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的“从心所欲”,为何可以“不逾矩”——儒家修为的终极目标

 渐华 2021-10-05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看到头条朋友们在讨论,七十从心所欲,应该怎么做,众说纷纭,各有道理,但有些确实已经谬之千里!有些朋友甚至说,七十从心所欲的意思就是,已经七十岁了,人生就这样了,该干嘛干嘛,完全忽略了后面点题的三个字“不逾矩”。

所以,我们还是有必要来讨论一下“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孔子说这句话,意思是从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经过这一生的修习参悟,到了七十岁,已经可以随心所欲去做任何事情,但从来不会逾越规矩。这是为何呢?因为这一生的参悟修习,让孔子成了贤人、君子甚至圣人,他就是规矩本身。心之所想、口之所言、身之所行全都是规矩的典范,所以不论如何都不会逾越规矩。这才是真正的大自由!

到了明朝,有另一位著名的学者王阳明用了另一个更简单的说法来说明这个道理——“心即理”:我的心就是道理天理规矩,所以从心所欲怎么可能会逾越规矩呢?阳明心学,其实又是一个大课题,后续有时间再跟大家讨论,今天只讨论孔子的这段话。

孔子说,十五有志于学,当然不是说十五岁才开始学习,此处的“学”应该是指“大学”。大学者,大人之学也,要学习的是如何成为君子乃至圣人。(与之对应的,一般是七八岁开始的蒙学,或者称为小学,学的只是识文断字,学习的内容一般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

四书的其中一本就叫《大学》,大学的开篇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也被称为大学的三纲领)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个动词,是彰显的意思;后面的明德是一个名词,意思是本就善良美好光明的德性。所以明明德的意思就是,让内心原本就善良美好光明的德性彰显出来。

在亲民:亲民的意思就是所有的道理规矩其实就在人民中间,用老子的话来讲就是“道不远人”,用毛主席的话来讲就是“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用当下的话来讲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在止于至善:这大概就是孔夫子所谓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了,这为何是至善呢?如果没有一颗至善之心,是无法做到心即理、心就是规矩的。到了至善之境,你的心不再只是关注你自己,不再只是你的周遭,而是世界有多大,你的心就得有多大,所谓“人心感通天地”“吾心即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对此,大家有何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关注我,一起学习古典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