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水之三-古井、临安路、朱德旧居

 hsgzlgg 2021-10-09

        古井不但记载着建水的历史,同时也是古城儒家文化兴盛的印证。建水是一座名符其实的古井博物馆,但建水究竟有多少布满绳索印痕的古井,恐怕连建水人自己也说不清。建水即彝语“水边的城”,古时候,建水曾是一个水面极宽的高原湖泊,沧海桑田后才变成干涸的坝子,从元代开始,建水人挖井不止。千年之后的我们,晃悠在建水街头,好象走进了一个古井博览会,那些年代古老、造型奇特、水质甘冽、故事传奇的水井星罗棋布地点缀在建水古城的大街小巷、古宅民居,总在人毫无准备的时候突然出现在眼前,带给你无限的惊喜和感慨。

       建水的大街小巷至今仍流传着一副述说名井的对联:“龙井红井诸葛井;醴泉渊泉溥博泉。”这井联的作者是谁?早已无法查考了,但该对联以旧城内的三井对旧城外的三泉,不但对仗工整、生动贴切,而且囊括了建水城六个最著名的水井,因此在民间流传很广。
       寻找古井成为我此行的重要目的。
       红井:始圈于明代初期,坐落于城内的红井街(红井街由此井而得名)。传说从红井中汲出的水清澈,但在阳光照射下却会呈现出微红色,故名。红井为建水"古八景"之一,曰"见水拖蓝"。相传古时这里井旁长有数株枝叶茂密的古树,绿荫遮其井口,井里水面呈碧蓝色,到此汲水者不论身穿何色衣服,汲水时映入水中倒影也都呈碧蓝色,实为奇观。传说当年在滇军中当营长被派到建水驻扎的朱德,转遍了建水城的街巷,才选中了红井街的一座曾姓院落为寓所。可惜此井在"大跃进"中被当地群众拆毁,现已无存。

      龙井:现今建水县最大的农贸易市场建于此,故以此井定名为:"龙井农贸市场"。没有找到,留下遗憾!

      诸葛井:坐落于城内正街北头西侧,此井因原在古诸葛庙(此庙毁于清顺治四年丁亥兵变)中而得名,为一甜水井。


       醴泉:即东井,坐落于东正路太史巷北侧,据乾隆《重修东井碑》载:"东井创于建城之初,载于《郡志》曰'醴泉',俗名'水井殿'。出水旺盛,味甘洌"。据《礼记.礼运》载:"天降甘露,地出醴泉"。"醴泉"之名出于此。醴泉井栏高约60厘米,圆形,口径90厘米,用两块巨石凿成半圆弧形井圈,合拢成圆筒状,接口处凿出槽,熔生铁灌入锁定,十分牢固,可见建水人爱井有方。醴泉在凿建后的700多年中,共经历了四次大的维修,最后一次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而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的一块石碑上有关这样的文字:
      东井创自建城之初,载在郡志,名曰醴泉,俗名水井殿,重修于明嘉清十四年(1535年),复修于康熙##客民指修。有人争占,具呈州主之蒙委捕厅勘讯,
示渝:井外禁止摆铺遮拦,阻滞汲水道路,井四至除香火铺处山墙,理合送渝,勒石以垂永久。
不长的一段文字,既记载了醴泉的源流及井权的争斗,又作为乡规民约流传至今,使古老的醴泉有据可考。



        渊泉:又叫小板井,坐落于西城外小节处,俗称"小节井"。因"井水甘洌,四时不绝(《云南通志》)",水质、水味与大板井(溥博泉)相似,但水温却比溥博泉低,因而有"小节井前喝凉水,一点一滴凉心头"之说,被列为建水凉水井之首。井口圆形,直径有3米多,井栏由6块石板和6根石柱接成,井边有供着水神的

庙宇,现在好像有住家?




