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献铎:那些年,发生在“卡间”的尴尬往事

 乡土大河南 2021-10-07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那些年,发生在“卡间”的尴尬往事



作者 | 曾献铎

原创 | 乡土中原

上世纪的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已经十几年了。来自港台的流行音乐、服装等时尚元素,强烈地契合了内陆年轻人追求个性的情绪,让他们如沐春风,如醉如痴。

那个时代,年轻人最时髦的标准形象,从群众对乡镇干部的顺口溜中,即能读出些许端倪。同时也说出了随着物质时代的到来,普通人们对生活的追求:

吸个喜梅烟(新郑卷烟厂▪零售价1.21元/合,紧俏) 

喝个黄标签(赊店酒厂▪零售价5.50元/瓶) 

穿个花布衫(文化衫,港衫·引领时尚) 

坐个仪征车(仪征牌轿车▪经济实惠) 

进了社旗县,净是“仪征”(癔症)蛋(大多乡镇领导的交通工具)

......

这些顺口溜也确实给当时的乡村群众带来了一股新风,也直接催生了九十年代乡村饭店“卡间”的兴起。

▲雅致卡间

进入九十年代,原来那一身牛仔或者喇叭裤、一副太阳镜,拎着手提式录音机播放着流行音乐,嘴里也随音乐哼着的那种年轻人最时髦的标准形象也已过时了。

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叫VCD的播放机流行于各乡镇、县城。这个播放机价并不高,约200多元即可,可它的配套物件是彩电、影碟、功放、音箱、话筒,当时并不是一般收入配得起的奢侈品。

各乡镇、县城,上点档次的酒店、餐馆都纷纷装修,花大价钱办起了卡间。装修很简单,乡镇的装修1500元即可完成25平的卡间。

一边是餐桌椅,一边是机器设备,留下的空间供跳舞、唱歌。并有专职的服务小姐,陪酒、唱、跳。几个要好的朋友,到卡间内点上几个菜、烟、酒、饮料,就可拿着话筒南腔北调的呼一阵子,不会跳舞的也要搂着小姐来一曲“一步摇”。

这个时期的港台歌曲也早已被国内的“啊,牡丹”“骏马奔腾保边疆”“小白杨”……所替代,也有年轻人,用那梦幻般的天籁之音,将“朋友来了有好洒,敌人来了有猎枪”唱得荡气回肠。还有人唱出“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的守卫边疆哨所的故事,大大激发了人们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

卡间火起来了,各乡镇的酒店、餐馆生意红火到夜12点后,已经封火停业了。还有年轻人来央求,想法搞几个菜再娱乐一会儿……。生意好了,问题也暴露出来了,“xx卡间的xx小姐半夜被人领跑了”,“xx因经常去卡间现在要跟老婆离婚”,“xx常去卡间把家业败光了,又去偷人家的,被抓起来了”。更严重的是:各乡镇职能部门的招待费严重超标,县里有些职能单位以检查工作为名,下来混吃混喝。更有甚者,还有点名到xx酒店(因那里的小姐靓、环境好、档次高)。

在没卡间之前,几位好友用酒叉热上一壶赊店大曲就可以畅谈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海阔天空,几杯酒下肚无所不谈,有若高山流水的默契和简单。而此时,你招待客人花上千上万,也不如领客人到卡间去消费200多元即可,那样能使大家心满意足(小费除外,不在买单者开支之内)。

各乡镇和职能单位招待费的上升,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重视,并由县纪检委狠刹公款吃喝招待的歪风斜气。又因此项工作涉及范围大,用人多,纪检单位就在全县范围内的机关、学校等单位抽调了众多干部、教师等人员协助狠刹吃喝招待。

▲赊店赵河大桥夜景

且说改革开放后,社旗县的各乡镇村为了加强联络发展经济,各地会把本村在外的正科级以上的人员登记造册。

当时的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家是赊旗镇人,县领导就找到部长批了130000元在赊旗镇东南处建了铁质电视塔。电视塔建成了,赊旗人都看到较清晰的电视了,可县内连个电视塔的外粉油漆钱都拿不出来。

桥头镇的吴氏营村也出了个大人物,是省电视台台长。村委汇报到镇委、政府,镇党委汇报到县委、政府。

时任县委书记是从南阳市政府某办公室书记、主任岗位上提拔上来的。

此时也正为即将开展的全县乡村柏油路的资金不足而发愁,听完汇报后,高兴地立马安排县领导亲自带领镇、村领导及省台长的至亲一同赴郑,以吴氏营至社红公路,约5000米,修条全县第一条乡村柏油路,并烦请台长帮忙申请解决一些专项资金,以尽早改变家乡的交通面貌。

