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开生面润心田 北大附属实验学校 丁海霞 10月的北京霾伏重重,10月的青岛,让我看到了亮丽的蓝天,浩瀚的海洋,领略到了名师的风采,感悟到了文字的博大深邃。王开东老师的课更带领我走入语文教学的新境界——给高中生上的一节绘本图书课。 工作十年,带了十年的高中,一直以高中的思维思考着文字,图书。王开东老师的课打破了我对文字的界限的理解,好的图书是没有年龄和国籍的界限的,只要能带领学生走入美好的心灵,获得灵魂的滋养,任何时代、任何国籍、任何年龄的读物都可以走入我们的课堂。 《活了100万次的猫》是日本著名绘本作家佐野洋子的代表作。故事讲述的是:有一只100万年也不死的猫,它死了100万次,又活了100万次。有100万个人宠爱过它,有100万个人在它死的时候哭过,可是它连一次也没哭过。它先是国王的猫,然后又分别是水手、魔术师、小偷、孤独老婆婆和小女孩的一只猫,但它活得浑浑噩噩,对一切漠不关心,直到有一天,它变成了一只只属于自己的野猫,爱上了一只美丽的白猫,它才头一次知道为什么而活。当心爱的白猫死去了,这只100万年没有哭过没有死过的猫,放声大哭,然后安然死去。 这是关于一只猫的传奇,这是有关生与死、情与爱的伟大寓言,在日本被誉为“被大人和孩子爱戴,超越了世代的图画书”“是读了100万次也不会厌倦的永远的名作”。 这本神奇的书,在我国发行的对象是儿童,还被列为小学语文课外读物。王老师却以此给我们的高中生上了一堂绘本图书课,不仅令我的眼睛一亮,我们的高中生们对此书有会什么新的认识和收获呢? 王老师说:“读过绘本的人是幸福的。”我想说,带领学生解读绘本的老师也是幸福的。 引领学生关注绘图细节,图文并读理解文本内涵。 王老师出示了配文绘本PPT,朗读配文,引导学生,观察绘本细节,可能我们的高中生对绘本解读是陌生的,更多关注文字所传递的信息,而对画面信息的解读缺少系统和方法的认识,仅凭直觉。如:猫作为国王的猫的一幅图,学生关注国王的笑容,猫因得宠而得到舒适的篮子,却没有关注到象征国王身份、性格的王冠、布幔、剑等细节。有了王老师的引领,学生对水手、魔术师、小偷、孤独老婆婆和小女孩的画面的分析解读就顺理成章,细致深入了。 在对图文进行解读的过程中,王老师带领同学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挖掘文本内涵。 一是国王和小偷对猫的不同态度的对比,在对图文解读基础上,同学们很容易判断,小偷的猫是小偷作案的工具,猫抓小偷却做了小偷,而国王的猫是宠物;结果也不同,小偷带着死去的猫和偷来的钻石一起走了,而国王为了死去的猫放弃了侵略战争。经过这样的分析,可见猫在国王心里的地位和受到的礼遇,可猫仍然不高兴,为什么呢?这就为后文的主题挖掘埋下了伏笔。 二是活100万次和活1次的对比,那100万次猫活的不高兴,没哭过,但最后一次他愉悦、高兴、幸福,哭的痛彻心扉。那100万次他为什么觉得自己不幸福,不哭呢? 三是100万次的复活与不再复活的对比,猫死了100万次却又复活了100万次,最后一次他再也没有起死回生过。猫为什么不再起死回生? 通过几组对比,几次发问,不仅挖掘了文本,使学生对文本从整体到局部都有了认识分析,也使生活阅历,生活感受不同的人对文本作出了自己不同的解读。 更重要的是,恰如成知辛老师指出中小学文本阐释中突出存在的两个问题: 1.人文性不够,偏重知识。 2.讲人文脱离语文,政治有人文,历史有人文,而语文教学应注意语文的人文。 何为语文的人文,王开东老师的课告诉了我什么是语文的人文,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入分析解读中自然渗透了人文,猫的经历和求索印证了林语堂先生说的①人生不完满是常态,圆满则是非常态;②什么是幸福?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给你说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③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中充当配角;④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王老师在带领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使我看到了,林语堂先生的人生思考和感悟在学生心灵世界的体现,如学生在解读《活了100万次的猫》中这样说: 猫在千百万次的死去活来中找到了爱与生命的意义; 人生价值在于给予,给予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爱与被爱的故事; 平等和尊重; 人的生命不能从来,这一生我们要如何度过; 等待与涅槃; 做自己的主人…… 在学生对主题的解读中,我明白了什么是人文的渗透。 王老师不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还关注文本表达的特点与运用。 学习一篇课文不仅仅要掌握内容还要关注文本表达。同样的内容借助不同的表达形式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只停留在关注表达而不能运用表达,这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能够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并择其一点深入理解,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力。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活了100万次的猫》表现手法最突出的就是铺排,例如猫在做国王、水手、魔术师、小偷、孤独老婆婆和小女孩的一只猫时采用的表现形式。但单纯的铺排是不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的。铺排之中融入映衬和类比 对比才能获得巨大的艺术魅力、影响力。如: 民族 夜是美的, 我们民族的肤色是美的; 星星是美的, 我们民族的眼睛是美的; 太阳是美的, 我们民族的灵魂也是美的。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一手法的写作形式及艺术魅力,并能运用这一手法进行创作。 