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班主任心得】培智班主任如何面对智障学生的不良行为

 特教梦 2021-08-22

陶建军

湖北省麻城市特殊教育学校

智力障碍学生因为生理和心理的原因,他们的行为与正常学生相比,其行为特征明显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主动性不足。弱智儿童的主动性一般较差。在家里大多不会主动做家务,在学校里大多不会主动完成作业。

(2)不可遏止的冲动性。弱智儿童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差,对外部的刺激常不能很好地辨认理解和作出合理的反应,以至对外界的刺激会作出很原始的反应。这种原始的反应受激情冲动的支配,不经过是非判断和思考就直接转化为行动,也不考虑所产生的后果。

(3)易受暗示和脾气固执。

 智障学生可能存在的行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动作行为问题,表现在1、多动、注意力缺陷;2、没有安全保护和防范意识,容易冲动、喜欢攻击他人或者自我伤害;3、退缩行为;4、性行为异常;5、异食行为。6、大动作、精细动作发育迟缓。

二是生活行为问题,表现在1、生活不能自理,吃穿住行,都过分依赖他人的帮助。有的十五六岁,还不能够穿对鞋子的,进对卫生间;2、食欲亢进。吃起饭来,好像是饿虎一般,不知饥饱,有的一餐饭不吃的撑得呕吐是不放下碗筷的;

三是情绪行为问题,表现在1、抑郁情绪2、害怕情绪3、发脾气4、爱哭,顽固;5、有的还有社交退缩行为出现,过于害羞,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不愿意说话;

四是学习行为问题,表现在1、不感兴趣2、屡次失败 3、稳定性差

如何矫正和控制这些不良行为,作为智障学生的班主任,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心态和方法呢?

第一、班主任应该有良好的心态。

A、爱心。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在培智班级担任班主任,跟智障学生打交道的时间长了,会有这样的体会,当学生意识到班主任是真心爱护他关心他,为他操心时,无论你是耐心的帮助,还是严肃的批语甚至是必要的斥责,学生都会乐意接受。这就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装在我们班主任心中的爱,不应该是泛泛的爱,而是一份踏踏实实地爱,一份实实在在的爱,一份由内而发的爱,是温柔的母爱,嘘寒问暖,是博大的父爱,严 厉深沉,是兄妹之爱,是朋友之爱,是师生之爱。所以,曾经易老师在博客中把弱智儿童美称为“天使”,在这里,我想,套用一句,我们的老师就是“爱神”,因为极其伟大,极其完美,极其神圣,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地要求学生等都是对学生的爱。班主任如果能够给孩子们父母亲一样的关爱,智障学生也会一样对你产生亲人一般的依赖和信任,他们的不良行为的矫正因为爱心而具有情感上的基础。

 B、信心:

 智力障碍学生并不是无能,他们只是落后,我们要相信,经过训练和矫正,他们会向花朵一样可以灿烂盛开,一样可以奉献给你一个灿烂的春天。梦想可以创造奇迹,相信可以改变命运。对于智障学生我们不能够歧视或者漠视他们,对于他们的每次一进步,每一次改变,我们都应该进行赏识,我们都意识到一个老师要毁掉一个学生极其容易,那就是不停的说你不行,你太差了,你无可救药了!相反,如果,你不停的夸他,相信他能做到,相信他能转变,效果就完全不一样。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对于智障的孩子,教师的赏识同样能够激发他们的进步与发展。

C、耐心:

都说智障教育不亚于驯兽师“驯兽”,智障学生的行为问题的矫正,他最让教师头疼的是他表现出来的行为问题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以及混合性,所以说,对教师的耐心是极大的考验。我们和家长都要学会做的一件事,就是等待。

D、慧心。对于智障学生的教育和行为矫正,更需要班主任研究他们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比如学生喜欢得到教师的赏识,这种是行为上的表现,而不是口头上的苍白的称赞。我们对学生的奖励,可以用一些全新的方式,比如学生优先为班级抹黑版,为班级倒垃圾,甚至同老师并排坐在一起,对于这些智障的孩子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受用的夸赞。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切都是需要班主任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因人选法。

第二、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方法

1、建立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

A、给学生立规矩: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有一定的强制作用,按照规矩做了,可以得到一些小的奖励,比如可以在讲台前面坐着指挥同学们学习,可以帮老师擦黑板,可以带操,反之,就不行。班级的规矩,主要是侧重于学生的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

一是地面必须清洁,二是桌椅必须整齐,三是黑板必须干净,四是衣着必须整洁,五是准备必须充分。(包括书籍和文具的摆放,学生的课前坐姿,以及教室里的安静)六是检查必须到位(主要是家庭书写作业和朗读的检查),长此以往做下去,效果应该是立竿见影的。

B、 为班级塑“班风”

班级是个小团体,应该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人际氛围,古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有种说法是看一个人怎么样,要看他周围的人怎么样,可见,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对一个人的成长何等重要。在班级管理中,要注重形成激励赏识的班风,经常采用标记奖励法,利用赞美之词,热烈掌声,奖花刺激、聘任小教师等等手段,让学生感受到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是多么值得荣耀的事情。

C、及时矫正个性化:

智障学生的不良行为,因人而异,在个体行为矫正方面,也要因人而异,注重个性化。正对不同情况,可以采取下列方法:

转移法。如果离有不良行为时,大人可用其他的有趣的事物使孩子的注意力转移。

忽视法。孩子有时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出现打自己头或呕出食物等不良行为,以得到关心。对于这种“显摆”的行为,班主任可以装出漠然置之的样子,让学生自我冷却自己的不良行为。。

疏导法。智障儿童由于语言能力差,无法正确表达自我需求,因而有时会以伤害别人或物品等方式来引人注意。因此,班主任平时应多给予关心,并进行沟通方式的训练,使他的需求和情绪有表达和发泄的途径。

手的控制。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可用手牢牢地握住他“犯错”的手腕,待他挣扎约1~2分钟后才放手。通常此法对“打人”、“摔物”、“打头”、“扯电线”等手部行为有制止效果。事后再教给他合理泄愤的方法,对他就更有帮助了。

拥抱控制。当学生任意吵闹或到处游走,则可用“拥抱法”紧紧地拥抱他,使他无法“脱轨”,同时要一边拍抚他或同他轻言细语,直到不再挣扎、自然安静才逐渐放松。尤其对年幼的孩子,身体的接触是非常需要的,它可以稳定孩子的情绪,并建立感情。

环境控制法。为孩子布置一个属于他游戏、活动的空间,教他自己收拾物品于固定处,不希望他接触的物品则要收藏好,引发他异常行为的物品尽量不要让他见到。这样由于从环境的改良入手,便可达到帮助孩子控制行为的目的。

榜样引导法。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生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的榜样人物,而习得某种行为,也就是替代学习,或观察学习。应用社会性学习理论,我们可以通过树立正面榜样,帮助行为不良学生改变相关行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智障学生模仿性特强,榜样对矫正不良品德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树立榜样时,需注意榜样人物对学生的亲切性、可学性与感染性,增强学生对榜样的理解、认同与效法。

目标激励法。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时,要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奖励和惩罚措施,为学生树立一个目标。这些目标可以使短期的也可以是长远的。比如对于多动的学生,对他的奖励,可以从十分钟端正坐好到一节课端正坐好。目标实现了,及时给予奖励。在不断的强化中,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班主任是学生的贴心人,是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长联系的纽带,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关系到对于智障学生教育的成败。因此,班主任要以一颗平常心面对智障学生的不良行为,采取良好的策略,矫正不良行为,为智障生早日融入社会打好基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