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执行力”当做一项可培养的能力,是管理的一个伪命题

 新用户2308b6VN 2021-08-12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好态度”员工靠甄选而非培训

“帮我们讲一堂执行力的课吧。”

“给谁讲呢?”

“给我们的员工,期望讲完以后让他们执行力更强……”

虽然上面的场景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越来越少,但仍然会不时遇到类似的需求。我试着从读人的“情景—行为”分析角度来解读一下上面的场景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员工在接受到“执行力”培训的时候,都感受到哪些组织信号呢?我曾经在一位“执行力大师”的课堂上,看到企业员工站起来问讲师:给我们上执行力的课,是不是领导觉得我们的执行力有问题?

企业培训设计的内容代表组织期望,有扬长,也有补短。对于员工来说,也反映了一种导向,大家会认为培训的内容往往是老板重视的内容,也会猜测是不是自己这方面做得不够?这种“不够”的信号,往往在当事人心里是一种“否定”的信号。

问题二,“执行力”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百度百科给出的一种解释是完成任务的意愿、能力和程度。在一次企业人才盘点咨询中,老板强调员工执行力不足。而通过我们调研的结果发现,超过三成的员工认为老板的目标太不可思议,其中超过两成的员工认为企业从案件频发、亏损的状况扭亏为盈,这个状态已经很难得了,老板的新目标太激进。一半的员工表示理解老板的雄心,但达成壮志的方法、途径貌似看不到。试问,上述三类态度,用一堂外部讲师的“执行力”授课或一次拓展训练能改变吗?

再深入盘点,剩下一半人基本认同老板,决心无论懂不懂老板的目标,反正跟着老板干,自己不会吃亏。更有趣的现象是,剩下一半人中有70%左右的人是公司73.3%绩效结果的承担者和促成者。也就是说,30%的群体承担70%的绩效,并且他们的态度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带着调查结果再次和老板交流,老板也坦诚,这些核心高绩效骨干都是他精挑细选出来用到关键岗位上的,并且和他们的沟通也会更多、更充分一些。“你们也能理解,我们这个家族企业,必然会养一些闲人。我给到这些骨干的激励是不一样的,毕竟我是个明眼人,知道他们付出奉献得更多,为公司业绩贡献的更多。”老板不同的激励机制,带来不同的“态度”。后来,解决方案非常简单,老板利用春节前在餐厅大会餐的机会,亲自登台讲话,详细罗列了达成目标的十大利好形势和五大资源;并当场承诺,达成目标,每个人都有大红包。“后来连春节加班都更好协调了”,对方人力老总事后反馈。

把“执行力”仅当作一项个人能力是伪命题。决定“执行力”的往往是:

  • 员工会不会执行——方法;

  • 员工知不知道什么算执行到位——目标;

  • 员工为什么要执行——利益得失。

与之相对应的是员工的理解能力、企业管理者的目标分解能力、激励分润体系、员工价值观与企业的契合度。这其中,只有目标的沟通可以做为培训内容。

因此,在选人、用人之初,要考虑以下几点。

人—岗匹配。让员工有能力达成目标。在培训和选人的投入相当的情况下,选人更高效地带来业务结果,能力素质培养则要假以时日。

组织匹配。尽量把那些本身价值观和组织价值观相近的人用起来,激发他们的潜能,减少组织的用人风险。

从需求角度配套合理的激励方式。比如新入职青年员工培训、发展、锻炼机会远比一时一事的增加绩效收入给予的“获得感”更强烈,会让他们感受到“重视”。而有5 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员工往往面临成家、立业、安居、养小、赡老的多方压力,物质需求会倍增。

态度类特征主要包含成就动力和自我管理两方面,除开价值观做为基石,常用于工作成就预测的素质有“责任心”“成就动机”“压力管理”“自我约束”等。每个人在这些方面的行为偏好都是经年累月、潜移默化形成的(见“读态度:价值偏好投射在'弱情景’中”,要通过一朝一夕的培训来改变几无可能。分析既往人才培养的数据,即便是持续一年以上的行动学习,学员态度方面行为的改变也非常小。

所以,选好人,选好激励的方法,才能有“好态度”的员工。

回顾小记

1. 把“执行力”当做一项可培养的能力,是管理的一个伪命题。

2. 好的“态度”行为难养成,也难改变,所以要靠甄选。

3. 选好人,再从需求出发匹配激励方法,得到“好态度”员工。



 福利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