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床医案丨“膈下逐瘀汤”可以治疗心包炎、胸膜粘连、肿瘤......

 wjcxalzsj 2021-08-30

图片

北京德懿堂中医医学研究院
以基础理论为本,传播和践行绿色、自然、健康、治未病、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
2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导读:品评4个案例,学习膈下逐瘀汤的妙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膈下逐瘀汤,载于《医林改错》一书中,是王清任所创制的活血化瘀名方之一。方由五灵脂、当归、桃仁、甘草、红花、川芎、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香附、枳壳组成,有活血行瘀、行气止痛之效。

主治瘀血结于膈下,形成积块;或小儿痞块,或肚腹疼痛、痛处不移;或卧则腹坠似有物者。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指出本方所治之症有六:1.积块;2.小儿痞块;3.肚腹疼痛,痛不移处;4.卧则腹坠;5.肾泻;6.久泻。

故王氏膈下逐瘀汤用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桃仁、红花、灵脂破血逐瘀;复加香附、乌药、枳壳、元胡行气止痛,且能增强逐瘀之力;甘草调和诸药。众药合用,则收气行血活,癥消结破之功。

随着对活血化瘀治则的深入研究,目前本方主要侧重于治疗膈膜以下、上腹部之瘀血证,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腹膜后血肿、胸膜粘连等,均取得满意疗效。

此外,尚有运用本方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胰岛细胞瘤等病者,亦取得一定疗效。

图片

图片
 治疗缩窄性心包炎 
图片

(孙济东医案)

李X,男,11岁,于1978年春患结核性心包炎,并有心包积液,经天津市儿童医院确诊并住院治疗,病情好转,积液吸收。唯形成心包缩窄,即“缩窄性心包炎”。

院方会诊后,拟手术治疗,因家长不同意手术,出院回村邀余诊治。查患儿面色无华,口唇淡青而暗,体质瘦弱,倦卧懒言,神疲乏力,脘腹胀闷,胃呆纳少。肝大剑下3指,质硬。

脉沉细而数,舌质紫淡、苔白薄。

据上述脉证,诊为血瘀气滞,肝胃不和,治以活血化瘀,舒肝调气之剂。

处方:归尾9克,赤芍5克,川芎3克,红花3克,灵脂6克,桃仁3克,丹皮5克,乌药6克,香附6克,桔梗3克,枳壳5克,郁金5克,瓜蒌5克,蒲黄5克,延胡5克

水煎服,日1剂。服10剂后,病大有好转,面色口唇较前红润,肝缩小至2指,质较软。饮食增加,体质、精神均有所恢复。脉沉细,舌暗红,苔微黄。

效不改方,加地鳖虫6克,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力。前后共服上方40余剂,患儿一切如常。

数日后,其父携患儿赴天津市儿童医院复查,证实缩窄性心包炎的症状消失,肝未触及,腹部柔软,检查均属正常。

【按语】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常继发于急性心包炎,是由于急性心包炎之后在心包上形成坚厚的疤痕组织,心包失去弹性,明显地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因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特别是心脏受压的表现,如颈静脉怒张、肝肿大等症状。

本案患者则主要表现为瘀血阻滞所致肝脏肿大、质硬、舌质青紫,口唇淡青而黯等症状,故宜活血理气,治用膈下逐瘀汤而收佳效。

图片

图片
治疗胸膜粘连
图片

(乔艾乐医案)

乔XX,男,35岁,农民,1983年2月初诊。

主诉患胸膜炎一年后仍胸痛、憋气,呼吸困难,不能参加重体力劳动。曾在当地县医院胸透确诊为右侧胸膜粘连肥厚,面积为4×6厘米。

患侧胸壁轻度下陷,就诊时兼有外感风热表证,发烧头晕,咳嗽,吐黄痰,投以膈下逐瘀汤加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蒲公英15克,黄芩12克,服药五剂,外感已减,胸痛亦轻,继以膈下逐瘀汤原方连服30余剂,诸证皆失。

1984年曾来我院复査,粘连部位缩小至3×2厘米,但胸痛、憋气等临床症状一直未复发,恢复体力劳动。

【按语】

胸膜粘连,临床主要表现为胸痛,并伴咳嗽、气短、胸廓及膈肌活动受限症。

本例患者右侧胁肋部疼痛、憋气、呼吸困难,且痛处不移,病属气血郁瘀于胸,治宜行气活血,正如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一书中所云:“无论积聚在左肋、右肋……皆以此方治之,无不应手取效”。

方以膈下逐瘀汤活血理气,因其兼感风热,复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解毒清热。外感表证解后,专以膈下逐瘀汤守方续进30余剂,遂使胸痛、憋气诸症均除。

据乔氏经验,以本方治疗胸膜粘连加减法为:兼风寒表证者,加桂枝、荆芥、防风;兼风热感冒者,加金银花、连翘、薄荷;胸中郁热、咳吐黄痰者,加黄芩、瓜蒌、桑白皮;胸中有寒痰,咳痰稀白者,加干姜、细辛、五味子;气虚者,加黄芪、党参。

乔氏经用上法治疗胸膜粘连60例,其中痊愈33例,显效23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6.2%。

图片

图片
治疗乳腺小叶增生
图片

(丁云龙医案)

