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权力论》 罗素

 飘忽不定书馆 2021-08-15
来自豆瓣评论 《权力论》摘抄和乱弹      罗素的《权力论:新社会分析(On Power:A New Social Analysis)》立意是宏大的——探索一种能综合全部社会科学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把对权力的欲望看作一种原动力,以此解释社会的变迁。罗素可能受到经典物理的启发,正如据说亚当斯密参照经典物理中的力,抽象出理性人的逐利心。当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写于1776年,和《权力论》基本是两个不同的历史背景。   《权力论》出版于1938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爆发之际,当时也正是各种思潮(尼采超人哲学、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佛洛依德学说)大放异彩的时期。书中屡屡把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和共产主义拿来作为论据。当时战事大有在所难免之势,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悲观的情绪,又隐约有一丝世界国家的幻想。   罗素是一代巨匠,但是这部《权力论》的评价却似乎一般。在我读来,感到相对于开篇提出的宏大目标,后面的铺述多少显得有些空洞,更多篇幅主要是历史典故的回顾和讨论,似乎缺少严密的理论推导,显得说服力不足。行文更接近历史随笔而不像理论专著。尽管如此,随意而读,仍让人不时会感到智慧火花。   Wikipedia对该书也有较详细的介绍,我循照wiki上的分析,分为四个主题(对权力的追求;权力的各种形态;组织和个人;权力的伦理学)来做一些简单片面同时尽量“带有”个人色彩的介绍。      第一部分 对权力的追求   (第一章 权力欲的追求;第二章 领袖和追随者)   罗素起笔于人和动物的分别:动物满足于吃饱,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他认为人类的欲望主要是追求荣誉的欲望和追求权力的欲望。而这两种欲望“在最实际的意义上”可以看成为是一个。诚然,毫无权力感的人很难主动获取荣誉,即使谦卑的人被赋予荣誉,也往往是权贵者有意成全或标榜的。   罗素反对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写到“当追求商品的欲望离开了权利与荣誉两种欲望的时候这种欲望也就有限得很了……当适度的享受有了保证的时候,个人与社会所追求的是权力而不是财富:他们可以把追求财富作为追求权力的手段,他们也可以放弃财富的增加来确保权力的发展;但不论是前一种情形还是后一种情形,他们的基本动机都不是经济上的动机(P3)”对这样一段论述,反驳者可以宣称潜藏在追求权力之后的,最终仍是对资源的获取。我认为是先有权力再有资源,或者现有资源再有权力的问题,就像鸡和蛋的问题一样难以解释。   罗素在第一章中说明,他希望证明“在社会科学上权力是基本的概念,犹如物理学上能是基本概念一样”。因为从某种角度来说,往往爱好权力的人,更可能获得权力,因此也更可能对世事的推进产生影响。这里出现了“社会动力学(Social Dynamics)”这样一个术语。这是一个有趣的词。而且根据罗素所说,马克思有对社会动力学专门的论述。   第二章继续就权力欲的冲动展开,罗素说不论领袖或追随者,都体现了权力欲。前者是明显的,后者是隐含的,即通过服从权威而获得权力感。之前的商榷之处这里又再次出现,追随者之所以追随,是权力欲的满足,还是获得资源的许诺或期望,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个人加入组织后部分放弃自由,作为回报取得好处。当然,这种好处可以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幻的。我始终感到,权力和资源是很难以分割的。   不过,我们可以说有某人是资源但是没权力的,但很少有人是有权力而没有资源的。从这点来看,似乎权力更具有本源性一些。      罗素继续在本章对领导和追随者的个性进行刻画。“领袖是具有无穷尽的勇气和自信心,还有被同僚认可的困难时期的健全判断力”。领袖不仅在于个人自身的素质,也在于周围人对他的理解。罗素把克伦威尔、列宁与拿破仑做了区分,认为前两者是“具有深厚宗教信仰的人”,而拿破仑则更接近于投机分子。   罗素写道“平等合作远比专制难以实行,远不及专制符合人的本能”。这未免是草率而武断的(从中可以体现出罗素对人性相对的悲观)。