台长说:“为家乡修路申请资金是我应该办的。”并在不长的时间为家乡申请到了乡村修路资金。

赊店清代潘河石桥

开始修路了,资金不是很宽余,镇领导就发动全镇的职能部门、干部、职工、各村组农民,人人有份地筹集礓石、砖渣、石子的人民“战争”。此时,已分田到户10多年啦,干部们整天喊着要减轻农民负担,现在要农民下苦力给外村修路,捡送礓石,农民的不满、牢骚、抗拒等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好在各村、组的基层工作做的细致,大家相安无事。

礓石捡够了,可运送礓石却出了难题。离桥头还有十几里远,紧靠外乡、外县的边远村庄,让谁去运送礓石,谁也不愿下这苦力,尽管村里每人每天有5元钱的出工补助,可离吴氏营共二十几里的脚力活,一天送到,太远、太累,不去。

村组长到镇政府汇报工作受到领导批评:“你们到吴氏营修路现场看看……”实际上,他们走到桥头街就看到运送礓石的人、车排着队,都在为各自的任务而“奔跑”着。

中午,他来到了其侄儿经营的酒店吃饭,闲谈中得知近段因上面来检查吃喝、卡间也停了,吃饭喝酒的基本没有,生意难做……

村组长也向其侄子简述了在政府挨批,和村内送疆石,人力难以落实的情况。

其侄儿听了,也深感村、组干部工作的难处,稍一会就说:“叔,现在的基层工作是很难。可人家其他村的干部、村民们工作是怎样做的,送礓石的四轮车、三轮车、架子车每天都按部就班地驶向吴氏营修路的工段处……另外咱庄上的任务共需多少人和车,你估计一下,再是咱地头种的黄瓜、豆角、辣椒(秦椒)等蔬菜,你摘一些到我这里加工一下,拿出每人补助的5元钱,我再添几个菜,卡间这些天也在闲着没生意,小姐(服务员)们也都放假回家了。庄上的父老乡亲们送礓石,中午就让他们在卡间内吃饭,所有的VCD、彩电等都打开,听听音乐、戏曲……”

xx村送礓石的架子车队,沿着那沟沟坎坎的车辙。一辆架子车是俩人,一个驾辕的,一个曳梢的,因每辆车都装得满满的,足有千把斤重。宁走十里光,不走一里荒这人人都懂的,说起来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不知是从谁口中说出。引起了6辆架子车,13个满头大汗(其中一人是组长)的农民哄堂大笑。因他们走这条路就是桥头南最高级的路段了。

▲ 桥头镇政府主页一则调查问卷截图

进桥头街了,这6辆送礓石的架子车和十几个驾辕的、曳梢的,掀起布衫下襟擦汗的,脱掉解放鞋倒泥土圪垯的……引起了在桥头赶集人的围观。架子车每个村庄都有,可这即将被淘汰的农村运输工具,一下子出现6辆送礓石的,实属罕见。人们都围着,看着,议论着……

“哈,快看还有个光成汉哩(单身汉),你看他白布衫穿成灰的了,也没人洗,敞着怀,大裤腰上缚条壹角玖分钱一条的裤腰带,腰带上还挂着用麻经子串着的一个蜜蜂锁(价0.7元)钥匙,曳梢的头伸着,腰弯着,蜜蜂锁钥匙滴溜滴溜的。一个钥匙是门上的锁,屋内无家俱可上锁,是农村典型的光成汉。”

送礓石的架子车队在“桃园大酒店”门前停下了,店老板也赶快迎接出来。他的组长叔从礓石上拿下两个编织袋(碳铵),递给他侄子说:“这是地头种的菜,黄瓜、豆角、秦椒、番茄……这一袋内装的是馍,13个人,一人兑俩馍,这比炝锅面顶晌,这是13个人,每人补助午餐费5块,共65块钱,你看着掂兑几个菜,不饿肚子算了。”

“叔,你放心吧,都是咱庄上的老少爷们,空着手来,我也要让吃饱……快进屋去,空调、VCD、彩电都开着呐……再就是想擦把脸、洗洗的,那边水池都是井拔凉水。”

