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中的可塑性,主要指儿童在成熟过程中,其心理容易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可塑性也是教育的一个基本存在条件,如果人没有了可塑性,教育就没有意义,也没有存在的必要。我们经常说某人屡教不改,就是说这个人可塑性低,聪明人一点就通,就是可塑性高。 《三字经》中:“性相近,习相远”之句,就是对人的可塑性的论述。 “性相近,习相远”承认人的本性有差别,但强调这个差别并不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智力水平基本上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差距的拉大关键在后天的“习”。这个“习”既包括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也包括了教育对人的影响,在这两种影响中,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它构成了人的底色,教育则是对这种影响的增益或者抵消,也可以说环境是基础,教育是关键。 如果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那么教育的作用就是加强这种影响,让优秀的人更加完美,也就是发挥教育的激励功能。如果环境是对的影响是负面的、消极的,那么教育的目的就是扭转这种不良影响,引导不善的人变善,也就是发挥教育的规范功能。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就是著名的“孟母三迁”和“窦燕山教子”的故事。“孟母三迁”强调的是环境的重要性,“窦燕山教子”强调的教育的重要性。作者先提环境因素,后论教育因素;先提客观,后论主观,这点和马克的唯物主义思想有相通之处。
这段文字先提出观点:人先天差别不大,关键在后天的环境与教育,接着分别提出环境因素与教育因素对人的影响,最后以两个事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寥寥数语,思路清晰,论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性很强,堪称议论文的典范。 于此,越读《三字经》,越觉得其不同寻常,更应该多读、精读,努力挖掘其中的知识和道理,提高学养。 |
|
来自: 昵称503199 > 《三字经综合+学而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