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2 群内聊天,群友激情捕龙突然报告,说喝了刚到的善红袋泡茶全身放热分布到脚底板,想想有些疑问,红茶茶性还不至于放热分布到脚底板的,激情捕龙茶友补充说前面喝了善茶的生茶,这下破案了,前面有善茶的生茶。 当时说,也许是个新发现,试试生茶和其他茶性趋温配合,能否“捞月”。同时邀请坨坨来参与测试。 捞月定义:放热分布通达全身,相当优秀的号级茶这类茶性趋温性茶品,放热分布才会通达全身。 坨坨定义:室内温度25°下,喝海拔超1000米测试下判断的C4- ~ C4+类茶品,身体没有放热反应。一般来说,这类新茶放热分布在上半身区域。 马上行动,全部实验在西双版纳勐海县完成,海拔1100+米。注意这个海拔区域,开水温度的物理限制,影响茶汤制备的浓度,同时注意茶汤用水,水的硬度和pH值影响茶汤浓度,我们实验使用的是农夫山泉陕西太白水源地市售瓶装水,同时注意,我依旧处于海拔1000+区域,对于茶品C值的判定基于测试冲泡,如果在广东低海拔区域,这个C值判定会高。 单人测试,没有坨坨参与。 茶茶混合及配比方式捞月实验失败。 邀请到坨坨参与测试, 我个人放热分布腰部为主, 坨坨无放热反应,果然是个坨坨。 茶茶方式分开泡,先喝生后喝红,捞月实验失败。
2021-09-14 20:00 单独测试,放热分布全身。全身放热分布放热强度感觉是历史以来最强的一次。 14号生茶、红茶、水牛奶方式捞月成功很兴奋,继续实验, 2021-09-15 15:50 两种茶混合冲泡,使用测试冲泡规范。 邀请到坨坨,坨坨放热分布上半身,放热强烈。 生茶、红茶混合冲泡方式捞月成功。
两种茶混合冲泡,使用测试冲泡。 单独测试,今天生熟配如15号生红配,放热分布通达全身,感觉放热还快些。 生茶、熟茶混合方式,捞月成功。 个人放热分布全身, 邀请到坨坨,坨坨实验脱节,坨坨今天是16号那个生熟配, 坨坨放热分布上半身,上半身放热冒汗。
坨坨放热分布在上半身,上半身放热冒汗。 余下500ml奶茶,我可以达到放热分布全身。 2021-09-19 16:10 室内温度24.8℃ 室内湿度64%rH 坨坨专场,生熟奶方式,1400ml奶茶摄入量900ml, 坨坨放热分布在上半身,上半身放热冒汗。 余下500ml奶茶,我可以达到放热分布全身。 至此, 生茶、红茶混合冲泡方式, 生茶、熟茶混合冲泡方式, 生茶、红茶、奶茶方式, 生茶、熟茶、奶茶方式, 固定配比下,全部实验都获得捞月成功,放热分布通达全身, 坨坨在上述四个方式下,放热分布在上半身,放热强烈。 现在这个方式的奶茶,可以不顾及茶汤浓度,红茶档八分钟可以充分释放出茶叶内含物,茶汤内的能量值更高些,这样放热会更持久强烈。 这是茶中捞月的第一阶段,使用固定茶叶,固定配比。实验还会继续下去,寻找更强的配比。或者发现更好的引子,引导生茶能量释放通达全身的方式。 我们在干什么?也许能造出精确制导的茶叶导弹,到达身体指定位置。我们现在以最难实现的捞月为目标,实现身体放热分布通达全身,用新茶模仿优秀号级老茶的放热分布。茶疗的话,就可以转换思路,利用茶叶放热可以知道茶叶到达什么身体位置,引导到设定的位置上去。利用各种配比,茶茶方式或者茶茶奶方式加上其他有疗效的物质实现靶向归经指日可待。 茶中捞月第一阶段结束,不喜混合茶冲泡茶滋的可以选奶茶方式,后续会展开其他实验。 花絮: 2021-09-20 16:45 室内温度23.9℃ 室内湿度68%rH 再次邀请坨坨进行纯生茶测试冲泡,观察坨坨四次茶茶、茶茶奶成功上半身放热后,在纯生茶的表现,今春C4- 等级善茶生茶10.5克,测试冲泡规范。 坨坨上半身放热明显,在上述室内温度、湿度条件下,和坨坨后面进行的茶茶、茶茶奶方式表现一样了,后背汗珠清晰可见。 坨坨摘帽了,已经不是坨坨了。 2021-09-21 17:15 室内温度23.8℃ 室内湿度67%rH 茶茶奶方式,今春评价C3-一个性价比易武春茶6.5克、善红3.5克,其他条件如奶茶。 单独测试:放热分布可以通达全身,放热强度比使用今春评价C4-的易武茶为弱。 2021-09-22 17:10 室内温度23.7℃ 室内湿度65%rH 分析昨天茶茶奶方式放热强度不太强,原因是使用的生茶是在海拔超1100米评价为C3-的性价比易武茶,今天想想,补强生茶茶叶能量试试,C3-评价茶能量上比C4-评价茶,理论上能量差距也许有30%左右,也即是七成的样子,今天试试C3-性价比易武茶投放10克,作为茶引放热下行的善红依旧投放3.5克。 单独测试:摄入700ml奶茶后,身体放热太强,放热分布也是通达全身,贸然摄入了全部1400ml奶茶,刚开始的放热强度有点受不了了。分析一下,我们成茶的评价都会降低三分之一档的样子去言说,春茶评价为C3-性价比易武茶,绝对不是如评价那么低,实际会高三分之一档,也就是说,这个性价比易武春茶能量,大概是前面使用的那个评价C4-易武茶,在能量上会有八成左右的样子。 今天实验也说明,茶茶奶方式,可以不顾及生茶的浓度,不过生茶投放量再大的话,开始的放热强度有点接受不了了,后面身体适应后有控制放热才会好些。 2021-09-24 16:30 室内温度23.7℃ 室内湿度63%rH 23号中午一口热汤,发热喷发,这绝不是热汤引起,还是22号的茶引起,故23号停止实验一天,让身体消耗完茶的物质。 今天使用小善生茶两包(今天工厂加工完的袋泡茶,是生茶静电除尘+精选后的碎茶,一包五克规格),小善红茶一包(也是静电除尘+精选后的碎茶,袋泡茶规格是五克一包),茶茶奶方式,奶茶制备同上。 摄入700ml奶茶后,发热分布通达全身,放热强度很稳定。没有邀请到坨坨来实验,个人摄入全部1400ml奶茶。 2021-09-25 16:30 室内温度23.6℃ 室内湿度68%rH 小善生茶两包总量为10克,善熟4克,茶茶奶方式。 生茶、熟茶、奶茶方式,第一大杯奶茶大约460ml后,放热好像快些,后续喝完1400ml奶茶,放热分布通达全身,放热强度很稳定,和红茶配方差不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