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来评评课

 清风湖畔有人家 2021-09-30

新学期,学校强力推行一周一课制度。因此,借此机会我也认真去听了几节语文课,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上法。印象比较深的有两个,一个是国双老师的课,另一个是新教师窦艳萍老师的课。

先来评评国双老师的课。国老师讲的是《劝学》,他带领学生一句一句地翻译,重点字词他直接按分类写在黑板上,重点句子的翻译他更是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堂上掌握,他面面俱到,每一个知识点都会给学生提到。总而言之,这是一节非常传统和实在的“填鸭式”的课,老师讲的,学生记住就行了。或许有人说,这种灌输式的课怎么能行,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体现在哪?但我认为,对于文言文而言,这种课虽然不美,但确是最高效的,没有耍花腔的讨论,也没有拔高的人生哲学探究。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夯实基础知识,就是要老老实实地一句一句地翻译,基础知识不过关谈何能力。另外,这种上课方法也有不足,就是课堂很枯燥,学生未必能至始至终认真去听,如果能跟学生增加一些有效的互动,或许气氛会更好些。

 再来说说后浪窦艳萍老师的课,她讲的是李清照的《声声慢》,优点不说了,只想透过她的课,说说语文老师们普遍存在的问题。

1、我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我究竟想教会学生什么。这是我们一节课时刻要围绕的核心问题,无论老师采用什么方法,都应是围绕这个核心目标来实现的。譬如,听完窦艳萍老师的《声声慢》,我就在想,假如我是一名学生,那么一节课结束了,我究竟学会了什么?坦诚地讲,收获不大。为什么会这样呢?关键还是教学目标不突出。比如我要教会学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十四个叠字的妙处,我就应该把这句话打在PPT上,带领学生一句一句去分析,“寻寻觅觅”是寻觅什么呢?这里肯定不是具体的东西丢了,而是无形的一种东西,是快乐的生活,是精神的慰藉。找到了吗?没有直接回答,接着说“冷冷清清”,是什么冷清呢?可以是环境的冷清,也可以是内心清冷,本想找到慰藉,却找不到,你说凄惨不凄惨?情感经过酝酿和铺垫之后,最后引出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直抒胸臆的句子。所以,这十四个字是层层递进,含义丰富。赏析句子就应该带领学生一字一字地读,慢慢地分析,老师甚至可以设置一个问题,让学生写出来,以启发他们思考。因此,重点的问题,一定要讲明白,讲透彻,万不可一笔带过。

2、深刻体会作者的感情有那么重要吗

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十分丰富,风格迥异,如果是个快乐豪放的诗人我们就跟着快乐豪放,如果是个凄惨忧郁的诗人,我们就跟着凄惨忧郁,那么我们该有怎样的精神定力才不会被他们搞疯啊。老师不是演员,学生也不是演员,一会儿跟着诗人哭,一会儿跟着诗人笑,这不是我们的事情,学习一篇文章,读完之后,我们隐隐约约能体会到他们的悲欢离情就可以了,随着作者的情感起伏而起伏这不应是我们学习的重点。譬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学生读完之后,自然而然就知道词人的情感是愁了,不用刻意地告诉学生她有多愁,再说了,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学生永远是体会不到那种愁的。所以,课堂上强行让自己和学生入戏,这是勉为其难的。

3、语文课究竟该教学生什么

语文课教的应是知识,是方法。课文只是我们学习语言的一个工具而已,最好要通过一篇篇课文寻找到永恒的规律性的东西,譬如,学习小说要学什么,学习诗词要学什么,学习通讯要学习等等,最好要把共性的东西给学生分析清楚。国双老师讲文言文,大量灌输文言知识点,这是没毛病的。而诗词课除了要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之外,是不是也应该教会学生一些实实在在有用的东西呢?如炼字、艺术手法、意象不香吗?无论如何,一节课下来,总得让学生有点收获。

而今,受到各种教育思想和各种教育方法的影响,有些课堂看着很热闹,但是,静下心来,有时想想,只不过是一地鸡毛而已。最后,升华一下主题,我旗帜鲜明地反对轰轰烈烈、虚情假意的语文课,语文课就要有点干货,就要有点学生不会而需要老师好好讲清楚的知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