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天象数学家邵雍以物观物、观物得理的观物哲学

 渐华 2021-09-12

先天象数学家邵雍以物观物、观物得理的观物哲学

原创2021-09-12 06:26·若啬

《朱子语类·邵子之书》曰:邵康节,看这人,须极会处置事,被他神闲气定,不动声气,须处置得精明。他气质本来清明,又养得来纯厚,又不曾枉用了心。他用那心时,都在紧要上用。被他静极了,看得天下之事理精明。尝于百原深山中辟书斋,独处其中。王胜之常乘月访之,必见其灯下正襟危坐,虽夜深亦如之。若不是养得至静之极,如何见得道理如此精明!

静观明理是邵雍对待世界、人生的一个基本态度,他通过观物自乐自得。

一、圣人观物

人之所以能灵于万物,是他的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能收万物之味。

声色气味是物之本体,目耳鼻口是人之用处。

本体与用处相交,人物之道就具备了。

人若不能用万物,即未尽人道。

观物,天地为物,人也是物。

凡人是人,圣人也是人。

知人,物之至。圣人,人之至。

物之物,至物。人之人,至人。

圣人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

圣人能上识天时,下尽地理,中尽物情,通照人事。

圣人能弥纶天地,出入造化,进退古今,表里人物。

圣非神,凡人可以向往圣人,并有可能成为圣人。

凡人成为圣人,关键在于能否一心观万心。

圣人为大我之体现。

二、得理反观

观物不是以目观之,而是以心观之,更要以理观之。

万物都有理,都有性,都有命。

理,穷之而后可知。

性,尽之而后可知。

命,至之而后可知。

这三知,天下之真知。

圣人无过,能明万物,能不隐万物之形。

水能一万物之形,不如圣人能一万物之情。

圣人能一万物之情,是圣人能反观。

所谓反观,就是不以我观物,

不以我观物,就是以物观物。

以物观物,又怎么有我在其间呢!

观物不是用目观物,是用心观物,更是用理观物。

用理观物,客观地观察万物运行的规律。

观物得理,在于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穷理、尽性、至命,是学为圣人的大事业。

向往圣人的人,就是要在物理、性命本原上展开思维。

性、理、命之间是共通的,

在我身上就是性,在物身上就是理,事物的客观性就是命。

性为天性,命为天命。

尽心知性以知天;存心养性以事天。

理穷而后知性,性尽而后知命。

认识性、理、命,就是真知的表现。

以物观物就叫性,以我观物就是情。

圣人能够反观,就是不以我观物,而是以物观物。

圣人善于反观,物我两忘。

以物观物,就是真正地如实地看到事物本来的样子。

观物,不能有自己主观情感。

观物,易地而处,则无我。

超越私我,一种公正的态度,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用不同角度理解问题,这样做就是无我。

无我即客观公正。

三、以物观物

以道观性,以性观心,以心观身,以身观物,会互相伤害。

性有刚柔善恶、参差不齐,是道不能尽性。

性有仁义礼智之善,心却千思万虑、出入无时,是性不能尽心。

心欲如此,而身却不能如此,是心不能检身。

以身观物,是不能尽其情态变化。

所以,容易互相伤害。

观物要忘记情累,所以:

以道观道,以性观性,以心观心,以身观身,以物观物,万物可得。

以家观家,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万物可知。

性是仁义礼智,是道在人的表现。

心统性,身主心。

物,身之质,身之用。

以物观物,是好人之所好,恶人之所恶。

好就是好,恶就是恶。

好恶是客观事实,不以自己的好恶影响判断。

如果以自己的好恶来律人,就变成以身观物了。

邵雍的观物哲学是主张人本主义、客观主义。

观物,要把天地万物消融在人之中。

观物,摈弃主观意识,坚持客观判断。

这种静观的、冷静的、客观的态度,就构成了邵雍认知世界的基本态度和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