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依《玄隐遗秘》整理通行本《黄帝内经》数语

 风徽中医陈越 2021-08-19

一、缘起

黄帝内经为中医经典中的经典,为历代医家必读之书。但是由于其文辞佶屈聱牙,文理古奥晦涩,加上在流传过程中或有脱落,或有错简,或有讹误,以至于经旨难明。时至今日,很多的中医从业者更是对《内经》望而却步,虽然言必称“经曰”,但却未必通读过《黄帝内经》,更难说深耕《内经》了。

我自师从冯献周先生学习五运六气以来,尊师命研读《黄帝内经》,依照师父的要求,每年必读一《内经》。说来惭愧,跟师四年多,却未曾通读《内经》,每年必读一遍也仅限于关于五运六气理论的“七篇大论”以及“四气调神论”、“阴阳象大论”诸篇,却也未曾达到烂熟于心的境地,只不过有所印象而已。

两年前在网上看到关于《玄隐遗秘》的只言片语,有“全本”、“珍本”、“道家版”《黄帝内经》之称,于是怀着极大的兴趣买了一本回来。但是也仅仅翻看了几页,便被一堆繁体字、象形文字给吓住了,于是《玄隐遗秘》终究被我藏于“金匮”,准备传于后世了。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道家版的各种经典冒出来,让我对“道家版”这几个字产生了怀疑。我信奉道教,也一直是研究学习道家的内容,但凡称“道家版”即为精品或者上品的思想,我确实不敢苟同。因此《玄隐遗秘》一书也就一直未曾翻阅。

今年初,整理藏书,《玄隐遗秘》再次映入眼帘,试着再次阅读,同时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对此书评价颇高,由于从众心理,决定还是读一读。大概四月前后,听闻徐文兵老师将出版的《《重补广校黄帝内经素问》大量参考了《玄隐遗秘》,于是有了订购一本的打算,但等此书出版,首先定价八百多,我有点退却了,再看此书为四色竖排版,于是我给这套书的定位是:这是一套用于收藏的书,而不是用来阅读的书。这书太精美了,但是对我来说不实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字太丑了,这么精美的书,我阅读过程进行批注影响这本书的颜值,在价格高昂和不适合阅读的情况下,决定不考虑订购徐文兵老师的《《重补广校黄帝内经素问》。

但是我又希望能够去了解通行本《黄帝内经》与《玄隐遗秘》到底有什么区别,于是萌生了一个想法,别人可以补注,我也是两个肩膀抗一个脑袋,同样也可以做这件事。当然,现在还完全达不到“补注”的水平,无论训诂和考据的能力都不是我所具备,所以决定自己整理一本便读本,以便于随时翻阅。

《玄隐遗秘》据说为商·容成公所编纂辑录,编成后便在道家法脉太乙一脉传承,至于三申道人已经传承九十代,苦于找不到衣钵传人,便将之公诸于众。《玄隐遗秘》由《九真要》、《九常记》、《太乙版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太乙》)、《阴阳大论》、《龟书》五部分组成。其中《太乙版黄帝内经》包含《阴阳》、《太无》、《太合》、《太乙》、《太初》、《太始》、《太易》、《太素》、《太无》、《太微》、《太朴》、《太华》、《太常》、《太昊》、《太玄》、《太冲》、《太虚》、《太黄》,凡十八篇,按照顺序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为序,各篇目内同样以天干地支为序。

我们熟知的通行本《黄帝内经》几乎所有内容都在《太乙》中,其中关于五运六气的七篇大论则在《阴阳大论》中,《阴阳大论》又包含甲甲·阴阳兆、甲乙·大要旨、甲丙·天元纪、甲丁·五运行、甲戊·六微旨、甲己·气交变、甲庚·五常政、甲辛·六恒化、甲壬·六元纪、甲癸·岁正纪、甲子·化正变、甲丑·至眞要、甲寅·时治要,凡十二篇,除“甲甲·阴阳兆”和“甲乙·大要旨”两篇外,都见于通行本的“运气七篇大论”中。

由于《太乙》中除了大的篇名外,各小节没有篇名,所以在整理便读本过程中,以通行本的编次为为序,逐篇整理。整理要点如下:

