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仲景常用“可表可里药”

 Bellsen老熊 2021-07-30
图片
单位:易县中医医院
作者:王海龙
经方临证,胡老提出“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而治愈疾病,辨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而方证的最前沿是药证。我们常说:法随证立,方从法出,而方由药而成。
在宋本《伤寒论序》中,林亿等说: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又说:“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道明了《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伤寒论》一脉相承,即《伤寒论》的方证,是由《神农本草经》及《汤液经法》的单复方方证发展而来。
仲景亦自明了“本草石之寒温”,即单味药的性能;更熟知“量疾病之浅深”,即据病位表里而择药。
《伤寒论》中仲景用于解表的药只有麻黄、桂枝、葛根、生姜、葱白。而针对阴证的用药也不外干姜、附子、桂枝、吴茱萸。
中医治病的原则是扶正与祛邪。而扶不扶正则取决于正气的虚实。太阳病为在表的阳证,只单纯发汗祛邪即可;而少阴病因正气不足表现为在表的虚寒证,所以在解表发汗的同时还要照顾到其正(阳)气不足,即我们常说的“强壮温阳解表”。和解表药配伍的温阳药物,仲景只用附子,如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
而这也正是源自于附子的特点,王好古说:“附子,其性走而不守,非若干姜止而不行。而究其原因,在于附子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从《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可见,因附子辛温,能通达上下,可升可降,可表可里。故附子既可以配伍里药温壮里阳,亦可配伍表药以温助表阳。
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说:“中气足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我们可以理解为外感病的内伤基础。临床中表里合病比单纯的一经病亦的确常见。阳明内热之体外感,更容易表现为表里合病,俗称“寒包火”。而仲景在与解表药配伍的清热药时只选生石膏,如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越婢汤等。这也是源自于石膏的特点。
《神农本草经》石膏味辛微寒。石膏味辛,辛有透散的作用,解里热的同时有透邪外达的趋势,一定程度上利于解表透达气机。正如吴人驹所言:“发散表邪,以石膏同用者,盖石膏其性寒,寒能胜热,其味薄,薄能走表;非若芩、连之辈,性寒味苦而厚,不能升达也”。因此生石膏不仅可以单纯用于阳明里热证,伍解表药亦可清热助表达邪。
人体津液代谢敷布失常停聚,不能被人体正常利用的水液我们统称为“痰饮水湿”。痰饮水湿容易郁阻气机,可随气机周流无处不到。因此痰饮水湿所致病症与气机升降出入失调密切相关,可表现于多部位的气机失调。痰饮水湿随气可上可下,可表可里,故有诸多或然证。如在表则身肿、身痛、身困、酸乏、四肢水肿等。
水湿在表自当从表论治,代表方如麻黄加术汤等。然仲景时期术尚不分白术、苍术,《神农本草经》曰: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至《证类本草》始有苍术之名。苍术味辛苦温,偏于燥湿祛风湿;而白术味苦甘温,偏于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故而后世对于湿邪偏重,多用苍术。如苍术祛湿邪在表的有麻黄加术汤、越婢加术汤、及后世的九味羌活汤等;祛湿邪在里的有五苓散、真武汤、茯苓饮等,以及后世的去中焦痰湿的平胃散、湿热下注的二妙散等;若痰湿已蕴热,或湿热证,亦可配伍选用,如白虎加术汤用于湿热证的热重于湿证型。因此术(苍术)亦是仲景常用的可表可里的药物之一。
附子、石膏、苍术虽为“可表可里药”,但仍遵循其用药指征。《伤寒论》317条方后注“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然方证对应而非简单的“对号入座”。
胡老曾明确指出:“中医治病,之所以辨证而不辨病,是与它的发展历史分不开的,因为中医发展远在数千年前的古代,当时既没有进步科学的依据,又没有精良器械的利用,故势不可能有如近代西医面向病变的实质和致病的因素,以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只有凭借人们自然的感官与患病人体的症状反应,探索治病的方法经验。”
即经方用药是根据症状反应,有是证用是方,有是证用是药,而其理论仍离不开六经八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