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代大医家黄元御提出了人体气机“左升右降,中气斡旋,一气周流”的理论,认为:天地之间的一切事物,实际上都是一团气在不停地运转,就像太阳东升西落一样,升降回旋,如环无端,而人秉天地之气生,人也是一团气,也在如环无端地不停周流着。而生命的阳气圆运动,既有左升,也有右降,左升则生机焕发;右降则收摄排浊。脾阳旺则能升,进而肝血左升,水能涵木,木能化火;胃阴足则能降,进而肺气右降,土能生金,金能生水。临床所见,今时不少人左升的通道比较通畅,但右降的通道则不畅,导致的结果就是水谷运化后的代谢产物排泄不及时,容易积滞于体内,化为痰浊、积块、肿瘤等。再者,左升要用辛味以散之;右降需借酸味以收之。右降不及则气散不聚;左升无力则生机泯灭。赖有脾气坐镇中央,调以甘味,使上下左右四气升降出入和缓平衡,既不外不内,亦不上不下。中央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转,生生不息。其中妙义,则需深思细悟。 ● 对于《黄帝内经》讲的“肝升于左,肺藏于右。”这句话,很多人表示很难理解,甚至认为是错误的。他们这样理解,因为从解剖学来看,肝是在左边,而肺左右两边都有,怎么会“肝升于左,肺藏于右?”显然古人就不了解内脏的位置。其实,这个左右在这里指的是东和西。因为东方属木,在内脏对应的是肝。西方属金,在内脏对应的是肺。肝木要升发,这个气要升发,所以说“肝升于左”。那么肺金要收藏,所以说“肺藏于右”。故而“左升右降”或“肝升肺降”,讲的是肝木和肺金这两个脏器的气的升降。他讲的不是肝脏和肺脏这两个脏器的解剖学位置。所以我们读古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上下文和语境,不能生搬硬套,你要是生搬硬套的话,就很容易误读,引起错误的理解。“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左右就是指东西,左就是东,右就是西。总之,我们学中医需了解五脏阴阳的左右升降:肝属木,其气左升,能引肾水上汲于心,则心火不至上亢而灼;肺属金,其气右降,能领心火下温于肾,则肾水不至下沉而寒;脾胃属土而居中,脾为阴土而主升,胃为阳土而主降,二者皆为左升右降之枢机。由此则地道左旋而上达于天,天道右旋而下入于地,是为生命之基础。 ● “左升右降”源自《内经》中的“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之说。唐代医家王冰解释曰: “肝象木,王于春,春阳发生,故生于左也; 肺象金,王于秋,秋阴收杀,故藏于右也”。肝肺两脏在气机运动上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关系,肝升肺降相因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共同调节人体气机,维持脏腑气机的协调运转。 “气有降则有升,无降则无升。”肝气升发因于肺气之肃降,同时借肺气的清肃下行,使肝之升发不致太过。肝属木,四季配春季,象征着万物生发。这个气机随着肝脾升到了顶部,这里就是肺和心了。我们知道,木生火,而火配五脏是心,四季配夏天,心火的特点其实也是要向上的,但是,由于有肺脏的存在,心火被带向下行。而肺是属金的,四季配秋天,主肃降,甭管夏天多热,遇到秋天,气机就开始往下降了。这心火本来是要上升的,但是因为有肺金在上面,所以就跟着往下降,直降到肾中,使得肾水不至于过寒,温暖肾水。而肾水随着肝木上承,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叫“水火既济”。然而有的时候,这个往下降的过程被破坏了,那么心火就无法下降,憋在上面,现在有很多人表现为上面热,下面寒的局面,口渴,头晕,失眠,眼睛红,口舌生疮,可下面的腿脚却感觉是寒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