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白读《胡希恕经方医学六经入门讲记》后感

 陈XUEBIN 2021-09-11

初识六经,是在中医在线平台,有缘听到马家驹老师的胡希恕学术体系系列课程,里面详细讲解了八纲六经的关系,把三个病位、两个病性拆分讲解。就是这个课程把我带入了六经辨证这个理论体系,世间疾病莫不过于六种,病性莫过于阴和阳两种,从未发现中医竟然可以有如此简单的学法。

我是个刚毕业的中医小白,目前在柳州市传承中医馆上班,跟随我的老师学习中医,他也是走六经辨证体系,也是他推荐的我学六经。以前都是听郝万山老师、冯世纶老师、马家驹老师等的线上视频课程,在广西玉林市悬壶药业举办的高峰论坛会议有幸听到马家驹老师的现场讲课,课上听到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几本中医入门书籍,其中就有《胡希恕经方医学六经入门讲记》。课后我就去书店购买了那几本书回来自学。其中《胡希恕经方医学六经入门讲记》我已经反复的看了好几遍。

一开始我很想不通,明明患者就一个咳嗽发烧,为什么不去给他直接止咳退烧,还要去问他的大小便情况、有没有口苦口干胸闷气短等一系列看似不相关的问题,后来学了六经体系后,才知道这是要辨病位、病性,因为六经皆可发热、皆可咳嗽,它们只是一个症状表现,但是我们需要辨别是哪里出现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治法。同样是发热咳嗽,但是有的人是因为寒邪或热邪犯表导致,此时应发汗解表;若为阳明腑实导致的发热咳嗽,此时若不清热泻下,热何以退、咳何以停;若为里虚寒导致水饮内停引起的症候还需要温中化饮。

说了这么多,那么何为六经?何为八纲?六经跟八纲有何联系呢?在这里需要明确的是,辨六经其实也是辨八纲的过程。

六经是指表、里、半表半里三个病位上的三阴三阳,分别为表阴(少阴病)、表阳(太阳病)、里阴(太阴病)、里阳(阳明病)、半表半里阴(厥阴病)、半表半里阳(少阳病)。八纲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临床中先辩病位,再辨寒热或是虚实,通过寒热虚实判断是阴证或是阳证。阴阳是总纲,实、热为阳,虚、寒为阴。在这里我们还需要知道伤寒论的六经体系并不等同于《黄帝内经》医经体系,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那么这三大病位分别具体指人体哪些部位呢?

1、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组成的躯壳。病邪集中反应于此部位称为表证。

2、半表半里指胸腔、腹腔,是人体脏器所在。病邪集中反应于此处称为半表半里证。

3、里是由食管、胃、大小肠等组成的消化系统。病邪集中反应于此称为里证。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经方临证,不应当被西医的病种诊断所干扰。” 是的,当患者决定用中医的方法来治病,那么就要按中医的套路来辨证,中医辨证与西医辨证截然不同,就好比蛋糕跟米饭都可以填饱肚子,虽然大家都可以填饱肚子,但是制作过程却相差甚大。中医也是一样的,既然我们用六经辨证的思维去诊断,那么我们就应当在这个体系的指导下,先辨六经,确定了病位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相对应的治法。那么中医的治法包括有什么呢?

中医治病以八法为基础: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治疗时或单用一法,或二法叠加,或多法连用,统筹兼顾。

六经治法如下

中医辨证,讲究“理、法、方、药”,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患者过来看病,医生首先要确定患者病属六经哪经,从六经上确定他该用哪类方,或单纯解表或表里双解或温上攻下等。

前几日遇到一个患者,男,17岁。

主诉:咳嗽有痰多一周多,中午加重,咳吐白痰,大便正常,小便没注意颜色。

刻下症:中午咳嗽加重,晚上不咳。舌苔黄、干,舌红,喉咙有痰、量多。咽部红肿,纳可。无身痛、鼻塞、流涕。

用六经来给患者辨病位病性可以知道这是一个半表半里的患者,从何得知?患者咽部红、有痰咳嗽,可以得知。那么我是如何区分少阳还是厥阴呢?患者舌红苔干大便正常,由此推断是少阳。患者没有表证,那么有没有里证呢?患者苔黄、干、舌红,说明患者还存在里热的现象。所以我把他辨为少阳阳明合病,用大柴胡汤来和解少阳、清泻里热。

患者开4天药,吃药两天后回访说基本不咳嗽,也没有痰了。

如果我没有学过六经,那么我想我也会犯治标不治本的错误,只一味去止咳化痰,而没有思考过问题到底出在哪?若是单从药证看,仿佛只有半夏跟痰、咳挂钩,其他的跟他的主症没什么关系,但是却能做到“一剂知二剂已”。

学六经指导体系,我们可以“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看本质”,抽丝剥茧,从疾病根源入手,才是治疗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案!

读《伤寒》,辨六经,值得我们每个中医人去用实践证明这个理论体系高明之处,大道至简,人人可入仲景门!

以上是个人观点,有不足之处请指出。

作者|袁海杰

单位|广西柳州传承中医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