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永武:孔子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新用户5331MFnj 2021-08-30

开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薛说人才

治理国家,是否需要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呢?在这方面,很多人是不理解孔子的,认为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保守落后的,是为了维护旧的社会秩序。实际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不是绝对错误的。孔子坚决反对懒政的行为,要求“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这种表述蕴含了深刻的治国道理。

【原文】

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译文】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评析】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弑君父之事屡有发生,孔子认为这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所以他告诉齐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复这样的等级秩序,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

对于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后世很多人对其给予简单否定,认为孔子这一表述是保守落后的思想。实际上,一方面社会的发展进步都应该保持正常的社会秩序,才能为改革和发展提供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只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都按照社会角色对自己进行恰当定位,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各尽所能,岂不美哉?但是,在历代乱世之中,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岂不乱哉!


【原文】

12.12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译文】

孔子说:“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说话没有不算数的时候。

【评析】

片言:诉讼双方中一方的言辞,即片面之辞,古时也叫“单辞”。折狱:狱,案件,即断案。其由也与:大概只有仲由吧。宿诺:宿,久,拖了很久而没有兑现的诺言。仲由即子路。仲由可以以“片言”而“折狱”,这是为什么?历来有这样几种解释。一说子路明决,凭单方面的陈述就可以作出判断;二说仲由为人忠信,人们都十分信服他,所以有了纠纷都在他面前不讲假话,所以凭一面之辞就可以明辨是非;三说仲由忠信,他所说的话决无虚假,所以只听其中一面之辞,就可以断定案件。但无论哪种解释,都可以证明仲由在刑狱方面是卓有才干的。

实际上,从断案的角度来看,判官如果能够明察秋毫,确实是仅凭一方的言辞就能够基本确认其言辞的真伪,而由此进一步推断案件的真相,达到“片言可以折狱”的效果。

 【原文】

12.13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译文】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也是一样的。重要的是必须使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生!”

        【评析】

听讼:讼,诉讼,是指审理诉讼案件。使无讼:使人们之间没有诉讼案件之事。孔子曾经担任鲁国的大司寇,深知审理诉讼案件的重要性,但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已经超越了其他的法官,更加重视防患于未然的“使无讼”。可以设想,如其让法官优秀,倒不如社会和谐,没有诉讼案件,岂不更好?孔子这一思想与中医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原文】

12.14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

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评析】

孔子认为,从政为官就要勤政爱民,忠于职守,决不能懒政懈怠。要忠于君主,要具有执行力,做到上情下达,忠实地执行君主的命令。由孔子这一思想反思我们当下的干部管理,就不难发现我们的干部队伍确实已经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孔子所说的“倦”而不“忠”的问题,就是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一些干部对党缺乏忠诚,工作效率极其低下,不经意间患了懒政病,甚至欺上瞒下,上推下卸,欺世盗名,鱼目混珠,懒政庸政。

【原文】

12.15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自我约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

【评析】

本章重出,见《雍也》第六篇第27章。

 【原文】

12.1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评析】

这一章所讲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贯穿了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人生在世,能够帮助他人锦上添花,而不是助纣为虐,岂不善哉?小人对好人则会落井下石,对坏人助纣为虐。

责任编辑:高雪

好 书 推 荐

简  介

       薛永武《中西文论与美学研究》一书凝聚了作者二十多年的心血与智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

       作者以视域融合与思域融通的方法,对中国文论、西方文论和美学进行了融通性的研究。第一部分包括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影响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主体性原因,比较全面系统研究了先秦音乐理论对《乐记》的影响、《庄子》《乐论》《吕氏春秋》与《乐记》的比较、《乐记》天人相谐的和合精神、《乐记》对乐的生命本体论阐释。第二部分研究了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郎吉弩斯、狄德罗、康德和黑格尔的文艺思想。第三部分研究审美价值与主体性等重要的美学理论,对人才美学、审美与人才开发、审美经济和海洋美学等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