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间》

 新用户80382369 2021-09-24

分间一词,主见于《黄帝内经》,也称为分、大分、小分、肉分、分肉、分肉之间。

这么多个不同的说法,其实都是同一个意思,即皮与肉之间、肉与肉之间、肉与筋之间、筋与筋之间、筋与骨之间、骨与骨之间、脏与腑之间、脏与脏之间、腑与腑之间等部位的那些间隙。

人体看似一个整体,但并不是实心的一坨,内脏分为五脏六腑,肢体分为筋骨皮肉,即使一块肌肉,也是由很多条肌纤维组成的。这些不同的个体,各有性状,各有分布,各有功用,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着,正是因为有分间的存在。

就如同一个国家,不会是实实的一饼,会划分为很多个省,每个省又分为多个市,每个市又分多个县,县又分多个镇,镇又分多个乡,乡分为多个生产队,每个队里有多个村,每村都有若干家庭,每个家庭又有好几口人……

在自然状态下,省市之间主要是按河流和国道这些来划分彼此边界的。区县之间主要由县道公路分界,乡镇和队主要是一些小道小路来分,然后每个家庭之间由墙壁来隔开。每个团体里的每个人,都是单独的存在。再往下,则还有无穷尽的细分,每个人身上的脏腑筋骨皮肉血脉组织细胞等等,都是统一而独立的存在着。

河流道路,就相当于内经所谓的“大分”,乡镇小道及田间路坎墙壁之类,就等同于“小分”。大小分们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大大小小的溪流河水都是川行联系在一起的,每条道每条路也是连续蜿蜒相通的。各个省市区县乡镇村社的人们,则通过这些河流和道路,相互交往,互通有无,传输物资,发展经济,生存繁衍。

人体的分间,其实就是人体气血的循行通道,也就是所谓的“经脉”。血管神经串行输布于全身,在脏腑筋骨皮肉那些大大小小的间隙里滋生津液,对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进行濡养,以满足生命的需要。人们常说的经脉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其实真正的原因就取决于分间的状况,这也是医学的奥妙之处。

正常情况下,分间里都充满着气、血、津、液等物质,这些物质一直在不停地循行,周流全身。如果因为某些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导致分间出现窄狭,挛缩,壅塞,挤压等状况,势必会影响气血津液的输布,继而影响机体营养,继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病痛。

正所谓“人身气血似长江,一处不到一处伤”,在自然社会里,如果一个地方缺乏水的润养,这个地方就植被难生,人畜无养,也就谈不上生态了。如果各地之间道路中断不通,呈现一幅“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景象,相互隔绝的后果,就是停滞、衰败、没落、消亡。

所以,分间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非常值得所有的医者、患者、养生者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索。

为了便于大家学习,我将内经各篇章里含有“分间”的一些主要段落摘抄于下,并用红色标注特殊字词:

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营卫,以会大气…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

人有大谷十二,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

    “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

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

形充而大,肉䐃坚而有者,肉坚,肉坚则寿矣。

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故为之治针,必筩其身而员其末,令无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

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气。

员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主治分间气。

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

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冬取诸井诸腧之分,欲深而留之…

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在分肉间痛而刺之,以月死生为数。

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

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刺大,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

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

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

以上内经段落,我是按性状→机理→功用→方法→调病的顺序在排布,有心的读者,就能从这些段落里,大概的看出分间的意思及意义所在。

我对分间的认知,并非源于家传师承,也不是来自书籍文献,而是在临床实践中一步一步感受到的,加上受内经的启悟,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前些天,我回顾自己二十余年的学医历程,不禁哑然失笑,居然有一点“五岁而右迁”的规律,即每过五年,都出现了一个向上提升的境界。于是我觉得可以写一篇文章,对自己做个总结。

1999年我踏入中医圈,初来乍到,我除了强烈的求知欲,其他啥也不懂,扎针技术对我而言简直是可望而不可即,连街边小店里盲人按摩术都令我崇拜不已。最早接触到的中医方法,除了按摩刮痧拔罐这些,最主要的就是马氏温灸法了。我在温灸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设计的颈腰椎灸带和膝关节灸套,曾在爱爱医网站的针推论坛上分享,至今网上都还能见到受我设计启发而来的商售产品。那几年里,我非常热衷于学习针灸按摩刺血熏蒸热敷等各种技法,以及搜寻中药膏丹丸散药酒的种种秘方。除了狂热的参加各地各种培训班,收集民间秘方,寻求各种绝招技法验之于临床,我还特别留意搜购各类古旧医书和抄本,只要见到散落在民间私人手里和古玩旧书市场上的一些清代、民国及解放初期的古籍和老物件,都要想方设法买回来,企图在这里面找到宝藏。

到了2004年左右,由于临床上总是不断遇到诸多的困惑与局限,我的学习重心逐渐转移到了各种中西医针法上面,那个时候圈子里流传着一句话:针灸玩不好的都跑去学小针刀了。正是由于针灸方面认知低下,在这之后的几年时间里,我先后学习掌握了小针刀、液针刀、钩刀、刃针、银质针、钩针、拨针等等技法,并非常坚定地认可和追随着解剖学、肌肉运动力学、筋膜链理论等西医认知。值得庆幸的是,这个阶段所获得的那些医学知识,对我后来研究内经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作用,令我比较容易的领悟到古人的一些深奥认知。

