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讨厌的勇气(1)

 今粉儿记事本 2021-09-13

「日」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     渠海霞 译

岸见一郎曾著《阿德勒心理学入门》,他立志成为阿德勒的柏拉图,古贺史健想当岸见一郎的柏拉图。此书缘起。这是一本有关人生哲学的通俗读物,2021年第56次印刷。

本书先从一位哲人的观点引出,他主张:世界极其简单,人可以改变,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一位青年无法接受这个观点,找到哲人辩论。

从开始到最后,本书一直以类似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辩论的形式展开一系列的思想碰撞。最终,青年在某种程度上被说服,但某种程度上,其实还没有。阿德勒的观点偏理想论,被内卷的世俗凡人有时真的很难做到,放不下执念吧。

这位哲人是阿德勒思想的代言人,文中所阐述的是基于他梳理出来的阿德勒的观点。

关于世界极其简单

青年认为,可能只有孩子的世界是简单的,人长大后,会被复杂的人际关系困扰,责任牵绊,世界是矛盾横生的一片混沌,怎么可能如哲人说的一样简单?

哲人回复:并非世界本身复杂,是“你”把世界看的复杂。人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样。只要自身发生改变,世界就会恢复其简单姿态,人也可以获得幸福。

人透过墨镜看待世界,世界会变黑暗,摘掉墨镜之后,世界也许太过耀眼 ,禁不住闭上眼睛并相信墨镜,即便如此,你依然能够摘掉墨镜吗,你能正视这个世界吗,你有这种勇气吗?

关于人可以改变

青年认为,人人期待改变,但大家都无法改变,假如轻易就可改变,人们就不会特意期待改变。

比如一位多年自闭的人,他想走到外面,但他一走出房间就会手脚发抖。想要改变也无法改变。可能是小时候有过心灵创伤,不敢与人交往。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学说观点截然相反。

哲人用阿德勒的观点回应:如果一个人现在不幸,与其过去并没有关系。如果一味的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靠原因去解释事物,就会陷入“决定论”。最终会得出一个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但,这并不合理。

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正是由于他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的情绪。这个是“目的论”

阿德勒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经历赋予了什么意义,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

比如闭居者或社恐惧者,如果一直不出门,会得到父母家人的关注和照顾于一身,如果踏出家门,就会沦为无人关注的“大多数”,没人会重视自己,或者在社交时交际失败,被拒绝或被嘲笑。所以,即使心有不满,也不幸福,但确实是按照他的“目的”采取的行动。其实,我们大家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

比如愤怒者,可能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而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想通过大发雷霆而震慑别人,使他认真听自己的话,作为相应手段,捏造了愤怒这种感情。或感觉讲道理太麻烦,所以用更加快捷的方式使并不想抵抗的对方屈服。而愤怒也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想一想正训斥过孩子的家长,突然接到老师电话时的情绪变化,愤怒是其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

我们无法回到过去,让时针倒转,如果成了原因论的信徒,就会在过去的束缚下永远无法获得幸福。如果过去决定一切又无法改变,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人生也束手无策,会陷入对世界绝望,对人生厌弃的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之中。

我们要考虑人的潜能,人是可以改变的存在。

比如,“我具有悲观的性格”比“我的性格是悲观的”更客观。问题不在于性格,而在于自己所持有的世界观。如果是世界观的话,就有改变的可能。

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加起来的概念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狭义理解为性格,广义理解为世界观或人生观。

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阿德勒认为人大约在10岁的时候做了选择。假如生活方式是自己选择的,那就可以由自己重新进行选择。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也就是,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想要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而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不幸福的人大概率选择了后者。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和环境,也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关于人们随时可以变的幸福

青年提到,感到自卑,不幸福,对自己各种不满意,一直渴望变成更优秀的“别人”。

哲人认为青年体会不到幸福,是因为不会爱自己,只有变成别人,才能爱自己。但我们不可能变成别人,人不是可以更换的机械,我们需要的是更新而不是更换。

他主张要悦纳目前的自己,正如阿德勒的观点是: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福,是因为你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生来就不幸。你的人生某个阶段选择了“不幸”,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什么是善?在希腊语境中,善没有道德含义,善是指有好处,恶是指没好处。没有纯碎意义上的人愿意做“恶=没好处”事情。

那到底如何改变?

首先要有勇气摈弃现有生活方式的决心。如果活在“如果怎样怎样”之类的假设中,就根本无从改变,这种假设正是为自己不做改变找的借口。

比如,想成为小说家的人总写不出作品,也不想参加比赛,实际上他是想通过不参加比赛的方式保留一种“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不想面对评价或可能落选的事实。他只想活在可能性中。

阿德勒会认为,即使落选也要大胆去做,或者会有所成长,或者会明白应该选别的道路,总之,可以有所发展。梦想做小说家的人,正是自己把人生变的复杂继而难以获得幸福。

总之,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自己。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