       溥博泉:坐落于西城外梨园街西头。据《云南通志》载:"溥博泉在城西半里,俗称大板井,水洁味甘,供全城之饮。"民间有大板井"水味之美,贯甲全滇"之说,被列为建水甜水井之冠,有'滇南第一井'誉称。
       大板井的闻名还得益于它的“大”,圆型的井口直径达3米有余,井栏由6块石柱镶嵌而成,数百年的摩擦已使其光洁如玉,一尘不染。石井壁上有深深的被绳子勒岀的痕迹。建水的井里一般都会养红色的小鲤鱼,可以吃掉水中杂物。

         说到豆腐,也是建水的特产,而建水豆腐中最著名的也要数用“西门井水”做成的“西门豆腐”了。舌尖上的中国提到的“板井豆腐坊”。建水豆腐的做法极其讲究,专选大而圆的黄豆,做好的豆腐洁白细嫩。做好后用小块纱布包好,压上特别制造的木板,待水压尽后,去掉纱布装入簸箕.放上一点盐,隔日翻动一次,待显灰白色即可岀售了。



来薰井
 在古城原来南门外,是建水著名古井,1999年重修。




       建水最富传奇色彩的是月儿井,它位于哑巴寺附近。月儿井“水比路高”,是建水著名的八景之一。相传从前有条无恶不作的蛟龙扰乱四方不得安宁,如来佛把蛟龙骗进井里,然后口念咒语,从空中落下一方形石板将井盖了一半,把蛟龙困在了井里,月儿井由此得名。
  井盖上雕有双龙戏珠,非常气派!


四眼井,建于元代。旁边有水晶宫。四周有石护栏。






        三眼井,旁边有一家“三眼井小吃”。神龛里供奉着“黄龙福祖”。旁边的大石槽是用来洗衣服的。
       用水泵抽水了!建水古水井的沧桑深深地刻写在井口的绳印之中,那可是一千两百多年绳子磨砺所留下的历史痕迹,这些古水井生生不息、源源不断地涌现出甘甜的清泉,
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建水儿女成长。“她”始终没有枯竭,也没有怨言,但只是在呼吁:保护好你们赖以生存的水源--母亲井水!

燃灯寺门口的单眼井。


焕文书院附近的双眼井。

       寻找古井的过程也是“扫街”的过程。我的镜头记录了这座古城的点点滴滴。

临安路 。

       建水古城的东门朝阳楼到西门的挹爽楼之间,连接着一条1500米长的街道,是古城最长的一条古街道,号称“三里长街”,原名建中路,现名临安路。这条路是古城的中心,也是核心,其地位非其它街道能比。它是古城的中轴线,也是脊梁骨,把整个古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并以它为主线,来布局两边的街道和建筑。
       由于它是建水古城的轴心街道,明清时期,许多重要建筑和机构,如临安府署、文庙、学政考棚、指林寺、观音仓等,都分布在这条路上。这大概也应该是这条路以前称为建中路的缘由,这里的“中”,不光是地理位置的中,还应该含有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经济等方面的“中心”的含义。
       说它是政治中心,不光是建水的政治中心,也是明清时期滇南的政治中心。明代设临安府,管辖包括今天的红河、玉溪、文山的大部分地区,是云南的大郡,府治设于建水,府署就在今天临安路上的县委大院内。又有军事指挥机关临安卫也设于此。可以想象,当时这条路上官轿军马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许多重要的文书和信息从这里上传和下达。
       那时的文化教育中心也在这条路上。府学、卫学、州学都设于这条路上的文庙内,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连元江府学也办于建水的文庙内。不光读书的地方在这条路上,考试的场所学政考棚也在这条路上,红河、文山、思茅、元江一带的学子,都得到这里参加考试,考过的才能成为秀才,才能进入府学学习,这是功名的起点,是读书人必须经过的一关。所以当时滇南一带比较先进的思想、文化,也首先发端于这条路上。
       随着政治军事、文化教育中心地位的确立,经济中心也日渐显现,南来北往的商人、官员、读书人与马帮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路两边的商铺、街道、建筑等等逐渐增多与扩张,带动整个建水古城也逐渐繁华起来。明人谢肇淛来到建水,走在临安路上,目睹临安城的繁荣热闹,叹道“临安之繁华富庶甲于滇中”。直到二十世纪上半叶,临安路的青石板路面,牛车辙印还很深,可见临安的繁华与富庶,在这条路上表现得最为充分、最为淋漓尽致。
       如今的临安路铺上了新的青石板,绿树红墙,画栋雕梁,古色古香,尽展古城典雅华贵之风采。