可是,我认为这节课最精彩的部分是否应该在后半部分,前面的铺排部分的讲解能否压缩,为后面的写作手法的运用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更深入的去理解此手法的妙处。 这样的文本,这样的解读,这样的运用,这样的语文课…… 让我在语文教学之路上“更上一层楼”。 简约而不简单 山东省临沂市临港经济开发区第四中学 鲁丽香 说实话,在听了王开东老师《活了100万次的猫》之后,我一直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羞赧:作为语文老师,不知道王开东,就好像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结束了学习之旅后,我走进了王老师的博客,徜徉于王老师的文字世界而流连忘返。 看着讲台上文质彬彬、儒雅温婉的王老师,听着《教师博览》向晴老师对王老师的赞誉之词,我的眼里挤满了这样的文字:王开东,中国深度语文践行者,苏州市首届教育领军人物,《教师博览》首批签约作家,发表省级以上教育教学文章400多篇…… 王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是日本作家佐野洋子的绘本小说《活了100万次的猫》。听课那天早晨,我在宾馆里读完了这篇小说后,心中忽然升腾起一股强烈的好奇,想看看老师该如何引导学生来解读文本,我生怕自己错过了这节课的每一个环节,就一再催促着同行的老师们“快点,快点”…… 上课伊始,王老师说自己从北京赶来,虽然遭遇了雾霾,但却还是在匆匆旅途中抓拍了一张感动了自己的照片,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照片中的哪些细节打动了自己。这个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更重要的是,王老师让学生明白了阅读绘本是离不开认真仔细的观察的,在不动声色中就让仔细观察内化到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中。 接着,王老师告诉孩子们:“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幸福的人,就是读过绘本的人;一种是不幸的人,就是没有读过绘本的人。”这样的话语,点燃了孩子们对绘本的激情。接着,王老师就和孩子们一起一幅幅观察着画面,阅读着绘本,个中不时穿插着王老师的启发诱导和学生的细致观察及精彩表达。读绘本的中间,王老师设置了这样的选择让孩子们思考:如果你是这只猫,你想选择做谁的猫?孩子们个性化的回答,折射了孩子们一直在追随老师追随绘本积极思维,积极投入的状态。阅读到最后,王老师让孩子们猜测故事的结尾,并说说这样结尾的理由。虽然,孩子们的回答各各相异,但实质却是惊人的相似。这表明孩子们都读懂了绘本,读懂了绘本后的孩子们才会和作者一样感同身受,给猫安排了同样的结局。 至此,感知文本的内容似乎可以暂告一个段落,但是,高明的教师决不仅仅停留在内容的表层上,而是要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读出内容背后的深刻意蕴。 于是,王老师巧妙地连抛了这样两个问题:“猫为什么不再起死回生?”“这个故事和我们有什么关联?”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王老师的问题,恰似投入水池的石子,荡起了学生情感的涟漪;又如暗夜中的闪电,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王老师的问题,让孩子们的思想大开大合。我们也从孩子们的回答中充分感受到了他们思想的深邃,思考的理性:爱与生命;人生价值;爱与被爱;平等尊重;生命价值;追寻;等待和涅槃……那一刻,我明白了,课堂的精彩真的应该是学生的精彩!学生的思想被点燃了,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学生的生命被释放了。更难能可贵的是,王老师并没有让自己的光彩隐没在学生的背后,而是与学生一起辉映,璀璨了学生也灿烂了自己。教师的点拨引导和作为时时点缀其间:王老师适时补充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提升了学生的感悟由感性到理性的高度;用自己类似的人生经历来验证学生的回答,肯定了学生的个性解读到共性的广度。接着,王老师的一段感悟性文字,让在座的所有师生都陷入了深思:“因为它觉得自己从来没有真正地活过;因为它不过是他们的宠物,他们并不理解它,更谈不上尊重与爱……因为它已经真正地活过。真正的活过,爱过,一次就够了。” 语文教学,除了给学生思想的冲击和人文的渗透,还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运用语言文字。于是,王老师用第二个环节来引发课堂的又一次高潮:寻找文中表达的最大特点。这样,王老师就把学生关注的视线由文本内在的主题转化到文本的外在表达上来。在王老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明白了本文的最大特点是铺排。接着,王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广泛拓展资料,让学生集中感受铺排写法的无穷魅力,也展现了语文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民族》《趣说为人》《窗》等等美文的展现,不断冲击着学生的视线;而对《人与猴》的猜想与解读,则是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用铺排来构思来表达。这个环节的教学引领着学生走向语文学习的终南捷径——在阅读中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 在王老师和学生的课堂上,关注文本内容与关注文本表达两个环节平分秋色,相得益彰,阅读与写作因此而水乳交融。 绘本是简约的,但是,王老师却领着孩子们读出了思想内涵的不简单;课堂是简约的,但是,王老师却领着孩子们在个中周游数遍,体验到了阅读与写作的不简单。“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样简约而不简单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