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字总持:武禹襄《太极拳解》集解(二)

 tjboyue 2021-09-26
文章图片1

李永康老师作学术报告

三字总持

一一武禹襄《太极拳解》集解(二)

李新方

【原文】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

【解曰】太极拳精微巧妙,拳理高深,法度严谨,且以用意为主,内功心法尤为丰富,初学时知道的较少,尚且容易把握,而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知道的越来越多,反而会觉得把握不住了,常听到有些拳友说“不知怎的,越练不会练了”,实际上这是达到一定阶段后才会出现的问题。

因此,祖师在《太极拳解》开篇就提出了太极拳内功心法的总纲,总摄其他一切内功心法:“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固此诀尤为重要,又称三字诀、三字秘诀、三字总持,摄一切法而无一切法缚。李亦畬《五字诀》即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练拳心得的进一步发挥,曰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神聚是也。李永康老师亦有《三字诀解》:“静,心贵静,静在丹田;敛,气须敛,敛在脊骨,沉于足底;舒,神宜舒,舒在目,遍于四稍”,对于深刻理解祖师的三字秘诀,是很有重要意义的。

文章图片2

武禹襄《太极拳解》

“身虽动,心贵静”,身和心,是构成人体生命的两大要素,人体生命活动的最佳状态是“心全于中,形全于外”(《管子》),是以各家武术之内外功夫,儒佛道以及诸子百家的修炼之法,都离不开修身和修心两个方面,“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大学》),可知修身的关键仍是修心,现代教育讲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德和智都是修心,要排在体的前面,这是完全正确的。

但修身和修心,又从来都是最难的事情,“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间”(朱熹《大学章句序》)。

特别是现代教育,大多采用西化教育方法和西化体育项目,把德育、智育和体育割裂开来,甚至搞什么体能达标,有一所中学名校体育馆外面挂着一幅大型固定标语,非常醒目,在校外很远处就能看见:“身体有多好,未来就有多好”,试问一个人的体能再强壮,有万米跑冠军的体能,如果他的道德观念差,法律意识低下,或精神不健全,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他的未来会那么好吗?而且身体好也很难坚持多久,就像一座华丽的大厦失去了主人,很快就会“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了。后来,那个中学有位老师跟我练拳,从中了解到那个中学的确发生过不少不该发生的事故,领导也换过几任,但并没有吸取惨痛的教训,那幅大标语还在那里挂着。

文章图片3

《坛经》

从修炼的具体方法来说,无非是动和静两大类,拳械单练、对练,试技,以及某些功法,都是动功;静功有打坐、站桩、卧功等。至于具体功法,则向有八万四千法门之说,功法愈多愈繁,学人愈难把握,愈难得功。动功与静功完全分开,就让人很难进步,而对于静功什么是入静就更多误解,以为心静就是什么都不想,如”有僧举卧轮禅师偈云:“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坛经·机缘品第七》),越想入静就越不能静。

实际上,心静并不是什么都不想,只是心不妄动,换言之,正确地想,正确地动,就叫做静,是以祖师这里提出的“身虽动,心贵静”,则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视动犹静,视静就动,真正实现了修身即是修心,修心即是修身,动静无碍,万法归一,一套拳架就什么都有了,“行住坐卧,不离这个”,不仅走架打手,日常工作生活都是练拳练功,动中观自在,静里养天和。

太极拳的入静先从腹内松静入手,“静在丹田”是太极拳入静的顿悟法门,“坤为腹”(《周易·说卦传》),“坤至柔……至静而德方”(《周易·坤》),丹田是进入松静状态的总机关,一想丹田就心念专一了,“括囊无咎”(《周易·坤》),丹田松静则全身松静。

“气须敛”,祖师在《十三势行功要解》中讲过:“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可知“气须敛”就是指气敛入骨,各家武术和儒佛道,乃至诸子百家的修炼之法,到了高级境界都是骨功,而祖师开创的是顿悟法门,当然要一步到位,直接进入气敛入骨,炼神还虚的高级境界。而脊骨在全身之骨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脑和五藏六腑、肢体官窍都与脊骨有着最密切的联系。

文章图片4

气敛于脊骨,沉于足底

脊骨又为督脉之所在,脊髓位于椎管之内,“缘督脉上升贯注于脑”(《医学衷中参西录》),“髓自脑下注于大杼,大杼渗入脊心,下贯尾骶,渗诸骨节”(《难经本义》)。脑脊髓为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组成周围神经的十二对脑神经和三十一对脊神经,都由脑脊髓发出,按分布则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藏神经,其中枢部都在脑脊髓内,故气敛脊骨即所以总敛全身之气。

更重要的是,祖师的顿悟法门是技击、养生与修道同时顿悟,而脊骨为一身备五弓的主弓,气敛脊骨乃能力由脊发。同时,要做到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离不开如何降低自己重心的问题,而降低重心分为形沉、劲沉、气沉三种境界,只有气沉乃能完全彻底地克服双重之病,乃能因敌变化,机由己发,力从人借,故曰“气须敛,敛在脊骨,沉于足底”,是实现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的内功基础。

“神宜舒”,通过心静气敛之修炼,就在于使元神得到舒展,元神的主帅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元神之修炼全凭心的作用。《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而心神包括识神和元神。“心贵静”是说心的识神要静,识神静了,元神的作用才能发挥出来,实现技击的全自动化,全凭元神发挥主帅的作用。

文章图片5

《黄帝内经》,世界医学之祖

神与目的关系最为密切,《黄帝内经》称目为精明、命门,“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素问·脉要精微论》),“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灵枢·根结篇》),又有“目为神之牖”(《推蓬悟语》),“目为神窍”(《寿世传真》)等之说,故修炼家对目的修炼都是特别重视的,各家武术练的都是“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武林中还有“一身胆,两眼毒,三尖对,四稍齐……”等之秘诀。

虽然各家武术都把以神打人,即技击的全自动化作为追求目标,但上引这个秘诀中的“两眼毒”就有问题了,很明显练的是识神,精神外露,不仅元神的作用不能发挥,反而会受到抑制,而且气,特别是骨中之气也会很快耗散,《灵枢·大惑论》云:“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

是以只有气敛入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才是通过识神的作用以修炼元神的正确方法,同时元神又是遍布全身的,故曰“心贵静,静在丹田”;“气须敛,敛在脊骨,沉于足底”;“神宜舒,舒在目,遍于四稍”。总之,祖师的三字总持是一步到位,实现技击全自动化的顿悟法门,摄一切法而无一切法缚,如果把前引朱熹《大学章句序》中语改几个字,用于评价祖师的三字总持,是十分贴切的:“功倍于小学而最为有用,高过于大学而真实不虚”。(待续)

文章图片6

《大学》,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之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