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桐庐数字报

 兔子v5aesmlfzd 2021-10-07
在桐庐,说到名席佳筵,不能不提到十六回切。“十六回切”始于南宋,盛于明清,民间有桐庐的“满汉全席”之称,现已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堪为桐庐名席之首。

  十六回切 文化的盛宴

  “十六回切”酒席盛行于富春江流域,尤以桐庐地区为盛,又独于《桐庐县志》有所记载,固有它的道理。综上所述,有以下两点:桐庐在当时整个钱塘江流域得天独厚的区域地位;潇洒桐庐独有的人文风俗。那么“十六回切”为什么不叫“十八回切”或者“二十回切”?它究竟深藏着怎样的玄机呢?

  首选要理解“十六”的涵义。“十六”则是全部果子或菜肴的总数。这个数字里边饱含“四四十六”的乘式,也就是说果食或菜肴均以四道为一组合上桌,上四道不同的果食和菜肴,组成一个“十六”道的大“回切”。因此它既是菜品数量的一个回合,又暗合“事事六合”。“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这个数字的运用,体现了“民以食为天”、“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十六”也是取“十全十美”、“六六大顺”吉祥之意。在味觉上,“四”是酸甜苦辣四味,指代各种味道,亦指人生百味,饮食和谐。在时间上,“四”是指春夏秋冬四季,也寓意春夏秋冬四季应时菜肴。在空间上,指东西南北四方,寓意兼容各地特色美食。在道德层面上,“四”是指“中正仁义”。中正仁义是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的价值和原则。“四”有的地方发音谐同“喜”,表示喜庆。两个“四”是双喜,“四四十六”表示双喜的加倍,用在筵席当中,是主人对宾客的盛情和礼数,也表示喜庆和祝愿。

  再来看“十六回切”中的“回切”,是什么意思呢?原意是对果食装盘或菜肴上筵的一个“分隔”,四品为一小回切,十六品为一大回切(见叶浅予《十六回切》一文)。菜肴以16道为一个大回合,按预定的回合数进行切换,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翻台”。不同的是,“翻台”是招待下一批客人,而“回切”还是原班人马继续筵席。

  “十六回切”一个看似简单的筵席名称,实则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和优秀传统文化。

  “十六回切”讲究菜品和食物的合理配置,比如春夏秋冬的菜系安排,无论软菜还是肥菜,都要讲究季节时令,确保新鲜。“十六回切”更注重排场和礼仪。总之,不仅要好吃,更要吃好。宾客驾到,有迎宾礼乐。如递湿毛巾接风洗尘、入座、上茶、点心等。入席时由司仪按事先排定的座次唱名入座。座定后,司仪道巡斟酒,主人致辞欢迎、感谢宾客光临,同时丝竹奏起,巡毕乐止。如此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宾客开始随意喝酒,或敬主人,或宾客互敬。

  “十六回切”每一回合的菜点果食都有一个侧重,或果品甜点、或山珍热炒、或江河海鲜、或飞禽走兽(保护动物除外)、或地方时鲜,凡四四十六道为一大“回”,整个宴席安排几回要看条件和需要而定。每一回的开始,都由司仪向宾客进行介绍说明,每一道菜肴都要唱名上桌。

  礼之一道 宴之精华

  “十六回切”既为传统文化之宴,传统的礼仪自然也就承贯于整个宴席。它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进餐程序。礼之一道,即是“十六回切”的精粹所在。

  一、迎宾。客人来到宴会厅的客厅后,迎宾礼仪要为其接风洗尘,脱去外衣,先用铜制的脸盆,盛上温水,放上洒有花露水的洁白毛巾,请客人净面。洗罢,请客人在客厅坐定休息,随着奉上一杯香茗供客人品饮,一杯之后奉上点心,一般有四色精美糕点和银丝细面奉客。

  二、茶叙。即吃茶谈天。点心之后,客人开始茶叙,同时,献上手碟,放于茶几之上,每人两碟,对着摆放,盛瓜子、杏仁之类,供嗑食。这时,客人可以打牌、对弈,也可吟诗作画,并可海阔天空,谈天说地。因此,场地宽敞、儒雅是是营造筵席良好氛围的必要条件。

