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子共读 道德经 49章 浑其心

 新用户32637V7d 2021-08-17

原文: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讨论点:

1、“心”是什么?愿望、动机、以及自我的位置.

2、“百姓心”:百姓不是单个人,是一个群体的共同愿望.

3、善者,不善者,皆善之.

妹妹问到是否会遇见“农夫与蛇”的故事?

樱桃想到“以德报怨”.

结合27章: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这里对不善者之善,是不放弃,相信他可以变好,有改过自新的可能.并不是无原则的纵容坏事.

袭明,对于犯过错的人而言,相信他经过一段时间的限制、反思惩罚之后,可以变好,无异于重启人生的光明.

这里延展讨论了“监狱”的设置是否体现社会的“德善”?以及这一善的设置为什么很多时候并没有出现从善的结果.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不善对人自身的长远影响,更多在乎不善损害了绝对信任,不信任带来与正常社会的疏离和戒备,导致他们难以重塑人生.

所以,错不可轻犯.

4、为天下浑其心.

和光同尘,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天下仁都是我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超越善恶,好坏分别.

再次结合27章: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这里要谈到圣人不过分亲近赞美善,也不过分厌恶不善,樱桃说她做不到,因为她感觉这样的道缺乏感情.

此外,她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对于孩子而言,所谓的超越善恶,其实是让她们尝试在嫉恶如仇之外,尝试多想一步,他为什么这样?除了个人原因,是否还有外部原因?能有什么办法让他不这样吗?

这就是建立对不善的分析、反思、以及建设性的思考.

超越善恶不是不分善恶,是超越善恶本身带来的情绪发泄,增加理性思考的维度.

在她脑海中,道的形象仿佛是一个人,我跟她描述,道也可以是一种生存环境.在这种道所在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做最善的自己.

为了帮助她理解“超越善恶”的含义及我们可行的方案,我们开始讨论什么是“浪漫”.

在此之前,我们没有聊过浪漫,因为我们家自己没有浪漫的形式感.

但樱桃的回答让我再次感叹,孩子真的是时刻在用眼睛继记录我们的生活.

她说爸爸是一个浪漫的人,不是形式浪漫,是思想浪漫.(虽然我不知道怎么得出的结论)

其次,她说浪漫可能会成为一个反义词,没有浪漫不能活下去人,不能吃同样的饭菜,不能过规律的生活,需要新鲜感,非常张扬.

最后她说自己是浪漫主义者,她说自己写的故事很少悲观,总是充满希望.

嗯,我最后告诉她的老子这里有一种“人性的浪漫主义”,大概就是无论这世界发生多少事,都永远对人群保有善的期待和期望,永远都做一个乐观、情感饱满的鲜活的人.

我们最终要跟这个世界和解.

“浑其心”,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调伏自己起伏动荡被外界不断牵扯的内心,获得动荡中的安定.

关于上篇学习部分的补充:

“不出户 知天下”“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结合《论语》子夏的一段话: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夫妻、父母、社会工作事业、朋友,这四种关系,也是我们最大的学习,它们很重要,而且不在远处,就在身边,就在脚下,做好身边事,善待身边人,也是学习.”

人生的课堂,何止学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