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在乾县】乾州蕞娃:想起了锅粏粏

 W行走在人世间 2021-08-17

【前言】锅粏粏是六七十年代人们经常食用的一种用玉米面粉做成的一种发糕。也许是因为小时候吃锅粏粏等杂粮比较少,所以年过不惑之后,我还经常想起锅粏粏。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再次见到了锅粏粏,不过,这是用小麦面粉做的,也没有放糖精。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吃出当年的那个味,反正是想到了这段话,就赶紧记了下来,算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吧

想起了锅粏粏

乾州蕞娃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粮食大幅减产,为应对这一现象人们提出了“低标准,瓜菜代”。“瓜菜代”又叫“以副代主”,是指用瓜果蔬菜代替粮食肉类,以副食代替主食,包括瓜类、蔬菜(野菜)、代食品,比如以产量高的红薯、南瓜、胡萝卜、白萝卜代替粮食作主食。

1960年下半年,成立了周恩来总理为首的“瓜菜代”领导小组,开了全国性的代食品会议。11月,中国科学院向中央报送《关于大办粮食代用品的建议》,提出“橡子仁、玉米根,泡泡磨磨就能吃”、“玉米根、小麦根,洗净、磨碎,也可食用”。四川铜梁县用代食品生产糖果33万斤、糕点19 万斤,投放市场销售,百姓争先抢购。重庆在国营饭店供应叶蛋白汤圆、小球藻羹汤、人造肉精水饺等多种代食品,居民纷纷购买。云南利用70 吨小球藻液生产成冰棍、稀饭、汤等代食品,投放市场后迅速销售一空。

众多代食品中,最受欢迎的是人造肉精,这种由淘米水、涮锅水、菜叶、烂水果和各种无毒的树叶、野草、野菜、农作物的根茎叶、酒糟或造纸、制糖工业废水等加温到沸点后制成培养液后提取的一坨东西,被吹得神乎其神。一些地方甚至作为奢侈品、特供品来卖,比麦乳精还金贵。

乾县人当时大量种植红薯、南瓜。红薯蒸着吃、煮着吃、炒菜吃、下饭吃(红芋糊糊、红芋珍子),有时候一顿饭中你会看到用红薯做成不同形式的饭菜,就像已故著名老艺术家赵丽蓉表演的小品中说的“萝卜开会”一样。南瓜主要是做成南瓜盖被或者蒸着吃。吃红薯吃得太多后会让人烧心,胃里会有酸水往上泛,十分难受,但不吃有肚子饿得慌。除此之外,人们还用红薯叶子、红萝卜叶子、榆钱叶子和洋槐花蒸菜疙瘩,甚至把红薯蔓晒干了,磨成粉食用。

我所说的锅粏粏就是这个时候广为流传的一种用玉米面粉做成的发糕。玉米面性散,无筋丝,做馍时难以成型,人们只能把这玉米面用水搅和成稠糊状,厚厚地摊在箅子(甑板)上,上锅蒸熟后切成块。锅粏粏刚开始出锅的时候,拿在手上黏黏的,吃起来还不太麻烦,不担心馍花掉一地,会被大人责骂。等放一段时间后,馍皮干了虽然拿在手上没有那种黏糊糊不爽的感觉,但是玉米面缺乏粘性的特点就显现出来了,吃馍时咬一口,整个馍就像散了架似的,不断地有大小不等的馍粒掉下来。所以,要想不被大人骂,就必须一手拿着吃,另一只手掬成簸箕状接着。

糖精

锅粏粏吃在嘴里有一种酸味,所以会在蒸锅粏粏的时候放一些糖精,这样吃起来口感能好一些。糖精,是最古老的甜味剂。1878年被美国科学家发现后,很快就被食品工业界和消费者接受。糖精的甜度为蔗糖的300倍到500倍,它不被人体代谢吸收,在各种食品生产过程中都很稳定。缺点是风味差,有后苦,这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后来因为安全争议,停止了生产,现在的孩子都不知道糖精为何物了。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人们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粮食产量不断提升。温饱问题解决以后,锅粏粏等一些杂粮立即从人们的饭桌上消失了,没有人再把它们当做主要食物来吃,因为那似乎那成了贫穷和饥饿的象征,成了人们都不愿提及的隐痛。

再后来,随着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为了养生,为了健康,厌倦了大鱼大肉,又嫌精细的白米白面缺少了粗纤维的人们出于对生命质量的追求,特意地去多吃玉米面饭食与其它的杂粮。粗细搭配成为一种时尚,玉米面做成的各种饭食与红薯等等的杂粮,又一次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新宠,成为了调剂饮食,用来保健的食品。

也许是因为小时候吃锅粏粏等杂粮比较少,所以年过不惑之后,我还经常想起锅粏粏。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再次见到了锅粏粏,不过,这是用小麦面粉做的,也没有放糖精。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吃出当年的那个味,反正是想到了这段话,就赶紧记了下来,算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