  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它是筵席的前奏,是营造良好气氛的重要一环,通过茶叙,客人可以相互沟通,拉近距离,增进情谊。“十六回切”主要是吃一个氛围,茶叙一环成功了,整个筵席就成功了一半。再说,桐庐是出名茶的地方,自古有茶诗吟咏:“桐庐云山探雀舌,富春碧水煮龙团。”“君山凝成云雾质,仙庐飘出万里香。”以茶为题展开,亦是桐庐茶文化的体现,整个茶叙成为筵席的一部分。

  三、开席。茶叙之后,酒席的八仙桌上已经摆好。这时,音乐响起,鸣奏细乐,即轻音乐,如江南丝竹。主人恭请客人,司仪引领入席,按事先排定的座次,唱名入座,宣布酒席开始。八仙桌的坐次安排是,正对进门为上座,左右两边为偏座。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者坐上座,主人或陪客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排序原则以八仙桌为例是:上首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按西方礼仪则右为尊,左为次。如果是圆桌,首席居前居中先入座,左右依次2、4、6席,右边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四、席间。此时,桌上摆放“四四十六”种果食,四生果如鲜橙、圣女果、火龙果、苹果摆在桌中四方之一;四干果如花生米、腰果、开心果、南瓜子摆放在桌中四方之二;四冷菜如小黄瓜、干丝香菜、干炒子陵鱼、白切肚丝摆放桌中四方之三;四甜食如糖枣头、八字糕、麻酥糖、油齑摆放于桌中四方之四。这样第一个“十六回切”摆放完毕。一、二、三、四形成一个东南西北“四方”形状。桌台四周按座位摆放匙、箸、杯、碟、碗等餐饮用具,整个台面形成一个十分精美的图案,五色纷陈,香气袭人。

  客人入席后,司仪招呼客人品用果食,坊间俗称吃“糕饼茶”。茶毕,以“四冷菜”开始吃酒,并招呼伙房准备上大菜。俗话说“无酒不成席”,酒席当然要以喝酒为主,应喝到主人高兴,客人开心,宾主同乐。此时,司仪巡酒,依座次从大到小,斟满酒后,由主人致答谢辞,感谢客人光临酒席,如此连巡三杯。酒过三巡之后,“四热炒”、“四大菜”、“四饭菜”、“四饭食”陆续登场。此时,酒席进入第二回合,完成第一次“回切”,一般要重新换餐具,然后献香巾擦手揩汗。接着“四热炒”来了,如霸王素翅、炒三鲜,咸菜野兔、雪水虾仁。之后,“四大菜”如八珍老母鸡、春江老鸭煲、干蕨扣肉、清蒸白鱼登场。再后是 “四饭菜”如春江鱼杂、雪菜冬笋、青椒牛柳、火丝冬瓜奉客。最后上“四饭食”如肉夹馒头、南瓜丝饼、粥、汤等。

  第二回合的菜肴陆续上来后,开始拇战划拳,一般第一个四道菜上完之后,客人酒兴正酣,继续猜拳,直至尽兴,门前喝罄,所谓“门前清”。最后“四饭食”上来请客人选用。

  餐毕,用一个精致的小银盘,盛着牙签、口香糖等备客人选用,再以铜脸盆盛来清水供客人洗脸净面,酒席即告结束。“十六回切”的菜品丰富多彩,一般一餐吃不完,可以分食,如全日制的,即分午、晚、夜三餐进行,也有分日制的,分两天作两次吃完。现在应该提倡单餐制,即一餐吃完菜肴也应该做到适量。

  “十六回切”酒席越丰富,越隆重,回切即“翻台”的次数就越多。两个“回切”就有3个16道共48个菜,按八仙桌8个人计,平均每人6个菜,可以说是很丰盛了。一般的“十六回切”,有两个16道即两个大“回切”就足够了。“十六回切”酒席主要是要吃出特色、吃出氛围,吃出品位,吃出文化,不能一味讲求排场,太过丰盛豪华,造成浪费就不好了,要讲究节俭和实效。

