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混沌无极看世界本源:圣人常无心,以无为心,以百姓心为心

 空妙有 2022-05-07 发布于四川省

东方既白 著

上一节我们讲了:“对无用为,以无为心,无心而为,方能无为而无以为”的问题,这一节我们仍然顺着这个话题,再讲一讲如何才能“以无为心,无心而为”,进而达到“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的至境问题。

比如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文章图片1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不善者,吾皆善之

如何理解这段话的含义呢?苏辙的解读很值得品味

“虚空无形,因万物之形以为形。在方为方,在圆为圆,如使空自有形,则何以形万物哉!是以圣人无心,因百姓之心以为心。无善不善皆善之,无信不信皆信之。善不善在彼,吾之所以善之者,未尝渝也,可谓德善矣。信不信在彼,而吾之所以信者,未尝变也,可谓德信矣。不然,善善而弃不善,信信而弃不信,岂所谓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哉!”

“天下善恶信伪,方各自是,以相非相贼,不知所定。圣人忧之,故惵惵为天下浑其心。无善恶,无信伪,皆以一待之。彼方注其耳目,以观圣人之与夺,而吾一以婴儿遇之。于善无所喜,于恶无所嫉,夫是以善者不矜,恶者不愠,释然皆化,而天下始定矣。”

故,人从无天生善恶,人与生俱来的是向生之心,而非善恶。何为善恶?人于你有益曰人善,人于你有害曰人恶。救人曰善,杀人曰恶,但活一人,世间又有多少生命动植物因此人而死;死一人,世间有又多少动植物因此而生?于人之善,于万物反而曰恶,于人曰恶于万物反而曰善。故何以言人生秉性善、秉性恶呢?

在“大道混沌无极”的维度和层次上,人和万物之本性,皆非善非恶,真正达“得道至境”的善人,心中根本无善恶之分,“无善无恶”才是他们的“心之本”,“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才是他们唯一坚持的原则立场。圣人没有平常人的私心杂念,没有分别心,心中只有公心,以百姓的“公道自在人心”为己之心的“得道”之人。

文章图片2

认知决定格局,格局决定人生,认知上的局限,决定了人生世界的大小

一旦执着于“万物有别”的分离妄念,我们的“心”就会惹尘埃,当我们动念,识心分辨的时候,就会执着一面,而失去另一面。这时的事物,自会在你迷失自性的状态中被分裂为二,形成对立,以至于在经历很多时事的磨砺后,我们的心就好像蒙上了一层一层的尘埃。于是神秀就建议普通修行之人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老子也规劝为道之人要“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到什么程度呢?“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文章图片3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意思就是在告诫我们真正的为道之学,必须从否定入手,一步步减损掉对外在之物占有的欲望及对功名利禄的追逐与攀援,一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减损知、欲、有为,才能照见大“道”。故“为道日损”的“损”,是修养的工夫,是一个过程。

那如何才算“为道日损,损之又损”,达到“以至于无为”的地步呢?老子在第二十四章给出了“为道”要达到何种状态的问题:“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文章图片4

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意思就是要求我们在“为道日损”的过程中,先损掉“自视、自见、自伐、自矜”的“四层障碍”,损掉“四自”障碍之后,就是“其在道也”的层次和状态。“其在道也”之后,才赫然发现“四自”如“余食赘行”,什么是“余食赘行”呢?不就如心性之上蒙的尘埃一样多余嘛!因此“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故,要想真正意义达到“上德无为而无以为”的至境,必须“为道日损”去掉“四自”,“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就是“其在道也”的层次和状态,“其在道也”,才能“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以无为心,对“无”用“为”,才能达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和“上德无为而无以为”的实效。

文章图片5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所以《礼记·礼运篇》中也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因为“混沌无极”方能“无我无私”,“无我无私”方能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方能“天下为公”,“天下为公”方能“大道之行”,“大道之行”方能“天下大同”。

文章图片6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是否真的“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之后,就能“上德无为而无以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甚至“天下大同”了呢?答案是肯定的,下一节我们就来讲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整体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问题。

上一篇:从混沌无极看世界本源:对无用为,无心而为,方能无为而无以为

作者 | 东方既白

简介:十年学易,一朝悟道,独创“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国学和哲学研究新体系。

致力于《易经》和《道德经》系统架构体系的开创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