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说爱你,却有点力不从心

 盼哥写文字 2021-08-13

   昨晚,我在朋友圈发了一句颇有深意的话:悯世则无心清己,救溺则无惧湿身。这句话大意是说,一个人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只要心怀慈悲,以悯世之心看待一切,既使你被别人误解,或者诽谤,你也没有心情去为自己澄清一切;心怀慈怀,拯救溺水之人,就不会害怕湿身(这里的湿身,是指惹火烧身)。这是正人君子的品质,每个人都应该具有悲悯情怀。

当我发了朋友圈没多久,一位家长(曾经的学生家长)留言,其中不乏溢美之辞,大意是说我有点才什么的。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语文不学好,阅读理解吃大亏。看罢,我和对方单独聊了几句。

“小刘同学现在怎么样?”我问。

“理科还好,就是语文差了点。”对方答。

语文差?记得我在教小刘时,他的语文还算可以,为何现在变差了?我追问:具体差在哪些方面?对方说:“主要是阅读理解。”听了对方的回答,思忖一会儿,我大胆直言:“当前小学教育出现了病态,教育环境病了,所以,教师不注意教法,学生上了初中学语文会吃力的。”对方深以为然,答道:“就是,语文阅读真的很重要,小学就应该多读书。如今,其他科目补得起来,语文补不起来。”“当时,某某学校教育还是有问题,从来没有推荐孩子或者要求孩子每个月的阅读量。”读到这些来自一位家长的感言,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倍感责任重大。

 事实上,之前有一位家长(曾经的学生家长)也与我谈到此类话题。大意是说,小孩读小学时,语文成绩还可以,为什么上了初中,语文成绩就一落千丈?听罢,我感到内疚,为什么呢?因为我曾是这个小孩的语文老师。不过,扪心自问,我是教良心书的人,只教过小孩一年的语文课,就算有罪,也可免于处罚。我如此安慰自己。

任何教育形式,历来都是值得争议,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可怕的是,大张旗鼓地提倡素质教育,实则暗渡陈仓,唯分数论天下。每次争议过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重蹈覆辙,教师依旧带着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大道上,一路裸奔。这就是教育的真实现状。试想,病态的教育环境,能产生优质的教育效果吗?我曾不止一次问苍天。

如今,我身为小学语文教师,结合两位家长提到的话题,谈一谈语文教育。

记得,我曾有过这样的思考:语文应该是灵活的,而不是简单的字词句段篇;语文应该是精彩的,而不是枯燥的文本对话;语文应该是诗意的,而不只是听说读写。当前,落实学生核心素养提得十分响亮,十分重要,但是,通过我的观察,思考,以及教学尝试,非常遗憾地说,教师想要真正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生个人,这只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试问:如今,基础教育大环境中,各级检查、评比、以及这样学习,那样学习,这样注册,那样注册,搞得满园风雨,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没有时间和精力真正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说,当前的教育环境太过喧嚣,教师无法真正静下心来教书育人,真实的现状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赶进度,抓训练,提分数,哪有时间让学生阅读或者陪学生阅读呢?就算教师要求学生阅读,家长督促了吗?小学生天生贪玩,如果没有人督促其阅读,所谓的阅读一定是糟糕透了的。教师无奈,但是,得求生存,尽管,没有遵循教育规律,违背了教者的初心,但是,适者生存,这样一想,情有可愿,违背良心时,只求自我宽恕、自我救赎。

如此难堪的环境中,一定有很多语文老师在呻吟:语文,想说爱你,却有点力不从心。

救溺则无惧湿身,如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为:扶植则无畏疲劳。是的,教学是双边活动,绝不是一场单相思。单从语文学习来说,很多家长认识有误区:学生语文成绩好,教师就是功臣,学生语文成绩差,教师就是罪人。何谓教学?我的理解是:教者教,学生学。这里的教者是一个大概念,并不是特指学校授课的教师。长辈,家长,朋友,都是教者,都有教育小孩成长的义务。这是不争的事实。

如何学好语文?大量阅读,不停写作。如果一味地解读课本,可能得高分,但是,绝不可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当前,提倡大语文教育,大意是说,你不读书,你的语文就学不好。我非常赞成这样的说法。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确保学生真正读书?如何保证学生读有营养的书?如何把读书与学习语文融合在一起?这都是教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语文,渴望涅磐。我们应该为语文做点什么?

孩子,渴望成长。我们应该为孩子做点什么?

写到此处,我想,这应该是给以上两位家长一个回应了吧!

当我敲下最后一个字时,恰如窗外飘落的雨滴,落在了心坎上,落在了我与语文牵手的征途上,一直飘落,最终汇集成一片汪洋大海,无论是飘洋过海看风景,还是溺死其中成鬼魂,我将义无反顾,无怨无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