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不是终极目标

 科教评论 2021-08-18

 本公众号开设“上科大评论”副刊板块,主发科教评论,相关文章集成其中,可在“自定义菜单”直接浏览。

戒备森严的某高考考点门前

3天,所有的家长都在围绕着孩子转,全社会也给予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又是一年高考,全社会的神经又绷紧了。

我的孩子去年经历了高考,作为过来人,很想对家长们说一句:不要把高考当成终点,这完全是一个新的起点。

很多人把考上一个好大学当成学生时代甚至人生的终极目标,寄托了全部的希望。这是很可怕的,也是容易失望的。12年寒窗苦读,谁不想孩子能上个好大学?但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培养人才。培养什么人才?很多人的定位是:上了985211,就有好工作了,就有高收入了。好像用人单位都是这样的狭隘,又好像其他大学培养出来的都是庸才;好像考上“双一流”就高人一等、高枕无忧,其他学生就前途渺茫……这样的定位误导了很多人,导致大家纷纷抛弃素质教育的梦想,加入到“一考定终身”的应试大战中来,为此不惜一切代价选择各种课外培训辅导,在目的尚不明确、能力尚不达标的情况下大搞竞赛,把孩子搞得身心疲惫,结果事与愿违。

分数并不是唯一的“尺子”,每一株花朵都有它别样的精彩。把高考当成一个重要的“中继站”,需要在中小学阶段就有“去功利化”的意识。去功利化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中小学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既重金银铜牌,也重视其他个性化培养。常州某四星高中已举办9年的年度“杰出学生”评选,并不是以成绩高低来排名,而是通过海选选出30位在各方面有比较突出才能的学子,再经过两轮淘汰筛选,通过网上和展板公示、公开演讲、答辩等方式,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学子们多才多艺的风采。虽然评选活动长达几个月,占用了高三学子不少时间,但很多同学还是积极参与。有家长问:这对高考有用吗?其实作用很大,不仅体现在高考后的自主招生面试中,也体现在升入大学后的发展中。塑造杰出观念,引领学生成长,让分数以外的能力更加突出,才不会把高考当成终极目标。

坚持不补课、多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一旦养成这样的习惯,孩子便少了依赖、多了自主。坚持走“独立自主”的道路让我们受益匪浅,孩子根据自身情况和爱好选择了一门竞赛,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在高校自主招生中提前获得两所高校的“认定”。最终我们还大胆放弃了一所C9名校,选择了与孩子意愿及成长更匹配的新型高校和专业,在全新的起点上,他的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高考不是也不应成为终极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扎实学术知识和良好学术素养的英才不仅是那些只懂得高端技术的人,还要具有坚实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社会责任感。在中国,基础教育固然有升学方面的考虑,但也不能忽视学生的多样化发展。要努力做到功利性目的和发展性目的的平衡。全社会都应共同努力,引导家长的定位,让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要抓住基础教育阶段这个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期,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使学生到高校后有着多元发展的空间,形成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不仅“钱学森之问”能够得到尽快解决,家庭也少了许多担忧。

点击“原文链接”可查看常州新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