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解读——李白之《古风五十九首》(其一)

 耕读人家jkhpb3 2021-08-05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

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注:

大雅:《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雅分为大雅、小雅,大雅是反映周王朝重大政治事件的诗篇。在诗中指《诗经》或雅正之声。

王风:《诗经》国风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西周时期洛邑一带的民歌。

委蔓草:比喻事物的衰歇。

荆棒:荆棘和杂草。

龙虎:指战国七雄。

啖食:相互侵夺。

逮:直到,等到。

正声:指《诗经》以来的风雅传统。

微茫:式微、衰落。

骚人:诗中指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骚作家。

圣代:指唐朝。

元古:指刚健质朴的诗风。

属:适逢,恰逢。

跃鳞:比喻施展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炳焕:闪闪发光。

解读:

这首诗与其是一首诗,不如说是李白对自《诗经》以后至唐1700余年诗歌发展历史,作了简要的回顾和评论,因此它可以说是一首诗论,它是李白临近晚年时评论诗和表明心志的篇章。在这首诗里,李白叙古今之治乱、文辞之兴废,展示自己志复古道、以一代文人期的志向,其眼光所注,已经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展示了诗人雄才大略的眼光和自负不浅的胸襟。

诗之开篇——“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为全诗之纲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而《大雅》是《诗经》中“风”“雅”“颂”重要组成部分,李白在此用“大雅”代指诗歌创作中对《诗经》的继承与发展。“大雅久不作”实际是指春秋战国至唐代这段历史时期诗歌创作的衰落,战国末年虽有屈原骚体诗产生,但其哀怨的情调与孔子主张的“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风相比不在所谓“正声”之中;汉朝有扬雄和司马相如在颓靡的文风中激起中流,但终未能彻底这股浊流;东汉末期建安七子、三曹兴起的骏爽刚健的风格,不久被南北朝绮丽之风淹没;直到唐代出现了开明安定的政治局面,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出现了人才喷涌的局面,因之形成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历史时期。从“王风委蔓草”至“绮丽不足珍”是“大雅久不作”的注解,纵论千古诗歌之源流,“吾衰竟谁陈”则以“圣代复元古”至全诗结束为注脚,意在表明诗人志在删述以垂后,诗人心中之无穷感慨与笔底无限之波澜显而易见——大雅之诗久矣作,今欲陈其大义而继其绪余者,舍我其谁?然自己已是青春不再,恐有力所不及也,诗人一腔宏图抱负,又将呈献于何人?苍凉之味一层深似一层,但全诗看不出郁勃牢骚之态,确有五言古诗的之正统。

诗人上溯风骚,俯观六代,以绮丽为贱,以清真为贵,其中好恶取舍,昭然明矣,陈廷焯曾云:“太白一生大本领,全在《古风》五十九首”,赵翼说得更是直截了当,“青莲一生本领,即在五十九首《古风》之第一首”。

从《诗经》至唐1700余年的时间,社会上新产生的诗歌总数多达数十百万篇,这些诗歌或优或劣,不断产生与湮灭,诗人也像孔子那样搜集删定《诗经》那样,对春秋旧中国以来散存于社会上的诗篇搜集起来,选优去劣,把优秀的作品结集出版,留给后人,不过李白没能完成这个志愿,他曾在《临路歌》中说自己“中天摧兮力不济”,抱憾终生,不过他一生笔耕不缀,开一代诗风,其自信才分之高,趋向之正,足以起八代之衰,遂成一代大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