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南铁路博物馆|历史与现代交织,冷清与繁忙辉映

 听春秋配 2021-08-18

乘地铁2号线,至火车北站下,博物馆正门很小,不很惹人注意。购票,工作人员示意我从右侧参观。

二楼南展馆里,云南铁路未通时,山里山外,物资交流不方便,几千年来的人背马驮史,最典型的便是著名的“茶马古道”。

再近前,当年中法战争,“清政府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1886~1888年,清政府又被迫与法国签订了《中法越南边界通商章程》、《中法界务条约》、《中法续议商务专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法国又得到很多权益。中国西南门户洞开。

展厅内,绝多数是法国当年在中国修建滇越铁路时的测量仪器,我凑近才觅得,有个十九世纪产自美国的经纬仪的指针还在不时转动,顿觉这是一个活的博物馆。间或纪录片在耳畔娓娓而谈,似长者,述说着旧时记忆。

到二楼2号展厅,这儿单独讲红河建水。上个世纪初,为打通与滇越铁路的连接线,由滇南民族资本家和锡矿老板们用集资入股与地方政府参股的方式,修建的中国最早的民营铁路——个碧石铁路(即个旧、碧色寨、石屏)诞生了,1936年10月鸡街至建水、石屏的铁路通车。个碧石铁路以民族独立自主的典范、自强自立的精神,尤其显得璀璨夺目。

而今,建水旅游业发达,乘着小火车去游玩,领略当地的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王安忆在《乘火车去旅行》中说过:“窗外的景色以如歌行板的节奏,一一过来又一一过去,这景色总是连绵不断,没有尽头。我们刚刚获得新的景色,紧接着就是失去,而失去之后,更新的获得来了……”这用来形容米轨小火车的旅程再合适不过了。

恰我之前看了纪录片《乘绿皮火车去旅游》,谓之:“绿皮车,从城市开往乡村。一探村庄的万象更迭,一睹人世的质朴从容,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变与不变之间,重温故园乡情。 ”

随着时代变迁,米轨列车终会淡出人们的眼眸,成为遥远的记忆。

三楼已是北馆,敞亮,很长,先具体介绍滇越铁路。

滇越铁路是云南史上第一条铁路,也是中国第一条通向国外的铁路。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曾乘坐滇越铁路火车,从越南海防出发,抵达昆明。他在《南行漫记》这样描述道:“这是一条很不寻常的铁路,传说铁路的中国境内一段,历尽千辛万苦,每铺一英里轨道,就有一名中国苦力丧生,这是完全可信的。”

滇越铁路可谓“血染南溪河,尸铺滇越路。千山遍白骨,万壑血泪流”的血泪史话。

其中,人字桥是滇越铁路的点睛之笔和代表之作。它是连接滇越铁路的“咽喉”桥梁,同时也是标志性建筑,代表了当时山区铁路桥梁设计的顶尖技术水平。全桥钢结构用铆钉连接而成。曾被喻为和埃菲尔铁塔、巴拿马运河齐名的世界三大建筑奇迹。有一点不得不提,因建设工程艰巨,期间牺牲近800名中国劳工。

途中,闻一群人来,解说员热情讲解着,私以为旅行团。尔后,才发现,还有一个翻译,说着英语,后来听得他们说话,像是泰国人。我又逮着机会蹭听。然解说员只会拣代表性的历史事物说说,绝不会一一道来。

我很快落下。未久,博物馆里独我一人,静得出奇。

继续参观,旧时法式火车站,尤见大称叫人不禁山呼,这型号,称头大象似乎绰绰有余。余下全为从新中国以来,云南铁路史上曾经的功臣——实一部规模宏大的火车变迁史。

铁路,承载不止的是历史变迁,还承载着共和国前行的梦想。在一张张铁道风景线的背后是历史的沧桑与铁道工作者的艰辛。历史与现代交织,冷清与繁忙辉映。

博物馆结语写道:“一百年来,云南铁路在时间流逝中经历建与毁的轮回,在岁月嗟跎里见证盛与衰的沧桑。作为一种新型运输方式,它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其经过的地方,也深受其经过的地方影响和熏陶着,在云南高原的红土地上培育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当拂去时间的尘埃,撩开历史的面纱,我们可以从中解读云南铁路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破译它奋发图强的精神密码,诠释它蓬勃发展的内在动力。”

如今,中国高铁在世界上已处领先地位,文明的更迭,带来不可避免的进场与退场。

我曾读过知名铁路摄影师、铁道旅行爱好者罗春晓的《中国铁道风景线:探寻中国最美铁路》,书中有一句话发人深思,引之:“铁路现代化的浪潮中,很多蜿蜒曲折的老线旁边都修建了高标准的新铁路。在旅行速度和运输能力大幅提高的同时,很多具有历史意义和景观价值的老线相继停运或废线,不少铁路两侧的老建筑也相继拆毁。在欣喜中国铁路高速发展之余,每每途径这些消失的历史与景观旁,我总是心痛而迷茫。对历史的记忆和对发展的憧憬,让我的内心无比矛盾。

强大并不仅仅在于今日的发展,还在于对自己历史的尊重、认同和传承。国家如此,铁路亦然。

2019.3.23 昆明记

公众号

听春秋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