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邢台文物中的酒器(下)

 点滴斋书房 2021-07-28

鄗上之黍

  邢台的酒文化历史悠久,尤其是地处古河水大陆泽畔,是天然的农业产区,为酒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先商时期,邢台已经可以大量的酿酒,从葛家庄遗址中出土的酒器可以证明,到商代,纣王在沙丘营造宫苑并建酒池,可以想象当时的酿酒的产量。汉代农业的进步使酿酒业得到快速发展,为汉唐之后的酒文化进程奠定了基础,区域内所发现的酒器文物就是实证。

 汉代的酒风与酒器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自商周以来“百礼之会,非酒不行”,以酒成礼,酒与国家的礼制及社会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汉代去商周不远,其酒风依旧。从社会学角度看,汉代酒文化是先秦酒文化的延续,从饮食文化来看,酒与当时的饮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

汉代是中国高度文明发展时期,特别是随着封建土地制度的逐步完善,社会生产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的大幅度发展和进步,带动了粮食产量的不断提高,这样刺激了酒的生产和饮酒人群的增加。使饮酒之风开始下普通人群扩展,这样饮酒成为汉代人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习俗。

有人对汉代的饮酒人群进行过研究,分下例几种,一是皇室人员,这其中包括大批的官员;二是中下级官吏和军中吏卒;三是社会下层民众。有文献中这样描述民众的饮酒生活,“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就是下层民众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考古工作中也发现了许多与酒相关的文献,如各地出土的汉简就有大量饮酒记录。在饮酒人群中,还有许多女性饮酒,但多集中于皇室女性中,当然也在地方中男女饮酒同席的记载,如《史记》滑稽列传中说“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屣交错。”日常生活中也有饮酒的记载,如《后汉书》循吏列传载,“览乃亲到元家,与其母子饮”,是说当时有一个叫仇览的亭长在杨元家与其母子共饮,由于可见汉代民间酒风的大概。

汉代的酒计量以升、斗、石、斛来计算。《汉书》律历志中说,量者仓、合、升、斗、斛也。合仓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石权重单位,汉代多以重量之石代容量之斛,一石为十斗。汉代一升折合今日约200毫升,一升酒的重量折合今天02千克。在《三国志》有说卢植“身长八尺二寸,音声如钟...性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不好辞赋,能饮酒一石”的记载。

饮酒必说汉代的酒器,汉代的酒器种类较多。从各地的考古发现看,汉代已有成熟酒的酿造技术,并具有多种饮酒盛酒的器具,它包括青铜器、陶器、瓷器、玉器、金制器、银制器、漆制器等。盛酒器具如:尊、缶、壶、鉴等;温酒器具有尊、壶、觥、瓮、罍等;饮酒器具有爵、斗、角、觥、杯等。

在邢台考古工作也发现许多与酒器相关的器物。尤其是邢台南和县左村汉墓出土的三轮盘附觞温酒器,是一件不多得文化精品。这件器物为青铜铸造,下部有一个方盘,盘下有三个轮子,在盘子的两端还有拉手,盘子上面有椭园形的炉子,其下置炭以扬火,其上可以放置耳杯以温酒。左村汉墓出土的酒器除此还有汉错金四神几何纹长颈铜壶、宽带纹铺首衔环铜壶、鎏金盘龙座铜博山炉及带甗虎首烟道铜灶。

汉代的酿酒图

粉碎粮食使用的石磨

汉代的方柄铜盉

《齐民要术》中记载的祝曲文

 盛唐邢州白瓷与酒器

自汉后邢台酒业延绵发展,至唐代时邢台又有了新的亮点,这就是邢窑与邢州白瓷。

自北朝始,邢州的瓷器业就开始发达起来,北魏时,河北与山东一带的瓷业有了新的探索,山东此时期的瓷业以青瓷胎,但质地粗糙,釉面厚薄不匀,釉色青黄不一,胎釉结合疏松,容易剥落,没有达到一个成熟的阶段。考古发现中的河北此时期的瓷业较之进步,因成瓷的火候颇高,使得釉色匀亮,薄而透明,风格浑厚质朴,器形以日用器皿为主,制作规整,大方耐用。北朝的白瓷明显带有青瓷的特征,釉色乳浊带有淡青色,可知其釉料中含铁量仍偏高。其胎釉的白度,烧成硬度与吸水率均处于较低水准,与现代白瓷相去甚远。器形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

