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我们

 新用户9913Bpb0 2021-08-30

我,我们

——给全体老师的一封信

尊敬的老师们:

    大家好!

    记得几年前在瑞安合唱团为“出征”排练的前几个晚上,由于连续的加排,大家排练时出现懈怠松散。有因为工作忙,回家没有练习自己的声部,旋律不熟,歌词没记,或者排练不时看手机……导致效率低,整个团队进度很慢,大家每天磨到很迟回家 

    为了让我团能重新拧成一股劲,我们尊敬的“潘妈”给我们讲了一段话,大致是让大家从“我”做起,每次排练严格要求自己,任务到人——每一个人。她说心中要有“我们”的人,才会更好地完成“我”的事情;“我”的事情完成了,“我们”也就走得越远越好了。

处理好“我”“我们”的确需要技术。正如今天校长会上所说,我们的共同体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只有把一个个小“我”的学习习惯抓落实抓到位,“我们”的整体教学效果才会出来。

回顾自身,我上课的时候,个别学生没认真听讲,我也总是喜欢用“某些同学不认真”来提醒;学生小组汇报,明明知道哪个小组没做到倾听,我也总是说“有个别小组没做好倾听哟~”中午阅读时间,调皮的孩子不在状态,换位置或者在座位上玩,我总是说“有几个同学开始不认真了,要注意哦。”因为没有明确的给违规者提示,导致同学们“我”的意识不明确,班级纪律较难保持住。

学生作业的完成,个别字迹潦草,态度不认真,我没有追究到个体,一对一进行指正。只是在发作业的时候说有很多同学写作业不认真,字迹潦草,下次注意了。结果收上来作业还是一样,日复一日学生的作业习惯没有养成,整体的学习效率就提高不了。

我们生活中也一样,“我”的东西和“我们”的东西有时候就区别对待了。比如公用设施的使用,大家都觉得维护不是“我”的事,“他”会做到。到最后没有谁去做好,致使公共设施很容易毁坏。还有我们的工作中显而易见的环节:办公室的公用使用区杂乱,大家都觉得不是“我”的东西,没有人去管理,都最后就产生了“破窗效应”;校园环境的死角,大家都觉得会有“他”去处理,到最后死角还是死角,它安安静静地在那里。

但工作中的我们身上也有不少“我”和“我们”完美融合的影子,上次我们观影活动结束后,大家留下来一起整理内操场的整理内操场,安排学生离场的安排学生安全离开,关门窗的关门窗等,大家都尽“我”之责,让结束后的“我们”整理效率大大提升。教师节活动结束后,方案里没有具体安排结束后谁干什么,但大家自主留下来一起收拾完后,一起开开心心回家……

    相信做好“我”的“我们”将会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好,越走越远。以上是我的随感,与大家共勉。祝大家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金洁

                                    2019年10月21日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