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寿先生《历代书法选》之 【大保敦、丁巳尊】

 同聲相應 2021-07-27


游寿先生注:此二种金文均为殷代书体,尤以丁巳尊计时法与甲骨文同。

延伸阅读



大保敦及其铭文拓片

大保敦

大保簋,是清道光末年在今梁山县寿张集村(寿张县故城)附近出土的“梁山七器”之一,反映在商周时期梁山一带的荣耀与辉煌。

金文中“大”通“太”,大保即太保召公奭,《尚书·君奭》记载:“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左右。”《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 “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大保七器出土于梁山,正是召公衔王命北上平叛而其后裔徙封于燕的有力佐证。

簋(音guǐ),流行于商至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用于放置煮熟的饭食。簋的形制很多,变化较大。商代簋形体厚重,多为圆形,侈口,深腹,圈足,两耳或无耳。器身多饰的兽面纹,有的器耳做成兽面状。西周除原有式样外,又出现了四耳簋、四足簋、圆身方座簋、三足簋等各种形式,部分簋上加盖。商周时多数簋体形厚重,饰云雷、乳钉等纹饰,少数为素面或仅饰一二道弦纹。春秋时期,簋的铜胎变薄,花纹细碎,有的簋盖铸成莲瓣形。战国以后,簋极少见到。簋是商周时重要的礼器。宴享和祭祀时,以偶数与列鼎配合使用。史书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大保簋亦称大保敦(音duì),其铭文曰:王伐录子,圣摣厥,反。王降征令于大保。大保克敬亡遣。王迎大保,赐休余土,用兹彝对令。

翻译成白话就是:(录国谋反)周王讨伐录国,不料途中生病,返回。周王遂派大保率兵平定。大保不负圣望,完成讨伐之命。(得胜班师)周王亲迎大保,并将余(地名)地的良田赐予大保。大保因而做此器谢恩铭。

《大保簋铭》4行34字,是西周早期与书写状态最为接近的作品之一,除“王”字以外,其他绝少修饰,所以看上去比较自然生动,其章法布局比较均匀疏朗,实为现存的商周时期金文的“善本”之一。




丁巳尊及其铭文拓片

丁巳尊

《丁巳王省夔京》是一篇商代铭文记载了商王于丁巳日省视夔京,并在夔京举行肜祭仪式。这是商王征讨夷方胜利的纪念日,也是商王即位后的第十五年。

又名小臣艅犀尊(小臣俞尊) ,商代晚期。通高22.9、通长37厘米。 整体左犀牛形,牛背开口,盖已失,犀首前探,犀角翘起,双耳竖起,身体丰腴,四足粗壮,整器光素无纹。 

其铭文曰:丁巳⑴,王⑵省⑶夔京⑷,王易⑸小臣俞夔⑹贝, 惟⑺王来征夷方⑻,惟王十祀有五⑼,肜日(10)。

注释:

(1)丁巳:丁巳日。

(2)王:商王。

(3)省:省视。

(4)夔京:地名,所在地不详。

(5)易:即“赐”,赏赐

(6)俞夔:商王的小臣

(7)惟:乃。

(8)夷方:与商朝敌对的国家。

(9)十祀有五:即十五年。祀,年。有,又。

(10)肜(róng)日:即,举行肜祭仪式之日。



游寿先生法书


栾继生教授所临《小臣俞尊》铭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