邢窑是唐代北方最著名窑场,有邢窑白瓷“天下无贵贱而通之”的美誉。窑址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及内丘县等地,因窑场地处邢州地故名邢窑。邢窑以烧白瓷为主,白瓷亦分粗细两种,邢窑白瓷胎质坚实,胎质细洁纯白,器内施满釉,器外釉不到足。在胎、釉之间有一层化妆土,作为护胎釉。尤为难得的是其细白瓷的釉面光滑,色泽雪白莹润,陆羽《茶经》中所赞“邢瓷类银”,“邢瓷类雪”,便是指其釉色而言。

唐代文学家皮日休(约834883年)有一首《茶瓯》诗:“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即是说南北两窑的制品造型规整、明洁、胎薄、质坚。从发现的邢窑产品看也确实如此,其器型规整,制作精致,有碗、盘、钵、托子、杯、砚、盒、瓶、壶、罐等,多为日常用品,均少带纹饰,以突显釉质之美,风格也呈现出朴素淡雅品质。

谈邢窑不能不谈茶文化,是因茶圣陆羽在《茶经》中以北方的邢窑和南方的越窑进行比较,这样使邢窑之名扬名华夏。

茶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古代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茗、荼、荼茗、葭、萌等。一般认为,“茶”字在唐以前的文献记载中还未出现过;是唐代人把古“荼”字减去一笔而成“茶”字。“荼”是“茶”的古体字,“茶”是从“荼”字分化出来的。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比屋之饮”,也就是家家户户都饮茶的意思,可见唐长安等地饮茶已成为普遍现象。茶,最早始于药用,《神农本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说。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食论》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药理功效的第一次记述。据《晏子春秋》记载:春秋时期 (公元前547-490 )“食脱粟之饭,灸三弋五卵,茗荼而已”。表明茶已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用。西汉已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的记载,《三国志》述吴国君主孙皓有“密赐荼以代酒”,是“以荼代酒”最早的记载。茶饮在隋开始得到普及,据说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见效。于是人们竞相采之,并逐渐由药用演变成日常饮用品。

茶与酒是分不开的,在邢窑中生产的器物中,大多数与茶酒有密切关系。

关于茶具,笔者曾在《农业考古》中发表《饮茶考古谈茶具》一文中进行过论述。

邢窑生产的酒器,以碗、壶、杯、瓶、罐、盘、钵等。以下以执壶和杯为例进行简述。

执壶又称注子、注壶,有的称之马蹬壶,是是骑马或驼在长途跋涉的路途上载(酒)水饮用的器具,特别是在有名的“丝绸之路”,中土大唐与东南亚国家往来频繁,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骆驼与马,人们的饮水(酒)盛器就是用马蹬壶。这种器物还有以银铜制成的。1970年代在西安市南郊何家庄出土一件舞马银壶,高18.5厘米。扁圆腹,莲瓣纹壶盖,弓形提梁,一条细链连结着壶盖与提梁。壶底与圈足相接处有“同心结”图案一周,系模仿皮囊上的皮条结。圈足内墨书“十三两半”,是壶的重量。壶腹两侧用模具冲压舞马图,马肥臀体健,长鬃披垂,颈系花结,绶带飘逸,其马口衔酒杯,前腿斜撑,后腿蹲曲,马尾上摆,好像正合着音乐节拍,以优美的舞蹈为饮酒者伴饮助兴。马身和提梁、壶盖及“同心结”纹带均鎏金,使得银壶富丽堂皇,明快悦目。该壶构思巧妙,工艺精细,匠心独运,古今未见类同者,堪称国宝。

邢窑白瓷执壶,胎骨洁白,旋白色釉不及底,壶柄内面亦无釉。壶侈口外撇,高颈,丰肩,颈肩有曲形柄相连。肩上安圆筒状短流,鼓腹,向下渐收,小平底,矮圈足。通体无任何装饰与其它色彩,胜在白釉似雪,充分突出邢窑白瓷的特点。

在邢窑的酒产品中还有一件凤首龙柄青瓷执壶,其灰色胎骨厚重而坚硬,通体施淡青色玻璃质釉,有细小开片。盘状口外侈,口部一侧有流,壶盖塑成凤首形,高凤冠,长喙微下勾,正好与壶口流相吻合,细长颈,腹呈橄榄状,高圈足。执柄作蟠龙形,尾抵壶足,身贴壶腹,嘴衔壶口。口沿下有一周联珠环绕,颈部饰联珠、覆莲纹,肩雕忍冬纹。壶腹上部有用小联珠围绕的六幅人物舞蹈图,图中人物身体健壮,昂首挺胸,肩披长巾,袒胸露腹,双臂舒展,舞姿翩翩。人物旁边有葡萄藤蔓、酒壶和小鸟等。壶腹下部饰六组花纹,由忍冬叶、宝相花和藤蔓组成,中心是一颗大宝石,旁边点缀星月纹。再往下是双层仰莲纹,圈足上亦饰联珠和覆珠纹。此件邢窑执壶为中西合璧的产物,

