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识渊博的庸人”的自救手册

 少加点班 2021-09-16

文/李少加        题图/匿名粉丝

我圈子中有两类典型的朋友:

一类勤奋好学知识丰富,你跟他聊啥他都能跟你扯出一大篇;

一类喜好娱乐八卦段子无所不通,对知识、阅读则毫无兴趣。

诸位觉得这两类人哪类在职场事业方面混的比较好?

笔者很认真的在脑海中盘点了一下:

刚毕业时第一类人优势明显;工作越久,第二类人比第一类人整体上相对混的更好些。当然,我是排除掉有背景的群体。

这.是.怎.么.回.事?


知识廉价、干货唾手可得的互联网时代,知识的急速增长让人有种充满智慧的充实感与些许的优越感:

“新技能get,没荒废时间,进步了,再接再厉。”

这持续激励着好学的筒子们,以至患上“知识饥渴症”。

当然,本人也躺枪。 ╮( ̄▽ ̄)╭ 

这不,逻辑思维、知乎、各种自媒体大号,海量的干货内容不断地满足我们的知识饥渴、填充我们的碎片时间。

奇了怪了,乔布斯都说了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了,什么知识饥渴症是否言过其实了?

没错,但乔布斯的Hungry是高度聚焦,有的放矢:致力于大众数码产品的功能创新、体验升级。

换句话说,乔老渴求的知识永远是——围绕着明确的目标转的


这引申出前文第一类群体的第一个知识无用的问题:

与运用场景在时空上脱节,知识沦为冷记忆

举个例子,如果你的工作中偶尔涉及到公众讲演、培训,或者你自身曾经历过糟糕的演讲,那么,“48小时让你速成演讲高手”的文章可能会吸引你。

又例如我刚才听了一篇“你凭什么说自己产品必火”的干货语音,讲了四点做爆品的思路,很实在有启发。

这些“知识”都有价值,那问题出在哪里?

问题在于,无论是演讲、还是新产品的规划设计,一旦这些有价值的知识在一周内(或者更短)暂时不用,势必会变成无法即时为我们所用的冷记忆啊! (冷记忆意味着你了解,但无法熟练应用)

考虑到记忆的局限性,下面的第二个知识无用问题则变得极为致命:现实中的所有事项都是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具有临场发挥的特性

例如:接到你心仪公司的面试、写一篇你并不熟悉领域的文案、突然让你接手管理一个团队、策划一个全新的活动、给出一个全新的方案……

上述提到的任务,任意挑选一个你未处理过的,给一天时间筹备,你会怎么办?

会不会突然意识到:“以往似乎了解不少相关知识(冷记忆),为啥还是不知道如何下手?”

然而,能否不断胜任全新的任务,恰恰决定了你的职场高度记得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两类人吧?第一类人丰富的知识(冷记忆)更多时候反而会降低临场应变的机敏,而第二类人往往更善于灵活变通,此消彼长,在很多实战场合,表现的不如第二类人也就很正常了。(>_<、)


说个真实的例子。

我认识的一个属于第二类的朋友近期想要跳槽:

他对工作不满,想转运营,突然接到一个心仪公司运营主管的面试,但他既无运营的实践又缺乏理论积累。

换做是你,你会怎么应对?

他的第一步棋,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棋是这样走的:

他找到了我

于是,面试需要准备哪些内容、运营最核心的知识地图,我都给到他。然后他准备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他通过面试了。BTW,薪酬还很高。

以前我会认为这是临时抱佛脚、投机取巧的行为。

但仔细一想,其实他的解决问题的思路非常简单粗暴行之有效:

 
他很聪明,将自己的人脉能力最大化,用“我在运营方面的专业知识”取代了上图的两大关键步骤。

读到此处,明白第一类人后来大部分为何更吃得开了吧?