(1)黑色字体部分为通行本和《太乙》均有者;红色字体部分不见于通行本,但见于《太乙》;绿色字体部分但见于通行本,但并非所有但见于通行本不见于《太乙》者皆录入,凡录入者,必为有助于阅读和理解文义。

(2)蓝色小字为鄙人注音,或者根据查阅的资料的注释,仅作为参考;

(3)《太乙》中存在大量象形文字,一律根据三申道人公布的象形文字对照表,采用读音一致且接近文义的字代替,比如比如

(4)“痰”,《玄隐遗秘》原文为病字头下加水火,可以理解为“痰”为水火相杂而成之,因《康熙字典》没有收这个字,所以一律使用“痰”代替。

(5)整理是一件极耗精神和时间的事情,因在下水平有限,错误疏忽在所难免。对内容有怀疑之处,请务必以《玄隐遗秘》和通行本《黄帝内经》原文为准,也可以参考徐文兵先生的《重补广校黄帝内经素问》。

二、浅谈我对《太乙版黄帝内经》与通行本《黄帝内经》的几点思考

谈论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妄言了。通过近三个月的阅读整理,算是完完整整的通读了一遍《黄帝内经素问》,这也算是一点收获,虽然读完又都忘得差不多了。

《太乙》总计一百七三篇,其中与《黄帝内经》相对应的近九十余篇,仅占一半。《太乙》相对《黄帝内经》来说,内容更加丰富。在整理过程中发现,很多地方,《太乙》论述更加详细,比如:《五脏生成篇》,通行本但言:“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相对应的《太乙》相关内容见于《玄隐遗秘·黄帝内经·太初·戊甲》篇:“肝之合筋也,莫可怒之,怒则伤之,伤则筋纵爪枯。以其内荣筋而外荣爪,其爲清养血脉也。心之合脉也,莫可燥之,燥则血流激搏。心?虚之,虚则其色败。以其内营血而外荣色也,其内生之。脾之合肉也,莫可忧之,忧则伤之,伤则肉消肌痿,以其内给养,而外主肌肉也,思则甚之。其外荣唇也,其内伤血。肺之合肤也,莫可风动之,风动之则伤,伤则皮毛枯。以其外荣毛,其内荣阳也,悲则甚之,燥则虚之,哀则竭之。肾之合骨也,莫可寒之,寒之则伤,伤则精竭骨痿须发枯。以其内荣精髓,外荣发须也。

又比如《灵兰祕典论篇》,通行本但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玄隐遗秘·黄帝内经·太乙·丁丙》则更为详细:“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乎阳,清静根之。营命出乎阴,辟阖收放本之。阳动圆,行于臓腑,阴静方,回二循环。故心者,阳中之少阴,二阳互动而推行。一阴迂回而收敛,故爲维生之主宰焉。动乎其爲成之原矣。辟阖不息,动运常和,血污乎忥,始爲病。

在不少篇目,开头或者结尾较通行本多出一些纲领性的文字,或者颇有道家特色的文字。比如《四气调神大论篇》开篇曰:“道不远人而人自远。治道亦圜,环而无端,天肇地猎,阴奉阳华,此非常焉。”又如《生气通天论篇》开头谓:“道附于物,形异而常,弗移于大小细微,气化无穷,非质而莫之能致。故天地物一尔,人岂有异乎?天光下施,地气上应,化物交牝,生炁通天。天气一,施而自专,地气纯,应物自勤。交彻变气,运之爲时,此三者合之而生者,爲之生气。天地气皆一也,而应有所异。异者,气薄厚也。变者,易寒热也。薄厚者,极高下所出也。寒热者,屡亲疎有距也。故其兆五,东倾风,南倾暑,西倾燥,北倾寒,中倾湿。”再如《阴阳别论篇》末曰:“常者,五行之炁,应天运而主化生物者也。五运相应,周而不息,合相生成。承运以治,然四时五运,六气用焉。六气者,风火暑湿燥寒也,其本五行之气淫而生,故谓六淫。其于五气也,又一阴阳也。五气爲阳,六淫爲阴。阴阳之动,盛衰虚实,太过不及之所注耳。故经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纪因,不可以爲工矣。

以上仅是差异之一鳞半爪,更深层次的差异,鄙人研究不深,不敢妄言。这些不同点,或许对我们理解《黄帝内经》会有诸多帮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