张X,女,31岁,工人,于1985年11月3日就诊。

右侧乳房肿块逐渐增大4月,无痛,扪之边缘清楚,推之可动,皮色不变,肿块约粟大,伴心烦易怒,善叹息,饮食少进,失眠多梦,舌暗红,脉弦数,平素情志易激动。

多次运用疏肝理气药物,肿块不仅未消反逐渐肿大。证属肝郁气结,瘀血内滞。治宜活血袪瘀,疏肝理气。

处方:膈下逐瘀汤加减,药用:柴胡、香附、延胡索、五灵脂、当归、川芎各10克,桃仁、红花、炮山甲、三棱、莪术、牡蛎、玄参15克。

10剂,每日1剂,文火久煎,分2次服。服上方后,自觉症状好转,胸胁不适,喜叹息等症消失,再投10剂,肿块稍缩小,以上方共进48剂,肿块消失。

【按语】

乳腺小叶增生系乳房部位发生的一种非炎症性疾病,属祖国医学“乳癖”范围。

《疡科心得集》曰:“乳中结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发寒热,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而增长,名曰乳癖。”

观本案患者右侧乳房肿块逐渐增大,不痛,扪之边缘清楚,伴见心烦易怒,善太息,平素情绪容易激动,其脉弦数,当属瘀血阻滞,肝气郁结,治宜活血软坚,疏理肝气。

故予膈下逐瘀汤复加柴胡、炮山甲、三棱、莪术、牡蛎、元参增强逐瘀行气、软坚散结之功,俾令气行瘀化,乳块消散,病乃获愈。

图片

图片
治疗胰岛细胞瘤
图片

(孙文义医案)

徐XX,女,28岁,1979年9月5日初诊。

患者因产后月余,偶食油腻食物,于8月25日夜突然左上腹呈持续性刀割样剧烈疼痛,并向左腰部放射,腹胀明显,呕吐频繁,汗出淋漓,遂送某医院按肠套叠急诊入院手术。

术中发现肠管并无异常,而胰尾部却布满大小不等的结节状肿块,并波及整个胰体,质地较硬,肿物表面血管怒张,触之即出血不止,且与周围组织粘连。

因切除有困难,故取活检后关腹,仅给以维持性治疗,病理报告结果为胰岛细胞瘤,患者于伤口愈合后,邀余往诊,用中药治疗。

现症:面色黯黄无华,形体消瘦,脘腹胀满,时欲呕吐。左上腹阵发性剧烈疼痛,夜间尤甚,按之可扪及一拳头大小的肿块,中等硬度,推之固定不移。肿块表面有凹凸不平感,并伴有恶心食少,神倦乏力,夜寐不宁,大便干结等症。

舌质淡紫面黯,舌苔干厚,脉象弦细。据此辨证,为产后正虚,气结血瘀,积于膈下所致,病属癥瘤,当以抉正消癥,通瘀散结之法治之,方用膈下逐瘀汤化裁。

处方:黄芪30克,党参15克,当归15克,赤芍12克,川芎10克,香附12克,郁金10克,桃仁10克,生大黄10克,莱菔子15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玄参12克,草河车15克,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

上方服至三十剂后,患者精神明显好转,纳食略增,脘腹胀满渐有减轻,左上腹仍时感疼痛,但程度已较前大为缓解,余症同前。此为药已中病。

视病人此时体质尚可,遂在上方基础上再加大通瘀散结之力。

处方:黄芪30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郁金15克,丹皮15克,桃仁13克,红花15克,生大黄15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土元15克,香附15克,柴胡10克,草河车30克,生地15克,服法同前。

以后按上方略事出入连续服二百余剂,左上腹内肿块已缩小到鸡卵大小,质地亦较前明显变软,脘腹胀满及呕恶感基本消失,疼痛渐止,面色开始泛现光泽,食欲大振,大便自调,已能从事部分家务劳动。

仍宗前法嘱其改用散剂继续治疗。处方:黄芪80克,丹参60克,鳖甲60克,穿山甲60克,三棱50克,莪术50克,草河车90克,研末冲服,毎次6克,日服2次。

上方共服3料,患者自觉症状基本消失,左上腹内肿块已触摸不到,开始恢复日常生活和劳动,嘱其暂时停用药,定期复査,经随访至1984第7月,病人已停药两年有余,现劳动、生活一如常人。

【按语】

胰岛细胞瘤临床比较少见。从本病的主要证候表现来看,相当于祖国医学的“癥瘤”范畴。

《医林改错》指出:“凡肚腹疼痛总不移动是瘀血。”《血证论》也说:“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结为癥瘕。”

本例患者腹痛剧烈,固定不移,扪之有块,显为瘀血内结之症,故治法以通瘀散结为主,方用膈下逐瘀化裁,殊为合拍。因患者产后不久,复经手术,正气已虚,故黄芪、党参以扶正。

《神农本草经》谓大黄“主下瘀血血闭”,“破癥瘕积聚”,故方中长期重用大黄;后又加三棱、莪术、土元、鳖甲、穿山甲等消癥要药,以增强方中通瘀散结之力;莪术和草河车等药又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诸药合而用之,坚持治疗,终使瘀去癥消,气血调畅,其病竟愈。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