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屿仔尾炮台到南炮台 ——厦门南炮台今昔考(中)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1-08-24

屿仔尾炮墩何时变成屿仔尾炮台?当年的屿仔尾炮台内部布局如何?现存文献资料,并未给出具体描述。1841年参与侵略厦门的英军中尉约翰·奥特隆尼(John Ouchterlony),于1844年在伦敦出版《对华作战记》。他是英国皇家地质学会会员,在书中附有一张P.T.Wigan所绘的现场速写版画《对厦门的猛攻》(Storming of Amoy)。从画中可以看出,画面右侧,是厦门“大炮台”(位置在今厦门大学白城海滨至厦大医院一线);左侧对岸小山岗上,就是屿仔尾炮台。当年的屿仔尾炮台,已明显建有围墙、垛口和炮位。

2008年由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主持的屿仔尾炮台发掘工作。也证实这一点。考古简报中称,清末屿仔尾炮台建设,存在前后3期。第1期炮台平面呈南北向椭圆形,周围城墙(护墙)环绕,周长约245米,城墙(扩墙)高约7.25米,墙顶夯筑垛头。炮台内设施有东部露天主炮位、南北辅助暗炮位、弹药库、兵营、演武厅(官厅)、演武场、旗杆台等。官厅、兵营东侧、西侧城墙顶面,均分布有排水沟。各功能设施在炮台中布局紧凑,分布合理。考古简报专门强调,此后的屿仔尾炮台,均在此基础上改建(第二期)、扩建(第三期),炮台内各设施一直沿用至民国时期。

图片

这是时任闽浙总督颜伯焘努力的结果。颜伯焘这人,现在仍被一些历史学者视为鸦片战争中的软弱派、投降派甚至卖国贼,与被视为民族英雄的邓廷桢,形成鲜明反差。

但这种评价并不公平。英国历史学者蓝诗玲(Julia Lovell)在2011年出版的《鸦片战争》一书中,就替颜伯焘抱不平:“尽管奕山大胆地试图把所有令人尴尬的消息都捂住,但是当负责福建防务的颜伯焘发现英国军队正沿东海岸北驶时,他并没有惊惶失措。几个月来,同参与对英战争的大多数清朝官员一样,颜伯焘一直没怎么理会道光皇帝给他的谕令,特别是那些让他撤除厦门防务的谕令。”

蓝诗玲说的是实情。1840年9月29日(清代道光209月初4),颜伯焘接替邓廷桢,被任命为闽浙总督。他到任后,即着手“建筑土城,雇募水勇”,“亲赴履勘,在各海口安设炮位、哨船”,“先后调派兵丁共16500余名,外标兵3000名……水师兵2632名……此外尚有10000余名,由外标调防者”,全面加强闽省海防。

图片

据历史学者茅海建统计,“颜伯焘等人根据前两次战斗英军皆从南水道突入的经验,积极改善厦门岛南岸、鼓浪屿、海澄县屿仔尾三个重点地区的防御工事。”在厦门岛南岸,颜伯焘将邓廷桢用沙袋垒成的炮墩,改建为用花岗岩大石砌成的线式炮兵阵地,称“石壁炮台”(英国人称为“长列炮台”,the Long Battery,位置在今厦门大学白城海滨至厦大医院一线),长500丈,高1丈,厚8尺,共设大炮100门。在石壁炮台以东、以西地区,设炮62门;在鼓浪屿上设炮76门;又将屿仔尾炮墩改建为屿仔尾炮台,设炮41门。以上各处共设火炮279门,部署守军2799人。此外,颜伯焘还在厦门岛东、北方向的五通、高崎,以及厦门港外岛链浯屿、青屿、大担岛、烈屿(小金门岛)等处,亦均布置炮位和士兵守卫,并下令在厦门赶建战船、火炮。

1841年厦门沦陷后,据参与这场战斗的英国风帆战舰“摩底士底号”(Modeste)上的副官宾汉(J. Elliot Bingham)统计,仅在厦门岛及鼓浪屿等地的各炮台、和停泊在筼筜港(英国人称为sideBay)及厦门港的船坞(英国人称为LittleGoove)等地正在兴建中的炮船上,英军缴获的火炮,竟然多达628门。可供作为参照的数字是,1840年7月5日,英军攻陷浙江重镇定海时,缴获的火炮数为173门。

图片

据户部右侍郎端华事后复查报告称,经过颜伯焘各种努力,到1841年8月厦门沦陷前夕,保卫厦门的清军兵力达5680人(其中陆路兵丁3000人,水师兵丁2680人),而在厦门、同安县、马巷厅(今厦门市翔安区)共有练勇(陆路、水路新兵)、水勇、乡勇、义勇合计12481人(其中水路新兵1672人在同安县城训练,同安县有新兵3509人、乡勇2500人,厦门、同安县、马巷厅合计招募水勇3800人,马巷厅另募有义勇1000人)。按照端华的说法,保卫厦门地即使付出诸多努力,但是,清廷从上到下对近代世界的无知与自大、清军指挥和战斗体系的混乱、清军火炮和战舰装备的落后等因素,注定了即将到来的厦门保卫战,是一场不对等的战斗。正如茅海建所说:“清军只是一支中古式的武装力量,厦门防务的加强也只是最大可能地运用各种传统防御手段……一支传统的清军用传统的方式,是不能战胜近代化的英军的。”

更令人痛苦的,是尴尬地面对厦门之战的结局:1841年8月26日下午,仅仅两个半小时左右,鼓浪屿和厦门沿岸各炮台,均告沦陷。英军夜宿厦门岛上的镇南关(今思明南路鸿山寺一带)。第二天,英军未经战斗,攻占厦门城。在整个攻陷厦门的战斗中,英军陆军受伤9人,英军海军阵亡1人,受伤7人(其中1人后来伤重而死),总计英军阵亡2人,受伤15人。而据历史学者 茅海建先生统计:“此战,清军战死总兵1员、副将以下军官7员、士兵的伤亡数字虽无准确统计,但从战前派驻和战后回营的数目来看,共计减员324名。”茅先生说:“这一仗真正输到了家”。此次战斗中,侵厦英军对屿仔尾炮台,不屑一顾。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