当然,我们大部分人未必有那样的人脉或者说“恰巧有能解决你问题的熟人”的运气,这并非吾等擅长的,我们更应该去发挥自身的优势,将丰富的冷记忆、旺盛的求知欲发挥到极致


OK,下面隆重推出一种有效的学以致用的自救手册。

如刚上面的图片所示,当我们进行一项未知领域的全新任务时,需要:

  • 清晰的解决思路

  • 解决问题需具备的专业知识

  • 透过多种知识的综合化学反应提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再看看,如果把我们的大脑比喻成电脑,它能提供:

  • 硬盘:诸位人生阅历中接触到的所有内容(冷记忆)

  • 内存:工作记忆区间能即时调动的知识

  • CPU:解决问题的思考力

结合此两者,笔者抛出两针有效的解决策略,尝试将知识优势发挥到极致:

一、显著提高工作记忆容量

正所谓“先天不足后天补”,扩充工作记忆内存的最好方法是梳理你自己的知识地图,以后凡是遇上任何问题都能最快地激活你与该任务高度关联的冷记忆。

相传诸葛亮的扇子上就有他需要的一切谋略的索引,遇到问题没思路时,看看扇子即可。不然谁会没事一直拿把扇子呢。 ( ̄▽ ̄)~*

扩大记忆内存的最佳方法是高效的个人知识管理,本文不一一介绍知识管理工具,笔者自己仅用一个excel表足矣,知识管理没有通用的标准,怎样能让你自己最快捷的整理知识,最高速的找到需要的冷记忆就怎么梳理

例如笔者专注于研究产品运营、个人成长,因而知识地图的一级目录是:

互联网、心理学、大脑科学、创意灵感、业界实践……

二级/三级目录的内容是相关的文章链接、摘录、自己的读书笔记的word文档路径等。

例如,当别人咨询我,2B企业公众号要怎么运营时,我就会从上述的知识地图中调出:

互联网 -> 运营 -> 企业级市场、运营整体规划

心理学 -> 群体决策模型、社会心理、认知心理

业界实践 -> 企业级市场

创意灵感 -> 企业营销

将上述知识添进“记忆内存”,通常我会针对具体的事项用关键词画个脑图,例如下图,方便自己进行知识化学反应,产生协同强化作用

一般最后得出的结果在专业度、创意、成效方面都比较OK。


二、培养一套属于你的“解决问题思考框架”

绝大部分人面临新领域的未知问题时,首先会——不知所措。╮( ̄▽ ̄)╭

哪怕脑海里其实潜藏着很多有用的知识,但就是缺乏一条线将它们穿插起来。

这条线就是我说的解决问题的思考框架。

常见的如:SWOT、5W2H等。

李少加此处分享下自己常用的一种轻量级问题解决框架:

确认目标 - 分析关键因素 - 任务分解

例如,你突然收到一个任务:为公司产品编制一个解决方案的PPT,依据这个轻量级框架,分成3个步骤开展工作:

步骤1:确认目标

  • PPT是让普通客户自行阅读,还是给大客户讲演用或者,其他用途?

  • 如何体现(量化)目标的实现成效?

  • ……

步骤2:沟通清楚目标后,紧接着分析关键因素

假设确定了目标是让普通客户自行阅读,那么,关键因素有:

  • 他们对产品的认知程度如何,需要普及概念么?

  • 痛点是什么,如何体现他们能最好打动他们?

  • 他们最在乎哪些因素?价格?售后服务?

  • 有竞争产品么?需呀强化我们的优势么?

  • 这些普通客户核心群体受教育程度如何,喜欢哪种风格的内容?

  • 完成时间是多久?

  • 能协调的资源有多少?

  • ……

步骤3:任务分解

步骤3其实就是将步骤2的问题进行回答、细化的过程

例如,如果你还不熟悉这个用户群体,那么就落实了“调研并掌握用户画像”的任务;

需要哪些产品功能、亮点,就去挖掘包装;

需要哪些技术参数,就协调技术部门同事帮助……

以此类推,就能将所有的字任务确认下来。

掌握类似的思考框架,无论遇见任何你未处理过的问题,哪怕暂时缺乏经验,你也能清晰地知道如何去解决

归根结底,盲目的好学有时还不如玩把游戏呢。

成为一个能解决实质问题的智者总比徒有学识的腐儒更有机会成就自己的人生,这不就是好学之士的共同愿景嘛。

碍于篇幅关系,本文就先抛砖到此处。

欢迎诸位朋友留言,提更多的好想法。[]~( ̄▽ ̄)~*

当然,若还有任何其他疑问,也欢迎留言探讨。


作者:李少加

贤者有三责:为他人时间负责、为他人心智负责、为他人情趣负责

简书ID:李少加

知乎ID:李少加

公众号:少加点班

  • 商业转载请征得本人同意,否则视为侵权,依法追究责任

  • 授权转载

授权转载可在本公众号回复“授权转载”查看转载要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