据研究,凤首龙柄青瓷壶系借鉴了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中鸟首壶的造型,又融入大唐元素创造出一件稀世精品。体现了唐代制瓷工艺的高度技巧,具有极高的审美鉴赏价值。

在酒器中,杯是不缺少的器物,邢窑的酒杯制作十分精细,其胎甚薄,有透光瓷之称。

邢窑曾出土弦纹高足杯,杯高约11厘米,撇口,弧腹,高足,把柄。其杯体釉色简洁,刻划爽利,通体圆润,杯身有两道弦纹,杯壁甚薄,轻叩可发出动人的声音。有人研究推测,邢窑的高足杯是饮用酒精度较高的酒时使用的,这或可说明在唐代时,蒸馏酒的制作水平已相当之高超。

唐代的酒器

唐邢白瓷执壶

 宋元之后的酒文化

北宋政权建立后,在酒文化方面仍继承了隋唐酒文化的遗风,无论酒器的造型,还是酒器的装饰纹样和饮酒风俗等都包含着深厚的汉文化底蕴。邢台区域的酒器,从各地所收藏的文物看,有瓶、壶、杯等,以磁州窑产品为最优。

磁州窑,因位于磁州而得名。磁州即今邯郸之磁县,古曰磁州,位于河北省南端,其地矿藏丰富,尤其是煤炭和烧瓷的原料,藏量极为丰富。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得到世人的喜爱,很快达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续。清朝时磁州窑烧造瓷器开始低落,后经多方努力,磁州窑很快就有了起色,据《磁州志》记载:“磁器出彭城镇,置窑烧造,有碗、盘、炉、瓶诸种,黄、绿、翠、白、黑诸色。”又载:“彭城滏源里居民,善陶缸罂之属,舟车络绎,售于他郡。”可达河南、山西、山东、关外各地。故此,有“千里彭城,日进斗金”之说。

在磁州窑中有黑釉铁锈花梅瓶是磁州窑系特有产品,黑釉铁锈花又称之为狗舔血,是黑釉酱斑或铁锈花的俗称。

黑釉在宋代较为流行,这与当时流行的斗茶风俗有关。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文人的一种雅玩。谈到斗茶就会联想到茶盏,宋人所用的茶盏具为黑色,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所产的黑釉瓷为优,南方以福建所产的建窑盏为好,茶盏釉色黑青,盏底有放射状条纹,银光闪现,异常美观。以此盏点茶,黑白相映,易于观察茶面白色泡沫汤花,故黑釉的瓷器名重一时。蔡襄《茶录》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宋代祝穆在《方舆胜览》中也说:“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黄庭坚的“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即为咏赞黑釉茶盏的名句。

由于斗茶使黑釉瓷流行,为此一些酒器也开始使用黑釉的瓷器盛装。黑釉酱斑梅瓶就是其中的一件。

铁锈花黑釉瓷是一种窑变产品,但到了元代窑工摸到窑变的规律,并且对其变化进行有效的控制。黑釉羽毛斑玉壶春瓶就是众多产品中的精品。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宋代六大窑系,因其窑场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龙泉窑釉色苍翠,五代时期瓷釉呈淡青釉瓷器,这种淡青釉瓷器,器形规整,釉面均匀光洁,透着淡淡的青色。北宋时多粉青色,南宋时呈葱青色。

 “玉壶春瓶”名字是因宋人的诗句“玉壶先春”而得名,又称玉壶赏瓶,是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形,流行地区广,沿用时间长,宋以后各地窑场均有烧制。邢台所藏的龙泉窑玉壶春瓶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瓶体线条变化柔和,曲线圆缓,造型匀称,胎质胎胎色古朴,通体施釉,釉色肥润,玉质感强。

在宋元时期的酒器中,有大量的磁州窑系书法绘画产品。汉字书法具有字形美、寓意美、字音美及易于传达信息等特点,书法通过毛笔的泼墨挥洒,使字体发生千变万化,古代窑工在陶瓷的坯体上运笔,意在笔先、一气呵成、挥毫而就。又由于陶瓷器型高低不同且又多为曲面,须按形体布局。使书法艺术在瓷器上的得到完美的发挥,完善了特定的器物装饰性。达到艺术审美与民俗文化于一体的雅俗共赏,使成瓷后的陶瓷书法风格异彩纷呈,展现出灿烂夺目的景象。此件元代书法大罐即是众多书法瓷器中代表作品。

北山酒经

研制成功的大宋金波酒

杨文山先生在邢台历史经济文化研讨会上

邢台县志关于乡饮酒的记载

大清一统志关于邢台酒的记载

关注点滴斋书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