翰林街口牌坊







临安故事客栈

       临安饭店,是每天早晨开门最早的饭店。我们每天在这里吃早餐。


县十字会医院


天君庙


学政考棚


      北正街口的一个横楣上书有“两逸锁錀”的高大彩绘牌坊。云南省历史上叫“三迤”,清雍正年间先后在云南设置迤西道,迤东道和迤南道,牌楼上的“两迤锁钥”,指迤东道和迤南道,所以建水曾是大半个云南的重要通道和关口。

一心堂。我发现一心堂在云南的店特别多!


城管局

普应寺。建水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建水城内外留下了许多充满深厚文化意韵的建筑物,古城內古代寺庙,祠庵和楼台亭阁有多处。
文庙。(另文介绍)




游览电瓶车


有自行车租。

素有临安首寺是指林寺,它创建于宋未,距今有700多年的历史。其大殿为云南尚存的元代建筑,宋式形制的大型木结构建筑,在国内也极少见。

清远门,匾额:“挹爽楼”。为近年新建。


       外地人在建水古城坐公交,完全处于两眼一抹黑的境况。更为麻烦的是,即使有站名牌也能让你手脚无措,因为那站名牌上只
有所有的停靠站名,你当时当地所站的地方,没有能区别的字样告诉你这是什么站。其它城市这样的站名广告牌上方写着本站站名的位置,被“公交站台”四个字代替。你要想知道你在什么站,就必须问知情人。有好几次,我都是登上车门向公交司机打听:“这个站是什么站?”不问这句话,你回来就不知在那个地方下车!还有一个绝的地方,就是公交车内也没有张挂本路车的站名帖,你这外地人想练一练坐公交的本事,在车上都找不到机会。

       也不要指望带有风雨棚明显标志的公交站能够坐车顺利。这样的公交站很像是公交站,但装载公交站名牌子的装置里光秃秃的什么都没有,再加上公交车长时间不来,你心里就发毛这个站是不是已经弃之不用了,为此你还是忍不住要打听:“这个公交站还管用吗?”当地人听了,还用惊奇的眼神看你呢,回答

说:“管用呀,当然管用呀!”在建水大道,我就曾穷追不舍地继续问过:“那这个站的站名请问知不知道?”人家一笑说:“不好意思,我整天骑摩托还真不知道这个站名!”

       不过,住上个两三天就好了,既记住了要乘的几路车,又记住了经常去的站名,也能像当地人那样适应这种公交车了。后来,对于无明显标识的公交站,也能找到识别窍门了,只要看有人等车,那十有八九就是公交站了。
看见“公交车站”四个字吗?


朱德旧居

       朱德旧居位于建水古城红井街21号。20世纪初,年轻的朱德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背井离乡离开四川来到云南陆军讲武堂求学。在讲武堂他结识了建水籍同学曾师仲,并与其建立了深厚友谊。1913年朱德任蔡锷麾下的少校营长,驻军建水。一到建水,朱德便住进了曾师仲家的这座小院。到任了陆军团副(副团长)后直到1915年离开建水,朱德一直都是住在这座小院里。
      1962年6月16日朱德委员长重返建水时曾回过红井街21号。

      依照路标指示,走进弯弯曲曲的小巷,在幽静的红井街上找到了“朱德旧居陈列馆”。




















而旧居经当地居民指点才找到。




       再往里走。院子清新、幽静,一棵高大的桂花树,虽然秋风已经吹落满树丹桂,却依然闻到满院的桂花香。
       小院东侧的三间厢房,便是朱德当年居住的地方,卧室简单朴素,十米见方,靠窗一张四方桌,桌上放有一盏马灯。静立小屋,追怀历史,崇敬仰慕之心油然而生。心向往之,似感受到伟人那颗装载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心脏的跳动,似看到伟人年轻时代驰骋边陲的英姿。

翰林路

       建水翰林路是从朝阳路叉开的一簇商业步行街,街道两面都是古香古色的古建商业房,是建水最繁华的的商业街。朱家大院就在翰林街的中心位置。

路口的牌坊







崇正社区

侧面书院街。

精致的门雕。

古色古香的窗饰。











竟然还有美人靠!













