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人夜读 ‖ 一、悔教夫婿觅封侯

 泷西山人 2021-09-08

山人夜读

一、悔教夫婿觅封侯

唐代。

翠楼(涂饰了绿漆的高楼)。

一对中产的新婚夫妇。

丈夫对妻子说:“我要从军去,到万里之外的边塞建功立业,接受封侯授爵!”

妻子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为妻支持你!”

于是,新婚的丈夫高声吟诵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诗句,踏出了温馨的家门。

新婚妻子虽然还没有怀上孩子,但满怀信心地把丈夫东到路口。她折下一支杨柳,深情地送给丈夫。然后看着丈夫远去的身影,幻想着两三年后,丈夫立功被封侯授爵,凯旋而归的那一幕!

从此,新婚丈夫在万里之外的边塞,新婚妻子在家里的翠楼。双方全无对方的音讯。

芳草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丈夫归来遥遥无期。终日自我锁在翠楼的新婚妻子——少妇,被无边的空虚和寂寞吞噬着自己的美丽和幸福。长期缺少精神慰藉和得不到满足的生理需求,让少妇成为了近乎绝望的怨妇,离愁别绪把她折磨得憔悴万分!

此时的她已不稀罕丈夫立功封侯,只希望丈夫早早回来!思念,成了这位少妇的人生主题,

春天又一次依约而来。思念丈夫的少妇这次好像疯了一样。那天晚上,无法入睡的她突然产生幻觉:丈夫明天就回来了!

第二天,少妇起了个大早,把自己精心打扮一番后,平日的愁绪仿佛被全部抛到了九天云外,完全不知道什么叫忧什么叫愁一样,独自兴冲冲地走上翠楼……

少妇走上自家的翠楼干什么呢?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告诉我们,少妇独自登上自己家里的翠楼,是为了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看看丈夫有没有走在回家的路上。

可是哪里有丈夫的身影!“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州。”这是绝大多数怨妇盼归的结局!

当然,少妇看到的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而是路边的依依杨柳——陌头杨柳色。

这一看可不得了,这一看,让少妇的心头突然涌起了一股悔恨!

少妇清楚地记得,那年分别,她就是折下这片柳树的柳枝送给丈夫的。

如今,那青青的柳色,仿如她沾满了泪滴的丝巾;那扬起的柳枝,就像鞭子一样一下一下地抽打着她的心!

更要命的是,万物萌动的春天,一下子撩起了她久久压抑在心中的勃勃春情!几年来独守空房,精神是那么的空虚,生理是那么的受煎熬。所有的痛苦、怨恨、愁绪,这一刻全部都爆发出来了!对自己当年让丈夫到万里之外的边塞去觅封侯,感到了万分的后悔!

读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山人说的就是王昌龄的《闺怨》诗。这首诗的全文如下: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是的,此刻的少妇已经清醒,知道丈夫今天是不会回来了。什么时候回来?会不会回来?只有天知道!

“悔教夫婿觅封侯”,后悔之后又如何呢?诗贵含蓄,诗歌写到这里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

但千百年来,又有多少人深入到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呢?

有人说,少妇此后必定日日肝肠欲断,以泪洗面。但这太表面化了。

唐代丈夫到边塞建功立业,希望获得封侯授爵,是一种社会风尚。不少中产阶级的丈夫都热衷于从军边塞。而他们的妻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留守妇女。这是一个人数不少的群体。这个群体的家庭条件都不错,衣食无忧,因此这些留守妇女无需从事任何劳动。如果换到现在,这些无所事事、丈夫长期不在身边的女人,故事性一定很强。但古人很聪明,他们把这些留守妇女全部锁在深闺里,就完全没有产生故事的机会了。于是乎,我们在唐诗宋词中看到的怨妇,都是对丈夫忠贞不渝的女性,她们的感情全部寄托在丈夫身上!但有没有人想过,如果在她们的感情世界里出现了丈夫以外的男人,她们又将会如何呢?

关于王昌龄这首《闺怨》诗,山人的演绎与专家们的演绎很不相同。专家们大都是这样演绎的: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装扮之后兴高采烈登上翠楼。忽然看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在专家们看来,少妇凝妆登楼,是为了观赏春色!按照他们的理解,这位少妇完全是一位心态阳光的妇女!她乐观——不知道什么是忧愁。她热爱生活——喜欢打扮,懂得观赏春色。只是对丈夫从军边塞,寻求封侯有些后悔。

但这符合事实吗?显然不符合!

一个经历了男女之乐的少妇,长期与丈夫分离,没有任何丈夫的音讯,不知道丈夫什么时候能回来,独守空房,精神空虚,生理压抑,怎么可能没有忧愁?怎么可能还有心情凝妆打扮?

在山人看来,诗中的少妇绝对不是一位不知忧愁的阳光少妇,而是一位被离愁别绪折磨到近乎疯狂的怨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