和科学都证明,人类的性别并不是表面上简单的两性,在男性和女性之间还存在着更为复杂的性别状态,也就是所谓的“两性人”。

饱经坎坷的南非田径名将——双性人塞门娅

体育领域最有名的“双性人”莫过于南非田径名将——塞门娅,塞门娅曾经赢得2012年伦敦奥运会800米银牌和2016年里约奥运会800米金牌,还在2009和2011年世锦赛上赢得女子800米金牌,塞门娅曾经在女子800米这个项目上具有无可比拟的统治力。

除了成绩,塞门娅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她强壮的肌肉、浑厚的嗓音、男性化的外表……

塞门娅的性别鉴定史

1991年出生的塞门娅成名很早,2009年8月20日在柏林田径世锦赛女子800米决赛上,年仅18岁的塞门娅在决赛中跑出了惊人的1分55秒45,这个成绩也是当年的世界最好成绩。

比赛结束后塞门娅没有按照惯例出席媒体记者发布会,出于保护塞门娅,出现在媒体面前的是国际田联秘书长皮埃尔·维斯。

他坦言:“让一位年仅18岁的新人这时候出现在媒体面前,对她是很不公平的。我们会对她进行性别测试,一旦有结果会及时公布。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塞门娅自己也还不清楚自己是否是双性人,但她不存在故意隐瞒真相的企图。”

经过性别检测,塞门娅染色体异常,她没有卵巢和子宫,却有一个隐藏在腹腔里的隐睾,因此,塞门娅的雄性睾酮水平是普通女性的三倍,所以他看上去肌肉发达而且男性面容感很强,这些可能表明她不是100%的女人,而是双性人。

国际田联当时对她处以一年的禁赛,直到2010年7月才恢复了她女性选手身份。

后来迫于压力,2011年国际田径联合会发布了一条新规:一名运动员能否参加女子比赛,以体内睾酮的含量作为标准。

如果女性运动员有高于常人的睾酮值,就需要吃药把它降下来,降到正常女性的水平后,就可以参赛。

睾酮是是一种性激素,主要由男性的睾丸分泌,它具有促进肌肉生长、维持肌肉质量、提升骨密度、促进红细胞生成等作用。

而这些作用恰恰是运动员提升体能最需要的,所以人工合成的睾酮是兴奋剂,禁止运动员使用。女性的卵巢事实上也能分泌少量睾酮,但分泌量极低,只有男性睾酮分泌量的几十分之一。

男性和女性睾酮分泌量的不同,是造成男性和女性呈现不同性别特征最直接的原因,如果女性服用睾酮,当然会使得女性呈现男性化特征,比如肌肉变发达、喉结突出、多毛、长胡须等等。

塞门娅没有使用兴奋剂,但由于其体内存在隐睾,自然使得其睾酮分泌量大大异于普通女性,使得她看上去像一个十足的男人。

事实上,塞门娅患上的是hyperandrogenism——雄激素过多症。这样的病症,会让她的身体分泌过量的雄性激素,医生通常把患上类似病症的人称为hermaphrodite——雌雄同体。

每次她参加比赛,都会引发正反两方的争议:

一方认为这不是因为她自身的过错,她应该被允许参赛,这正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体现。如果她不被允许参赛,那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种歧视;

而另一方认为:因为她体内过量的睾丸酮,她有了正常女性无可比拟的肌肉和优势。如果她的任何一个对手,被检出有如此含量的睾丸酮,都会被以使用违禁药物而被禁赛……然而只是因为她是自身体内分泌的,如此高的含量就能被允许么?

如果她被允许参赛,这是否是钻规则的漏洞,让以后出现更多的这样“雌雄双性”的选手在女子赛场称霸?

自从2011年国际田联制定规则要求女子运动员如果睾酮水平过高,需要吃药降低睾酮水平,那阵子塞门娅也开始吃药降睾酮值,根据她自己描述,药物让她患有发热和腹痛等副作用,痛苦不堪。

很明显,睾酮值的下降对他比赛的表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的肌肉开始缩小,赛场上的表现也有所下降。对于这一切,她选择了沉默。

然而,后来另一位相同状况的印度运动员Chand,对这样的规则提出了质疑和上诉。

她认为,国际田联这样用睾酮含量来判断能否参赛的规则并不合理,她和印度政府联合把上诉申请提交到了国际体育仲裁法庭。

2015年7月,国际体育仲裁法庭裁定: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雄激素过多症与运动员的表现有直接关系,因此取消了之前国际田联发布的这项规定……

小结

《奥林匹克宪章》告诉我们,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相互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而女子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百年历程正是人类“平等、发展、和平”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时至今日,奥运赛场上并不完全是一片祥和之气

哈伯德变性后参加东京奥运会究竟是违背公平竞赛原则,对于其他女子选手产生不公,还是她应该理直气壮维护自己的参赛权?说说你的观点!

👇点击原文,立即购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