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 小

 四代保姆图书馆 2021-08-22

大小——中国书法理论的重要对偶范畴。“大”与“小”相对。大与小相映相衬,是书法用笔与结构中多样统一的重要法则。古代书论家非常重视其大小关系,其中“小或大“小大、大小左小右大”等都为讨论书法中大与小的艺术处理。晋代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云:“夫欲学书之法、先干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又云:“分间布白、上下齐平,均其体制,大小尤难。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南朝梁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云:“称,谓大小也。”指出字形大小,须在预想之中,大小安排要相称。唐代欧阳询《三十六法》云:“左小右大,此一节乃字之病,左右大小,欲其相停,人之结字,易于左小而右大,故此与下二节,著其病也。”唐代徐浩《论书》云:“字不欲疏,亦不欲密,亦不欲大,亦不欲小。小展令大,大蹙令小,疏肥令密,密瘦令疏,斯其大经矣。”指出在字的结构上,要恰如其分地处理好大小、疏密。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云:“尝闻教授,岂不谓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兼令茂密,所以为称乎?”书家们认为大字,即笔画多的字,书写时要大些,但必须促之使小;而小字,即笔画少的字,写起来自然要小,必须展之使大,并且上下各字相称。宋代米芾《海岳名言》云:“篆籀各随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各自足。隶乃始有展促之势,而三代法亡矣。”又云:“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大字。”指出箍结体大小各随字形:写大字运笔结体要与写小字一样从容,写小字运笔结体要与写大字一样从势完备。宋代姜夔《续书谱》云:“且字之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天然不齐,孰能一之?”宋代陈《负暄野录》云:“大字则欲如小字之详细曲折,小字则欲具大字之体格气势也。明代赵宦光《寒山帚谈》云:“作大字如小字,书法恒言之矣;作小字如大字、古今未之及也。作大如小谓用笔,作小如大谓结构,用笔有不学而能者矣,亦有困学而不能者矣。至若结构不学必不能,学必能之,能解乎此未有不知书者。”明代文徵明《停云馆帖》云:“小字贵开阔,字内间架宜明整、开阔,一如大字体段。”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云:“古人书有定法,随字形大小为势,书体虽殊,而大小相等,则法出一辙。”又云:“小字如大字,以言用法之备,取势之远耳。河南遍体殊玉,颇有行步媚蛊之意,未足为小字如大字也。大字如小字,以形容其雍容俯仰,不为空阔所震慑耳。襄阳侧媚跳荡,专以救应藏身,志在束结,而时时有收拾不及处,正是力弱胆怯,何能大字如小字乎!小字如大字,必也《黄庭》,旷荡处直任万马奔腾而藩篱完固,有率然之势;大字如小字,惟《鹤铭》之如意指挥,《经石峡》之顿挫安详,斯足当之。”清代梁巘《承斋积闻录》云:“鲁公《东方像赞》,其骨从欧出。而结体则展促方正,大小合一,满格而止,不使行间稍留余地。夫'展促方正,大小合一,务期满格',此即颜法也。”又云:“苏长公作书,凡字体大小长短,皆随其形,然于大者开拓纵横,小者紧练圆促。决不肯大者促,小者展,有拘懈之病,而看去行间错落,疏密相生,自有一段体态,此苏公法也。”指出字形大小,当各尽字之姿态,如画多茂密之字,反促令其小;画少疏小之字,反展令其大。颜书结字茂密,苏书行间错落,皆有天然之妙。清代刘熙载《书概》云:“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从字之大小,引申至章法大小,无论大小,都要求顾盼映带、相互避形、彼此呼应,大小齐一。清代姚孟起《字学忆参》云:“笔画繁当促其小画,展其大画,《九成宫》'’、'’、'等字是。”此指章法之开合,促其小画者合,展其大画者开,冷其大小错落参差

有致乃佳,切忌齐平。'’书法用笔、结构、章法等方面或由小至大,或由大至小,能辩证驾驭,则是一种艺术的小大之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