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苔》

 特教梦 2021-08-22

读《苔》

汪贺茹

                    新安县特殊教育学校   

《苔》

                               清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初读《苔》——— 感动

第一次读《苔》是在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清代诗人袁枚所创作的《苔》,被贵州大山支教的梁俊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改编成了歌曲《苔》。当孩子们用质朴的天籁之音唱出:“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梁俊老师自弹自唱:“……未来已打开,勇敢的小孩,你是拼图不可缺的那一块……”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流下感动的眼泪。

苔花虽然处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却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重重的障碍,焕发青春光彩。梁俊老师和他的学生来自贵州乌蒙山区,自然环境恶劣,物质资源匮乏,梁俊老师用这首诗告诉孩子,虽然生活不易,但是也要像牡丹一样勇敢地开放。

我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对这首诗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反思,这首诗不正是在讲我的那群学生吗?他们身体不同程度的残障,比起外部环境的恶劣,这些孩子更是白日不到的境遇,外部环境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而这些身体的各种残障好多都是不可逆的,他们更需要苔花的精神,直面残缺的现实,不灰心,要象牡丹一样充满自信地快乐绽放。

再读《苔》——— 感佩

再次读到《苔》是我校师生经典诵读节目中对《苔》的重新演绎。由于对这首古诗的特殊感情,今年诵读推荐了这首古诗,经过我校老师的精心编排,我校三十余名聋哑学生和智障学生共同演绎了属于我们自己的《苔》。

孩子们一接到任务就开始积极准备认真排练。台上的六分钟,对这群特殊的孩子需要更多的艰辛和付出,就这短短的一首二十几个字古诗,我们的智障孩子在老师无数遍的领读下才能记在心里;我们的聋哑孩子由于听不到音乐,一个舞蹈动作需要老师上百遍的指导和纠正,最后才完美的呈现在舞台上。看,我们的聋哑孩子虽然失去听觉,仍然可以在美妙的旋律中翩翩起舞,他们的自信,阳光挂在脸上,他们的坚强乐观,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还有那些智障孩子,一板一眼地背着古诗,可能他们不能全部理解古诗的内容和含义,但那种专注、单纯、满足打动着每一个人,因为单纯无畏,他们不会掩饰自己的内心,他们的笑是真正意义上的快乐表现,他们此时的满足和快乐在于此刻在舞台上勇敢的展示自我。

孩子在舞台上的完美表现,离不开可他们那种坚持,那种“学牡丹开”的努力,他们不安于现状,他们的豁达乐观,他们自信阳光,我由衷地佩服他们。是啊,生命在于绽放,人的生命就是不断展现自己,绽放自我的过程,只要有敢于绽放的精神,再渺小的生命也是伟大的。

又读《苔》———感悟

又一次读《苔》是在这静静的深夜里,我设置了单曲循环,细细地品读着歌曲《苔》。古诗的韵味与哲理,加上现代的词曲创作,让我越读越觉得意味无穷。 

“那个懵懂小孩,经过眼泪灌溉,最终成了拼图不可缺的那一块。”在老师的眼中,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正因为他们的特殊,这个世界才丰富多彩。但每一次的绽放都需要胸怀梦想,执着追求,最终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在追梦路上,一定会遇到艰难坎坷,只要坚持相信 “所有的黑暗都是为天亮铺排”,只要努力,相信都有光明的未来。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我想在这一点上,梁俊老师做到了,他用心激励着孩子,也激励着自己,他做得最本真的自己,也做着最本真的教育,他与孩子们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影响,为孩子们心里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为孩子们插上梦想的翅膀。我愿作一个像梁老师的一样的人,做这些残障孩子们梦想的领路人,牵着他们的小手,守护他们的成长,见证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引领他们走向更大的舞台,欣赏他们每一次灿烂的盛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