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位跨性别选手参加本届奥运会,对于其他选手又是否公平?

 漫说健康 2021-07-27

一波三折,东京奥运会终于拉开了帷幕。

然而,近日一位举重选手引起了全球的热议。

在本届奥运会上,新西兰跨性别举重运动员劳雷尔-哈伯德入选国家队,将参加东京奥运会女子87公斤以上级的比赛,是奥运史上首个跨性别运动员。

现年43岁的哈伯德出生时为男性,在2013年变性之前一直都参与男子举重比赛。

在2015年国际奥委会发出指引----只要跨性别运动员雄性荷尔蒙水平达到一定要求后,就能参加女子项目。而在2017年至今,哈伯德先后在大大小小赛事中获得“六金一银”。

此次消息一出,很多网友就曾对此表示质疑----哈伯德在男性时期形成了体型优势,如果现在凭借着女性身份参赛,是否对其他运动员公平呢?

事实上,不同性别运动员之间相比差异不小


为何会引发质疑呢?主要是哈伯德在2013年变性之前一直参加男子比赛。

根据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显示:由于受到生理因素,男性握力明显大于男性握力,男性运动员身体很多能力也都强于女性运动员。(并未贬低女性运动能力差)

就好比举重这一项目,不同性别运动员之间,相比差异其实也很大,即便女性经常健身,有马甲线和肱二头肌,但也很难抵得过大部分不锻炼的普通男性。

就好比2020年,男子举重世界纪录为总成绩475公斤,女子举重世界纪录为总成绩334公斤。

除去体重差异之外,即便女性体重量级稍大于男性,在举重成绩是依然是明显弱于男性的成绩。

跨性别运动员雄性荷尔蒙水平达到一定要求,

是否又公平呢?


根据奥委会跨性别参赛条件:男跨女需要性别认同4年以上,比赛前至少一年内的睾酮水平低于每升10纳摩尔(正常男子在14到25纳摩尔)

那哈伯德已经降到相应要求,岂不是已经不存在天生男性优势呢?

事实上,这个标准本身就存在一定质疑,要知道男性一旦经历青春期,肌肉力量能生理指标就已经超过女性,即便后期进行变性,并采取后天方式进行抑制,但肌肉力量优势还是很大。

再加上哈伯德本身就已经43岁,睾酮分泌本身并不会很高,但依然是正常女性的5倍,其骨骼肌肉密度依然高过于正常女性。

这也意味着:我国女性举重运动员即便多年训练,但终究还可能比不过哈伯德体内多出来的睾酮。

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优势下,显然对于通常竞技的女选手而言,并不公平。

跨性别参与体育运动,女性更可能遭受不公平的待遇


一直以来,跨性别依然备受争议,奥运会以及其他世界性大赛也都开始弱化跨性别参与条件。

而跨性别者存在天然生理优势,一旦跨性别者参与体育运动,可能反而会让女性遭受性别歧视,女排、女足、女篮等各项目的运动选拔,会有越来越多跨性别者被优先选出。

不应为了所谓政治正确,而忽视自然生理规则


事实上,之所以让哈伯德以跨性别者的身份来参加本届奥运会,本质上是保障变性人的权益,不应对变性人进行歧视和区别对待。

但问题是,体育赛事一直都是在自然生理规则下进行的公平竞技,这种公平不是抽象的人格公平,更多的是生理机制的公平。

按照奥林匹克精神----“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竞技体育虽说不能无视跨性别者或者拒之门外,但应该想办法去合理管理,减少争议性,维护各方权益,保持相对公平。

就比如此次跨性别者,要想保证他们的公平竞赛权,完全可以单独举行,又或者一起比赛单独列奖,而不是简单将其归为某一类。

当然了,体育赛事背后也存在不少现实利益。

若此次跨性别者真的获奖,这场游戏的公平性是否会彻底颠覆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