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付出一切,是一种不正常的人际关系

 做内心强大的人 2021-08-03

文/学乃身之宝

爱上一个人,我们很容易用力过猛,甚至愿意为对方付出一切。

这样的爱,是浓烈的,但也是危险的。

因为付出一切,是一种不正常的人际关系。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从关系心理学角度来说说。

1.用“付出一切”,来“证明”自己的爱

通常情况下,人们区分彼此之间亲疏的程度,依靠的是,付出的多少。

也就是说,如果我和你关系比较近,就说明和他人相比,我为你付出的多些;如果我和他关系很远,就说明我为他付出的少,甚至是不付出。

其实,付出多少,也代表着爱多少。

有人愿意用“付出一切”来“证明”自己的爱。

比如,伴侣关系、亲子关系等。

有些伴侣特别爱对方,把对方视为比自己都重要的人,愿意为其付出一切;有些父母,尤其是妈妈,也把孩子作为自己生命的重要部分,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甚至自己活着就是为了孩子。

可以看出,这样的爱是真诚的,也是真挚的,但却是危险的。

因为处在关系中的两个人并不愉快。

更何况,真正的爱,是不需要“证明”的。

2.付出一切,是一种不正常的人际关系

前面说了,如果一个人为另一个人付出的多,就代表着爱的多,那为什么“付出一切”,会让关系不舒服呢?

因为付出一切,是一种不正常的人际关系。

这种“不正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付出一切”,是在构建一种不对等的人际关系。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我爱你,我愿意为你付出一切,难道有错吗?

确实,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坏”的。

其结果,大致有两种:

第一种结果,“付出一切”那一方会成为讨好者,这会让另一方成为索取者,且不懂满足和感恩,这样的关系自然不值得称道;

第二种结果,“付出一切”那一方会成为控制者,他们内心的潜台词是“我都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怎么能不听我的呢?”这样的关系自然也是糟糕的。

其实,这两种结果是一样的,都可以归结为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只是第一种结果的控制方式不明显(讨好者的内在逻辑是“我都为你付出一切了,你'应该’喜欢我、爱我了吧?”),但那也是一种隐形的控制。

总之,这种“付出一切”去爱,并不是真正的爱。

3.正常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尊重彼此的独立性

既然“付出一切”是一种不正常的人际关系,那么正常的人际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呢?

或者说,真正的爱,是什么样的呢?

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老师给了我们答案。

他认为,交往是一种价值互换,包括情绪价值;爱没有无私的概念,爱是一种物质交换。

这说明,正常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双方都有付出,都有索取,是一种动态平衡,且尊重彼此,而尊重,意味着界限。

我们可以用电影《囧妈》中徐伊万和妈妈的关系来看看,一个只为孩子活着的妈妈有多可怕。

毫无疑问,影片中的妈妈是爱儿子伊万的,她不仅担心儿子有没有吃饭,还忧虑儿子的身材;不仅关注儿子的婚姻问题,还会操心儿子的生孩子问题,总之她会无微不至地关心儿子的一切问题,哪怕是在火车上,也会负责儿子的吃喝拉撒睡,甚至告诉儿子,“我这一辈子,就为你活着”,这话听起来或许很感人,但真实的结果我们也看到了,他们母子的关系很紧张,经常争吵。

为什么?

就是因为妈妈用“付出一切”来控制儿子,这不仅让妈妈失去了自己,也让儿子很难活出自己,最后,爱也就不再了。

直到妈妈愿意放手,相信儿子可以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他们母子的关系才重现美好。

所以,无论是亲子关系,还是伴侣关系,以及朋友关系,如果想让爱持续,就要懂得尊重彼此,把彼此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做到“亲密有间”。

写在最后:

或许有人还有疑问:

为什么有人愿意为另一个人“付出一切”呢?人不是趋利避害的呢?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其一,有些人是不能独处的,特别害怕一个人时的孤独感,那种感觉甚至会让ta体验到死亡,所以即便明知对方是一个坏人,ta也会忍不住对对方掏心掏肺,愿意“付出一切”。

就像很多妻子被丈夫拳脚相向,也不肯离开,还忍不住对丈夫好,这都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孤独感”使然。在她们看来,只要自己为了丈夫奉献自我,就可以逃离孤独。

其二,和人的自恋有关。我们都渴望做一个好人,但这样的人内心很可能有这样一个逻辑,即“我对你这么好,你应该给予我回报”,只是这个“好”,不是真正的好,也不是真正的爱,而是为了控制。

如果你发现自己在不自觉地对一个人好,而且有想“付出一切”的冲动,你就要反思了,因为这样的关系是不正常的。

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值得我们“付出一切”,这个人就是我们自己。

本文完

感谢您的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