  “十六回切”正餐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桌面餐具进行更换,作为“回切”的标志。第一阶段四四十六个果食和冷菜,喝软酒吃软菜,即喝啤酒、黄酒、红酒等,伴以素菜。第二阶段喝硬酒吃肥菜,即喝白酒,吃肥腻荤腥类菜肴。第三阶段喝粥汤、吃面饭、点心等。

  五、筵毕。筵席结束,重新回到十六回切茶叙。

  六、场景。在整个宴席过程中,宴会厅厅内中式布置,家具均为红木打造,餐具采用青花瓷为好。宴会厅设有堂前,墙上正中布置中堂配对联或四条屏字画,字画下方摆放搁几、八仙桌,搁几上置大红香烛一对。当下为了安全卫生起见,可由电烛代替,主要以行礼仪,也是营造气氛。左右各放靠椅2对,并配茶几,布置花架摆放名贵鲜花,左右墙壁适当布置字画。

  客厅。客厅要与宴会厅就近分设,若以落地百古架隔开,中开圆门,配以落地幕帘则更佳。客厅适当位置安排书画案桌,备齐文房四宝,左右两边设置红木沙发或靠椅,沙发配茶几,或靠椅配小方桌,供客人茶叙、牌艺、对弈等席前活动。墙上同样配以中国书画,百古架摆放古玩、奇石等,供客人观赏品鉴。

  餐具、食物的摆放。第一回合四四十六个小盘果食可以一次性摆放,第二回合的肥腻荤腥大菜一次性放不下,以四个一组上菜,间隔时间看宴会现场进度而定。现在做“新十六回切”,也可以用大圆桌代八仙桌。第二、第三“回切”的餐具要一次性摆放完毕,以示对宾客的尊重。客人茶歇后继续筵席。

  另外乐队一二人,穿民族服饰,喜庆典雅。

  叶浅予的十六回切情缘

  桐庐人小时候也常听到大人教训小孩:“你想吃十六回切啊?”意思是你想吃好东西,可是想不到的,有点说人家白日做梦,想吃天鹅肉的意思。还有如“你在吃十六回切啊?”意思是说你吃饭慢、磨磨蹭蹭,像吃十六回切似的。要是哪家买了好菜,人家就会说:“哟,今天要办十六回切啊?”可见这“十六回切”在桐庐人心中的独特地位。不过,十六回切虽说盛行于桐庐,也并非盛行于普通百姓之中,按照当时的条件,老百姓不可能经常品尝“十六回切”,遇上祝生贺寿、升迁乔迁等重大喜事,亦未尝能够办个“十六回切”。到了现在,亲身品尝过“十六回切”的人几乎找不到了,周保尔先生在研究十六回切过程中,访问过一些老人,他们也只是听说,讲不清楚“十六回切”倒底是怎么回事,有哪些程序,吃些什么东西。记得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县内知名老医师王维鼐先生一次谈及叶浅予时说:“我造了个八德楼,黄苗子题的字,请叶老到我家来坐坐,他说除非办个十六回切给他吃才肯来,真是个倔老头!我没办法搞了个三不像的十六回切,叶老来了,还有黄苗子、丁聪、陆志庠等人。虽然菜不怎么样,但他们还是吃得很开心。”就是这次他们来桐庐,在叶老的导游下领略富春山水,期间他们问叶老桐庐有何美食,叶老当即赋诗一首作答:“十六回切四点心,酱烧螺丝拌雷笋;油炸臭干鸡子饼,清蒸白鱼熬馄饨。”以“十六回切”起首,列数了桐庐的小吃名点、美菜佳肴。黄苗子连忙写了下来。据说叶老曾三次吃过“十六回切”,他对江南名筵“十六回切”情有独钟,每次回桐庐都要念及“十六回切”的,所以有了在“八德楼”这一回。叶老与“十六回切”的这份情缘流传至今,成就了“十六回切”的一段佳话。一次,省里的一批专家来桐庐考察采访“十六回切”,周保尔先生作了上文所述的涵义介绍,并说叶浅予有关“十六回切”的诗、画、文。专家听后说:“叶浅予是大名人,他说了算。”现在,“十六回切”正在审报国家非遗。

  周保尔 杨露萌 文/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