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通读 第二十四章

 人也昔兮 2021-09-07

《道德经》通读   第二十四章

原文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这一章,老子描述了两种人:不行道之人和有道者。

老子侧重描述的是第一种人,有道者的描述用的是反借说的方法,借助不行道之人的描述反说。

经文第一层先用六句话,形象地描述了不行道者的形象。从身行和心行两个方面刻画了这一形象的典型性。

身行描画: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人的身体或立或行,有一个常态,这种常态是自然的,叫自然态,这自然态,体现的就是道,常道。

与身行常态相反的不自然之行是跂和跨。踮起脚跟,不是站立的常态,不自然,大跨步,不是行走的常态,不自然。老子用跂和跨典型地述说了人的身体之行的非常态,不自然。不自然,就是不合道之行。

心行描画: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自见:只看见自己,固执己见,自我欣赏;自是:以自己为正确,自以为是;自伐:居功自傲;自矜:自夸自大。老子在第七章说“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长生,即是恒常,不自生,即天地之道,而人的这“四自”全都属于“自生”。人的如此心行,不合道,自然不能恒常。

不明,不彰,无功,不长,即不恒常的结果。

对人的如此身行和心行“四自”,老子接着说:

其于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的跂、跨和“四自”,就像吃不下去的食物,就像身体上的赘疣。这是比喻说,老子用这一比喻,否定了人不合道的身行和心行。

老子用“物或恶之”直接说作为赘余的不自然的身行和心行,是可恶可怕的。

在这一章经文最后,老子用一句话述说有道之人:

故有道者不处。

守道的人,不这样行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