走到2009年,虽然此时已经算是所学繁多,能很顺手的治愈很多病,但同时也有很多病症令我束手无策,我再次陷入了一个认知的瓶颈。同时也开始反思各种。在懵懂之中,我一头撞到了《黄帝内经》的门上。或许正是由于前面十年时间里广泛涉猎各种医术技法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我居然发现自己隐约的能看懂一点内经的道理。于是在这一年,我开始放下所有,全身心的扎入内经里。到2012年初,我系统的领悟和挖掘出内经九针,并通过QQ空间(277845469),在网络上发表了《破译千古内经九针》等系列文章,并于2012年的年底,将内经九针中的其中七种针集合为“立新七针”,正式并入内经思想的轨道。

2014年,在福建北峰山上,我遭遇了中风后半身不遂,我实在无法理解自己竟然会中风,思前想后,琢磨多日之后,我对“百病生于气”有了一些崭新的认识。并意识到九针终究还是术器的层次,真正要运用好这些针法,必须还要在认知上有一个高度的提升,才能够随心所欲的驾驭各种针法。于是我把研习重心转移到了经脉的真相和卫气的解读上面,正如内经所言“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这次转移,令我逐渐认识到了卫气,以及卫气在治病养身方面的重要作用。2015年,在广东南方医院我首次向学生们分享了我对卫气的解读,随后几年里,我一直痴迷的沉浸于研究人体卫气的真相,并着重研发卫气在临床中的现实意义。

一路走到2019年,我再次遭遇了人生的大变故,由于多年来执迷于黄帝内经的研究思虑,疏忽了家人和学生们的感受,逐渐积累了大量的各种不满和负能量,最后演变成严重的内忧外患,令我身心皆处于即将崩溃的边缘。这一年,我不得不再次放下所有,放下苦心经营多年的“立新七针”,回想起被自己以殚精竭虑的方式消耗掉的无数个日夜,有些万念俱灰,我这个五十多岁的汉子,在一个百感交集的傍晚,委屈至极,不禁嚎啕大哭了一场。然后,擦干眼泪,继续走自己的路,我把已经用了十多年的网名“冰台”,改成了“观督主人”,并用很短的时间,研发出立新七灸系列灸具和灸法,换种方式继续弘扬传播内经思想。

最重要的,是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终于令我对人体分间有了清晰的认知,我开始意识到导引行气才是生命最重要的需求。因此,在2020年,我把自己多年来苦心收集到的大量中医古籍抄本证书牌匾用具之类,转让给了其他爱好者。对我而言,这些曾经被我视为珍宝,到现在还被很多人视为无价之宝的老物件,已经变得毫无价值和意义。解除了累赘,我变成了玩家,以一种恬淡虚无的方式,玩内经,玩导引吐纳。2021年春节初六,我开始印证自己对古人挢引案扤呴吹等法的研究成果,仅仅几个月的时间,没有借助任何针与灸和药,只纯用按摩和导引行气的方法,就让周边人目睹了我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衰败糟糕的极差状态,迅速的恢复到精气神极佳,再次验证我探索的路,是对的。

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对“气”有种说不清道不明却又无限珍惜和依赖的感觉,人们热衷于练气功,打坐,呼吸,调养气血,气与健康和长寿似乎息息相关。在研究内经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秦汉时期及秦汉以前的古人,特别的重视吐纳和导引及按摩,这更是加重了我本已浓厚的研究兴趣。我从八十年代开始接触气功和武术,这个爱好一直保持至今,圈内圈外的各种见识与阅历,令我对气这个东西有一些独到的感受和见解。所以近几年特别关注中国各地出土的汉墓简帛资料,在张家山、双包山、老官山、以及马王堆汉墓的一些考古文献资料里,我对人体分间的认知,变得越来越清晰,人们治病锻炼养生之所以有效,其实都是在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运用了分间气。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主动重视分间,无论治病还是养生,如果忽略了分间,一切都将变为浮云。

五岁而右迁,是《黄帝内经》里的一句话,意即天运的规律是五年一个循环归复。之所以说右迁,而不说左迁,是因为在秦汉时期,古人是以右为尊的,官职以右为上位,居家也是豪门居市之右,平民居市之左,“左迁”即为贬谪,“右迁”即为提升。成语“无出其右”就是指已达至尊,没有能超过他的一种极佳状态。所以五岁而右迁,可以理解为越来越好,节节递增,蒸蒸日上。

在我自己身上,这个“五岁而右迁”规律,是以1999-2004-2009-2014-2019年的这样一个表现形式,每过五年就有一个大变化,认知呈螺旋形上升。这二十年里,光阴如梭,物是人非,我还是我,但早已不再是我,实乃大幸!

从执着于术器,到徜徉在分间,如此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