现实中,专制的例子与合作的例子往往是共存的。我很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就是拓展合作可能的途径(通常见解是,首先表现出合作的姿态,同时对于搭便车的道德之贼必须坚定地打击)。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一个个去鉴别并记忆的成本太大,因此专制——强迫合作便成为一种合理的手段。但是不可否认,大多数情况下(也非所有情况),合作比对抗会带来更多好处。      第二部分 各种形式的权力   (第三章~第十章 教权、王权、暴力、革命的权力、经济权力、支配舆论的权力……)      罗素在这一部分讨论了各种形式的权力。很显然,这些权力的分类也不是完备的,它们相互之间是有着重叠的。   罗素似乎企图表达一种权力形态变化之间的逻辑——当传统形态的权力(教权、王权)衰弱时,传统权力就逐渐变为依靠暴力(直接的赤裸的力量),而后便出现改革、革命的力量。在我看来,这个逻辑有点生硬,而且好像并没有太大用处。   但是在讨论权力的相互关系时,罗素有一些观点是和我长久以来的看法一致的。比如说到经济权力是派生的而不是原始的。经济权力(罗素所说的经济权力,指的大致是在法律下,通过经济手段让人饥饿的权力)的基础是产权保护,而产权是一个依靠暴力或共识维持(更多是暴力)的法律概念。   尽管产权保护促进生产活动和经济发展,但是产权和人权一样,其实并不是存在“天赋”一说。曼瑟奥尔森《国家的兴衰》中有一段关于“固定的匪帮”的论述,说的是暴力集团发现如果他们能够维持一个稳定的秩序,让村民全心全力的劳作,而他们以一定的比例收租时,他们的利益往往比定期进行劫掠更大。我认为正式类似的逻辑逐渐衍生出今天的产权概念。当劫匪们无能很好的分赃,而各自仍进行一些范围不同的劫掠时,产权是不完备的,就像今天在某些国家中发生的一样。   罗素特别提到,一国的经济组织如果要在国际间行使这种权力,前提是各国都遵守国际法律。由此想到现如今国际组织,国际公约这么普及,从一方面也是印证。   刚才说到这一部分里权力的分类中出现重叠,比较明显的是暴力和王权,舆论、信条和教权。   “支配舆论的权力(power on opinion)”这一章里的第一句话,便是“舆论是万能的,其他一切权力形态皆导源于舆论”。让人想起西方媒体巨头爱说的“控制了舆论就控制了一切”。毕竟,一切行动都源自于意念,集体的记忆和认识具有强大的力量。   罗素又另起一张谈作为权利源头的信条。舆论和信条有什么区别呢?我的不太准确的理解是信条也许是更长久的东西。因此,信条也比舆论有着更大的被证伪被偿付代价的可能。舆论的力量是一时的,巨大的。但信条虽然也是力量很大,但却有着被现实颠覆的可能。不过说到底,舆论和信条两个词,立场是有不同的:说舆论是感觉更多是“他们”,而信条则更多是“我们”。      第三部分 组织和个人   题目颇有吸引力,内容有些零散,但是不乏亮点,“权力基本上依靠组织……每一个组织,都涉及到权力的再分配……组织越大,其行政部门越大;组织的每一次扩大,都在削减一般成员独立性的同时,扩展管理机构的创制权,从而增大权力的不平等……”   在这章中提到,由于美国宪法规定公民有选举权,因此美国通常不会武力吞并其他国土的,因为“新选民是讨厌的”。但是美国可以通过扩大自由贸易区来提高自身的利益。   罗素谈到了技术的发展是管理更广阔的疆域变为可能,并且实际上加强的权力的集中(政府所管理的范围越来越广了),使得个人的自由逐渐受到挤压。   个人追求权力,不仅要在组织中获得更大的权力,同时还要是这个组织获得更大的权力。      第四部分 权力的伦理学   (竞争、权力和道德观念、权力哲学、关于权力的伦理学、对权力的节制)   权力和道德观念一章,颇有“相对主义道德观”的意味。例如讲到圣经故事,摩西十诫说不可杀人,但是这里的人仅包含犹太同胞,他们在对待其他民族时,也不乏宗族屠杀的故事。又比如基督教十字军骑士对异教徒的屠杀。   “对于能够普及一般人的好事实行社会协作是可能的。但在竞争中获得胜利所形成的幸福是不能普及的”正如物质财富是可以不断积累的,但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的这种资源是永远也是有限的。   罗素希望“有权利的人的最终目的应该在于增进社会协作……全人类的协作”这也是我虚妄的心里话。罗素觉得可以通过宗教和道德,以及改变政治经济环境两种手段来促进。   最后是对权力的节制,罗素从四个角度展开:政治条件(民主和制衡,容忍自由);经济条件(赞成国有制,以为防止了资本家的垄断,但同时警告脱离民主的国家社会主义,危险性是很大的);宣传条件(言论自由,允许公开的诉苦);心理和教育条件(要通过教育减少群情激动的情绪,消除憎恨心和破坏性,消除恐惧与奴性,提倡批判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