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学论语#6.4【2016-11-7】

 龙泉看水hbc 2021-09-07

#每日学论语#6.4【2016-11-7】

【原文】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wéi)其母请粟(sù,子曰:“与(yǔ,下同)之釜(fǔ)。”请益,曰:“与之庾(yǔ)。”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yǔ)肥马,衣(yì)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译文】子华(公西赤)被孔子派往齐国,冉有便为他的母亲向孔子要粟米,孔子说:“给她一釜(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多给她点儿,孔子说:“再给她一庾(二斗四升)。”结果冉求给了她小米五秉(八百斗)。

孔子说:“公西赤这次到齐国去,乘着高头壮马,穿着轻暖的皮衣。吾听说,君子要周济急难而不要使富的更富。”

【微言微感】

孔子是不是一个吝啬的人呢?

原宪给孔子做管家,孔子给原宪母亲送粮食,一下子给九百斛,还豪爽地说,吃不完送给乡邻吧!其豪爽大度,由此可见。

但是,冉求给公西华的母亲求粮食,孔子却斤斤计较。

第一次,答应给“一釜”,一釜多少呢?六斗四升。大概一百多斤。

第二次,增加一些,再给一庾,二斗四升。增加多少呢?三五十斤。

冉求好大胆,竟然一下子给了五秉。也就是八百斗。足足增加一百倍。

冉求这样大胆,不怕孔子问罪吗?冉求太了解老师了,夫子本质是善良的,厚道的,他自己又没有装腰包里,东西是给公西华的母亲了,怕什么?顶多被训斥一顿,该怎么还怎么?

这就如同父与子,母与女,哪有老人跟小孩子记仇的?就如同子路,挨老师多少批评,批过就过,老师根本不记仇。子路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孔子给原宪母亲九百,只给公西华母亲八斗六升,这也搞厚此薄彼吗?莫非孔子不待见公西华?

不是的。孔子非常喜欢公西华,否则不会派他出使齐国。估计公西华家里比较富有,他自己也比较喜欢张扬,所以,“乘肥马,衣轻裘”招摇过市。

这时候,孔子应该是在鲁国正风光的时候,鲁定公很常信任他,季桓子也支持他,孟懿子作为学生,对老师更是毕恭毕敬,子路、子贡、冉求、公西华等弟子也都是身居要职。加上孔子业绩突出,政绩卓越,无论是做乡长还是部长,都是立竿见影,声名远扬。

这时候的孔子,应该是不差钱。富家子弟公西华,应该也不差钱。特别是这次出使齐国,齐国急于巴结孔子,一定会贿赂公西华。

原宪呢?他出身贫寒,又不会敛财,一味地安贫乐道,日子都有些紧巴。

这样分析后,孔子厚此薄彼就容易理解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孔子的思想是世界大同,

我想起了慈善老人邵逸夫先生,全国各地邵逸夫捐赠的逸夫楼不计其数,其捐赠原则就是“雪中送炭,不锦上添花。”

我曾代表舞钢市二小接受过他们的捐助,建了一所逸夫科技楼。人家真的是无偿捐资,连宣传都不让做,只是对资金使用审计很严。

孔子说:“君子周急不济富。一个面包对于饥饿的人来说,意义重大。听母亲说,五八大跃进我姥娘差一点饿死,多亏邻居一个鸡蛋救了他的命。同样的鸡蛋,有一次在食堂垃圾桶,我见到一个没有剥皮就直接别扔到垃圾桶。

我很是生气,好好把孩子们教育了一顿。怎么可以暴殄天物?

作孽啊作孽!

从这个角度看孔子给公西华粮食,我们就可以理解了。《道德经》说:“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做不到这些,喜欢锦上添花的多,喜欢雪中送炭的少。

作为教师,大多喜欢聪明的,听话的,学习好的,家长有用处的,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是,后进生,问题生,其实才更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我常常对所谓的“坏学生”情有独钟,和他们下棋,和他们打球,犯了错也总是再三给改过的机会,有人说我是妇人之仁,我却觉得这恰恰是教育者需要的情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