最后说建水美食。

    “建水十八吃”云:建水第一吃,汽锅鸡;第二吃,过桥米线;第三吃,草芽;第四吃,酸石榴;第五吃,烧豆腐;第六吃,糯米揣莲藕;第七吃,曲江烤鸭;第八吃,燕窝;第九吃,燕窝稀饭;第十吃,燕窝酥;第十一吃,狮子糕;第十二吃;羊奶菜;第十三吃,脐橙;第十四吃,脆黄瓜,第十五吃,沙莜(红薯)窝窝头;第十六吃,凉勺粉;第十七吃,炒米豆腐,第十八吃,水泡梨。
       毫无疑问,建水烧烤的头牌,就是烧豆腐。建水豆腐,又叫西门豆腐。叫西门豆腐,的确事出有因:不管豆腐坊是否设在西门,一律要用西门大板井的井水去制作。大板井边,的确也是整天拉水的三轮车、摩托车不断,尤其是早上,前去打水的,摩肩接踵非常热闹。一早豆腐点出来以后,并不大块压制,而是用纱布手工定形成用拇指食指刚好可以环抱的小块,每一百块一板,放置在晾架上,自然发酵,湿热季节2、3天即可,天气干燥或者冷天,则要5、6天才会成熟。
       说来还有点奇怪,建水豆腐,还是烧烤来最好吃,并且要坐在烤摊边,豆腐烧好一个、手捉一个、趁烫一分为二、蘸料吃一个的形式,最有号召力,其余方法,均不如人意。

架上有铁丝焊接的架子,铁丝上涂上香油,放上豆腐烘烤边烤边翻动,豆腐外皮发金黄充气膨胀就可以食用了,食用时蘸着佐料吃。闻着有一股臭味,吃着有些淡淡的酸,很香。小桌周围放着小 子,大家围坐于此,老板娘一边源源不断放生豆腐在火上烤。一边则在桌后备若干晒干的玉米粒和小罐,按顺序依次记录顾客吃的豆腐块数量,以此算钱。


       建水最稀奇的食物,不是汽锅鸡不是米线也不是豆腐,这些东西,都还有其他参照系,独有草芽,绝无仅有。云南元谋和江南某些地方,也另有一种草芽,虽然物种相近,但全然不是水中泥下的茎芽,而是从出水茎中剥离出来的嫩芯,与建水草芽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建水草芽是一种香蒲科植物水下泥中的匍匐嫩茎,因为视觉效果有些像按10:1比例缩小的象牙,也叫象牙菜,为云南红河州建水县所特有。这种人工栽培的名贵蔬菜,一年四季都可以采集:开春后的草芽,养分积累充分,甜意最为明显;夏天草芽的嫩茎,一天就可以蹿出三十多厘米,出落得鲜嫩无渣,甜嫩清丽,洗净生吃,口感甜脆清凉无渣外,还略有化的感觉。当然采收时机要把握准确,否则便老。采草芽的时间,一般在午饭以后,这时候的草芽,经过一上午的快速生长,非常水嫩。草芽出水,几乎沾不得空气,要马上转存于桶底水中,并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抵达厨房和餐桌——这也就是吃草芽必须建水的真正原因。

       在建水找吃处,无论小吃、烧烤还是正餐,办法很简单,只须以老城东门朝阳门为起点,沿临安路西南行至清远门即西门,并顾及到路两边的街巷诸如永宁街、翰林街等即可,那一地段,已经应有尽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