村民们都进“卡间”了,“啊!还是这带颜色的电视里头人多。”有的在餐桌旁的椅上坐下,有的带鞋蹲在椅座上、有的一条腿脚站立,另一脚踏在椅座上。总之,没外人,各自按照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随心所欲的在“卡间”内欣赏着,议论着。

菜上来了,黄瓜香菜拌蒜泥,凉拌木耳加洋葱,肉丝豆角、虎皮辣椒加肉馅……很快地就上了十多个盘子。村民们吃着,夸着说二军(组长的侄子)做的菜好吃,比庄上红白喜事应酬的整桌席强多啦……

▲吴氏营卫星地图

这时“卡间”的房门被推开,走进一个陌生人,拿出一张硬卡片向大家出示,村民们也不知此人是什么来头,只管各吃各的,生怕落后于众。

来人见没人理他,声音稍有提高问道:“你们中间谁是负责人?”

村组长边吃边说:“我是庄上的组长,你有啥事就说吧。”

“我是县纪检委廉洁自律办公室的xxx,是来检查党员吃喝招待等问题的。”

“哦,查党员吃喝招待的,我们这是送礓石修路的农民,没有党员。”

“今天中午是几荤几素共多少菜?”

“多少菜你自己查,都在桌上摆着呢!”

“那今天这餐费谁结?”

“我们村组结帐。”

“这就是公款吃喝。”

“送礓石出工每人一天补助5元钱,是村组规定,我们违犯了吗?”

“违犯不违犯我不管,可你们去哪吃饭不行,为啥非到这卡间来消费。”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我们想上哪吃都行,你管那么宽干啥?”

这位纪检干部很年轻,很可能是从某单位临时抽调来的,也可能是有任务要完成,各个“卡间”因没生意,都关门了,今天在这里可赶上个在“卡间”吃饭的,VCD、彩电等设施都开着,此时,双方都不相让,矛盾已经升级。

▲建设50摩托

酒店老板顺手骑上一辆建设50摩托去10里外找村支书,主任去了。也有人汇报到镇委、政府,镇委书记此时正在南方某城市挂职锻炼,在家主持工作的是刚从外乡镇调来的镇长。

镇领导、村领导都来了,纠纷的是纪检委干部和送礓石修路的村民。只好先了解情况再调解……

镇领导和县纪检干部一起到旁边一餐厅内了解事情的经过……

村领导和组长在一块了解情况,组长诉苦说:“送礓石派谁都不干,我这当组长的将我自己种的菜摘了一袋子,拿到我侄子这酒店加工成盘子菜,一共13个人,补助钱共65元(每人5元)。”

组长又拎过化肥袋说:“我又让每个人兑俩馍,13个人共兑26个馍,菜是吃完了,馍还没吃,支书、主任看看,说进卡间啦,咱这庄穷是有名的,地处县乡的三不管地方,全庄连个彩电都没有,更不用说机动三轮、四轮。听说近段卡间生意也不好,我就许愿说,谁参加送礓石了中午我就领着进卡间,这才勉强凑够了人数。今晌午的饭钱赔多少都是咱侄的,到现在这下力人兑这一袋馍还没吃到嘴里。这个组长官,我清是不干啦……”

经镇领导与县纪检干部交谈,对方答应不与追究……

镇、村领导意会组长带领礓石车队起程时,村民们却不干了。

“今个可出来到'卡间’里开开眼界,又叫领导们整着(查)了。找个路沟,把这几车料礓堆沟里算了。”

又是一番劝说,村民们同意后提出一要求:“送到地可以,只是得让这位领导架辕拉车,让他也尝尝这下力的滋味。”

这又是一番工作,再后说:“这下面走的就是柏油路,到吴氏营路口,下路找个合适地方,卸车算啦……”

几个月后,吴氏营—社红公路的社旗首条乡村柏油路修好了。从吴氏营村向南约1000米又向西的拐角(东南)处,用砖建了一座卧式记事碑,高约2.5米,宽约3米,厚约0.4米,水泥粉饰后,中间横刻两行由县委书记题写的草书:“昔日骡马店,今日吴氏营……”

2021年9月21日 中秋节

▲吴氏营村

本文情节纯属虚构,所涉人物、地点均为创作需要杜撰,请勿对号入座。图文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号删除,特此声明。

作者简介

曾献铎,赊旗镇豆腐街人,现居南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